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弄學”是年輕人生活中的快捷鍵
來源:新華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20-11-05 15:20:13
最近,“糊弄學”橫空出世,,十幾萬名“弄弄子”在豆瓣小組各抒己見,分享一些讓人忍俊不禁的糊弄心得,。
所謂的“糊弄學”,,指的是以看起來不敷衍的方式,去應(yīng)對生活中難以推脫之事:當對方講笑話時,,不管好不好笑都回“哈哈哈哈”“笑死我了”,;吐槽時難以與講述者共情,便靈活運用“感嘆詞+評價事情+感受”的萬能句型,,比如“天哪,!這也太那個了吧,我無語了”,;臨近購物狂歡,,有人讓你“幫忙砍價”卻不好意思回絕時,,就說自己刷單太多被封號了。
有時,,“弄弄子”們狠起來連自己都糊弄:有不顧賣相,,把所有食材放一起亂燉的做飯糊弄;有“五分鐘追完一部劇”的看劇糊弄,;也有以“開會”“腳崴了”“天氣不好”等各類理由搪塞教練的健身糊弄,。
“糊弄”二字,表面聽起來有些負面,,其實未嘗不是年輕人洞悉生活智慧,、用幽默對抗緊繃的自嘲說法。在過度社交,、人情難卻,、工作繁重的快節(jié)奏生活狀態(tài)下,年輕人不時有分身乏術(shù)之感,,也難以真正面面俱到,。對于無傷大雅的瑣事,“弄弄子”們選擇了一種耗費精力較少又相對得體的做法,,既照顧了對方的訴說情緒,,又給自己留下“放空”的輕松時刻。
從與他人的交往而言,,“糊弄學”本質(zhì)是免除社交尷尬,、回避正面沖突的“太極”話術(shù)。有時,,深入,、真誠的討論需要相通的認知“原點”,即便是關(guān)系再好的朋友,,也可能囿于經(jīng)歷的差異而難以共情,。比如,筆者一位準備法考的朋友,,時常會給我分享一些他們“圈內(nèi)”的笑話,。對于沒有相關(guān)體會、又為寫稿焦慮的我來說,,對這些笑話就難免“消化不良”,,而為了照顧對方情緒,便不得不用上各類表情包和語氣詞,。翻看我們的聊天記錄,,包含“哈哈哈哈”的內(nèi)容已有2000多條??梢哉f,,這樣糊弄并非不真誠,,而是在為我們的社交設(shè)置“快捷鍵”。
“糊弄學”應(yīng)運而生,,也是應(yīng)對一些人不顧社交界限,、提出無理要求的無奈之舉。當長輩動不動就發(fā)來砍價信息,、健康謠言,,一見面就開啟“怎么還不結(jié)婚”的長篇大論模式,與他們理性平等地論辯幾乎不可能,。這時,,一些簡單的糊弄技巧就能派上用場。職場中,,面對形式主義的工作內(nèi)容,、過于頻繁的加班要求,員工無法直言不滿時,,所謂的“摸魚糊弄學”便成為一種被動式的自我保護,。這樣看,與其苛責年輕人的糊弄,,倒不如反思,,如何根本避免無意義事務(wù)對人的過度消耗。
個人生活中,,偶爾開啟糊弄“快捷鍵”,、享受偷得浮生半日閑的“廢柴”生活,也并無不可,。在消費主義和勵志理念的描繪下,,人們往往容易產(chǎn)生一種迷思,仿佛每個人都要向絕對健康,、自律,、有儀式感的生活進發(fā)。但現(xiàn)實中,,沒有人能活成精準的機器,,在不想做飯時點個高熱量的外賣,狀態(tài)不佳時放慢工作節(jié)奏,,不愿在假期景區(qū)里擁擠而選擇“宅家一日游”,這些看起來像是自我糊弄,,其實是踐行張弛有度的樸素道理,,讓人在“小確幸”中放松下來,繼而更好地面對生活,。
當然,,理解年輕人的一些糊弄行為,,并不等同于認可對它的濫用,“凡事皆可糊弄”的極端傾向并不足取,。正如“糊弄組”組規(guī)中所說:“糊弄組奉行的是清楚自己可以糊弄的范疇,,而有選擇地糊弄。”只有明確生活的目的和意義,,在該真誠,、該努力時絕不糊弄,個人才能真正掌握人生主導權(quán),。(任冠青)
責任編輯:沙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