記者手記:跟著總書記感悟人文與經濟共生共榮的發(fā)展之道
來源:新華網 發(fā)布時間:2023-07-10 13:58:27
新華社蘇州7月9日電 題:記者手記:跟著總書記感悟人文與經濟共生共榮的發(fā)展之道
新華社記者朱基釵、張研
一座姑蘇城,半部江南詩,。
打開這座“最江南”的城,可以用截然不同的方式,,就像蘇繡中的至品雙面繡。
“我慕名而來,,昨天看了蘇州工業(yè)園區(qū),,今天又來看了蘇州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6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有2500多年歷史的平江路,,感受古城之韻。前一天下午,,總書記甫抵蘇州,,乘車前往馬上“三十而立”的蘇州工業(yè)園區(qū),考察創(chuàng)新發(fā)展,。
在蘇州采訪,,有一種突出的感覺:過去從未走遠,未來無限可能,。
平江路入口處的展廳,,展板上,一幅刻制于南宋年間的《平江圖》,,清晰展示著八百年前平江府的平面輪廓和街巷布局,。總書記走近前,,細細端詳,。
展廳另一側,是一幅視野開闊的俯瞰圖——一頭是古城最高點,,始建于南朝梁時的北寺塔,,另一頭是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拔地而起的城市新地標。
古城,,脈絡肌理未變;新區(qū),,高樓大廈林立,。古今同框、新老對望,,這是人文底蘊與時代潮流兼?zhèn)涞莫毺仫L景,。
走進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展示中心,一種科技感、未來感撲面而來,。
明亮的展廳里,,蘇州在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納米新材料,、生物醫(yī)藥等領域的“明星產品”琳瑯滿目。
方寸天地,、指尖乾坤,,在高精尖技術領域,以有限造無限的功夫被發(fā)揮到了極致,,與蘇州人“一石代山,、一勺代水,以小觀大,、含蘊天地”的園林造景藝術頗有一脈相承之意,。
還有這些直觀數據展示的產業(yè)之城、創(chuàng)新之城,、開放之城的“硬實力”:蘇州2022年GDP達2.4萬億元,、全國第六,規(guī)上工業(yè)總產值4.36萬億元,、全國第二,,高新技術產業(yè)產值占比高達52.5%,科創(chuàng)板上市企業(yè)50家,、全國第三,,累計實際使用外資超1500億美元、全國第三……
考察中,,總書記深刻道出他的蘇州印象:“蘇州在傳統(tǒng)與現代的結合上做得很好,,這里不僅有歷史文化的傳承,而且有高科技創(chuàng)新和高質量發(fā)展,,代表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正因“結合”,打開了新的空間,,創(chuàng)造了新的可能,。
傳統(tǒng)與現代、歷史與未來,、文化與科技,、人文與經濟,本就可以共生共榮,。習近平總書記對這一問題進行著長期深入的思考,。
翻開《之江新語》,,《文化是靈魂》這篇文章中說:
“文化賦予經濟發(fā)展以深厚的人文價值”;文化的力量“總是‘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經濟力量,、政治力量,、社會力量之中,成為經濟發(fā)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
另一篇《“文化經濟”點亮浙江經濟》,,則深刻闡釋了“文化經濟”的概念:
“所謂文化經濟是對文化經濟化和經濟文化化的統(tǒng)稱,,其實質是文化與經濟的交融互動、融合發(fā)展,。”
黨的十八大后,,從指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到強調“推動高質量發(fā)展,,文化是重要支點”,再到要求做好經濟工作必須“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tài)”……經濟發(fā)展和文化繁榮相融互促、相得益彰的發(fā)展之道,,更加鮮明,。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蘇州,,是讀懂人文經濟學的絕佳樣本。
在平江路,,當地負責同志自豪地向總書記細數蘇州的文化遺產:
蘇州園林,、大運河蘇州段,昆曲,、古琴,、宋錦、緙絲,、香山幫傳統(tǒng)建筑營造技藝,、蘇州端午習俗、碧螺春……精工細作,,壘筑起“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鼎盛人文。
“‘百步之內,,必有芳草’,,這句話可以用在這里。”總書記形象地點贊,。
在街邊一家商鋪內,,總書記見到了蘇繡代表性傳承人盧建英??粗撵o如水地飛針走線,,聽聞四代人傳承的故事,總書記十分感慨:
“中華文化的傳承力有多強,,通過這個蘇繡就可以看出來,。像這樣的功夫,充分體現出中國人的韌性,、耐心和定力,,這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一番話闡明了自古以來中國人血液里不變的根,、本,、魂,流貫的意,、蘊,、脈,傳承的精,、氣,、神,“不僅要在物質形式上傳承好,,更要在心里傳承好”,。
歷來手工業(yè)繁盛的蘇州,厚文之“道”與精工之“技”融為一體,,造就馳名中外的蘇工,、蘇作。精密的高科技和細致的傳統(tǒng)工藝一樣,,需要的是“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功夫,。
“蘇工、蘇作就是當年的‘專精特新’,。”采訪中,,一名當地干部的話給人啟迪,也總會聽到一些充滿辯證關系的表達,,比如“蘇州人說的是吳儂軟語,,干的事卻很‘硬’”“聽著聲聲慢的評彈,釀出時時爭第一的城市氣質”“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更有達到目的,、為了更高目標仍不罷休的韌勁”……
文脈千秋貫,江河萬古流,。文化的表現形式或有不同,,內在靈魂始終如一。
經濟發(fā)展以社會發(fā)展為目的,,社會發(fā)展以人的發(fā)展為歸宿,,人的發(fā)展以精神文化為內核。
“城,,所以盛民也,。”這是總書記曾引用過的一句古語。
平江河邊,、大樟樹下,,碧螺春茶飄香,琵琶三弦,,曲樂悠揚,,吳儂軟語,百轉千回,??倳涴堄信d致地同當地居民和游客一道欣賞評彈表演,一曲唱罷,,總書記帶頭鼓起掌來,。
“住在這里很有福氣”,總書記笑著同大家說,。
平江街道鈕家巷社區(qū)黨委書記張英纓就在人群中,,聽到這句話心頭一熱。15年來在古城里工作的往事,,涌上心頭:從古建老宅保護修繕,,到協調處理街坊鄰里的家長里短……辛苦指數,換來老百姓的幸福指數,。
老百姓的口碑,,往往是滄桑巨變中里程碑的縮影。人群中,,喊出“幸福,!”“開心!”的由衷之語,。
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人文經濟,歸根結底是要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是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的應由之路,,也是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鮮活實踐。
見到總書記時,,蘇繡代表性傳承人盧建英正在創(chuàng)作的作品是“太平鳥”圖,。她說,取的是“太平盛世”的美好寓意,。
如今,一幅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麗圖景正徐徐展開,。
一個五千年的文明走向現代化,,必然是淵源有自、匠心獨運,,必然需要當代中國人汲古潤今,、守正開新。
車輛駛離蘇州工業(yè)園區(qū),,遙見金雞湖畔,,“東方之門”高高矗立,。“當高樓大廈在中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總書記曾經說過的這句話,回響在耳畔,。
透過“東方之門”,歷史,、現實,、未來交相輝映,,一派潮起東方萬象新的恢弘氣象,。
責任編輯:封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