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驚雷,面如平湖,,可拜扶貧工作者
來源:濰坊新聞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20-11-09 12:50:18
巍峨的高山之巔,,無數(shù)基石壘砌的極點,,亦如脫貧攻堅今日的成就,,怎少得了撲身脫貧一線的每一位同志,,歲月見證了他們荊棘塞途下的義無反顧,,百姓也見證了共產(chǎn)黨人的遒勁風骨,。
一片丹心向陽開
“紅巖上紅梅開,千里冰霜腳下踩,,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
六十多年前的一句歌詞現(xiàn)在讀來依舊豪邁,,說它是對今天脫貧攻堅的描述一定沒人有異議,不過,,藝術(shù)總歸是高于生活,,便在于腳下的冰從不“慣” 著人,這不,,寒冬臘月雪地里的一跤,換來兩年的“舊疾”反復,,這賠本買賣的當事人正是今天的主人公—郭蕊,,1981年出生的她,大學學歷,,正值當打之年,,19歲便入黨的她,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更是根深蒂固,,尋常的一跤,,其實并不能對她有什么影響,尤其是當你知道她還有著八年軍旅生涯,,也是迎風立雪摔打而出的退伍軍人,,但偏偏是修養(yǎng)兩天就能恢復元氣的傷,忙于扶貧工作的她一拖再拖,,終究還是這樣扎下了根,。
“應該去看看,早知道這樣是吧,,可真就是太忙了”采訪當天郭蕊不乏真性情的說到,。世人慌慌張張,不過圖碎銀幾兩,,而郭蕊的“忙”卻是另有說法,,現(xiàn)任職濰坊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北城街道辦事處從事扶貧工作的她,已經(jīng)是參與扶貧6年時間有余的“老人”,,更是轄區(qū)內(nèi)134戶貧困戶心上的“自己人”,。
簡單的寒暄拉近了我們與她的距離,感覺用“率真”的第一印象詮釋她恰如其分,,我們奔著今天扶貧工作的主題開始了交談,,早已知曉我們來意的郭蕊,身子往后坐正神情切換到嚴肅模式,,從自己的筆記本里抽出來一份名單展開,,只一眼我便瞥見了日記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跡,我隨口說道‘看著就挺多工作,,寫了這么多’,,她笑道‘一般情況,,這就其中一個本兒’,看來少見多怪形容的就是我這種人了,。
不想做什么“英雄”
當我們問到轄區(qū)印象比較深的一些貧困家庭,,郭蕊講到后官村一家三口叔侄二人加老嫂子均患有不同程度的肢體、智力殘疾,,講到兩名不同程度殘疾人生養(yǎng)的懂事的孩子徐守運一家,,講到失去雙腿幾十年身殘志堅樂觀謀生的楊保忠,我沒有打斷她的滔滔不絕,,或許是看我沒有呼應什么話,,怕自己說的不是我們想知道的,她問我們講這些是不是跑偏了,,我追問道,,了解到這些,對你個人有什么影響,,她坦言到‘就覺得,,心當然不能硬,但是心太軟的人可能不適合做扶貧工作’,,后來交談中我們得知,,郭蕊調(diào)研摸排期間因為這些家庭的困難帶給他的震撼,讓她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食不知味,,夜不能寐’,,一月瘦了十多斤。
羅曼·羅蘭說過‘人最可貴之處在于看透生活的本質(zhì)后,依然熱愛生活’,,后人用這話為真正的英雄定義,,當我聽完他對轄區(qū)貧困戶的介紹為她總結(jié)到,郭蕊笑了笑說‘不想做英雄,,因為英雄對應的都是別人的苦難,,他們不需要我了,不是更好,?’,,我頓悟,是吧,,當這個世界不再需要英雄,,便是真正海晏河清!
有些事,,銘于心,,有些愛,顯于形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國家關(guān)于脫貧攻堅戰(zhàn)如何打贏的指導性文件紛至,,掌握第一手資料,了解村“兩委”和黨員群眾代表意見,,她是上行下效的執(zhí)行者,。同時,結(jié)合精準扶貧工作的要求和各村的實際情況,,指導各村制定年工作規(guī)劃,,明確工作目標,理清思路,,確定幫扶措施,,使幫扶工作扎實有序開展,與社區(qū),、村干部一起入戶走訪座談、訪貧問苦,,注重量體裁衣下政策的有的放矢,,她是不用揚鞭自奮蹄的執(zhí)行官。
當我回聽錄音,,當我事后看著自己采訪記錄的整整5頁郭蕊為群眾辦的那些個貼心的實事兒,,恍惚間我不知道理順這些的線頭在哪里,畢竟貧困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于是就各有各的扶貧方法,,這也讓我不禁感慨,這大概是我作為總結(jié)者的‘不幸’,,卻是時代下百姓的‘大幸’,。話雖如此,可有幾件感觸到我的小事兒總歸是讓我意難平,,于是拿來碼上幾句說辭,,我們不贅述郭蕊聯(lián)系眼科醫(yī)院,為貧困戶孫德亮本人免費做了白內(nèi)障手術(shù),;也不拆講她幫助結(jié)成幫扶馬家埠村貧困戶徐繼龍孫子努力學習的事跡,,哪怕自費為貧困家庭買米買面,因為樁樁件件等等等等…用采訪郭蕊時她自己的總結(jié)來說‘我們就是按照黨和國家的要求做好分內(nèi)的工作,,讓他們感受到政策的溫暖’,。所以我想簡單講個故事,轄區(qū)龍爪樹村的貧困戶楊永慶,,一次郭蕊走訪到他家吃著兒子塞進口袋的幾枚花生,,閑聊中楊永慶大爺問道‘閨女喜歡吃花生啊,?’郭蕊隨口的說道‘對啊’,,結(jié)果老人記在了心里,,等下次郭蕊去到他家,老人拿出來一袋子花生,,言道‘知道你多了也不要,,我就給你一捧吧’,老人捧出來滿滿的一捧遞到跟前,,看出郭蕊想婉拒,,老人言語中不乏著急道‘這是我種的,不是一會兒事’,,‘ 他家沒種花生這我是知道的,,人家就是一番好意,找不到借口了’,,郭蕊講述的過程中補充道,,于是,一個撒謊,,一個不忍拆穿,,扶貧者與被幫扶者的‘情與義’就這樣借著一捧花生完成了交接。
我想說:懂事和委屈,,是劃等號的
“整個醫(yī)院里,,夸張了,整個那個樓…都是他的叫喊聲,,反正場景形容是感受不出來”
郭蕊口中的他不是別人,,正是他相依為命9歲的兒子,這次能順利采訪到郭蕊,,實際計劃是經(jīng)過一次延期,,11月2號的下午,我們在去采訪她的路上接到她的電話,,她兒子在學校意外受傷胳膊骨折入院,,這次碰面我們自然問及她兒子的傷情,她跟我們也大概講述了經(jīng)過,,雖是于心不忍,,但我們還是追問道‘自己工作那么的忙,是不是對孩子有虧欠’,,于是不出所料,,得到的答案是陪孩子的時間少的可憐,爽約更是家常便飯,,語氣偏向于輕描淡寫,,郭蕊嘴上一直說‘他也習慣了,好在孩子懂事’,當我迎合著她的態(tài)度接上一句“當媽的也是真豁達”,,或許是郭蕊感覺到自己失態(tài),,可能一瞬間愧疚襲來,剛才還戲說云云的她,,帶著笑意輕描淡寫的用“就這樣,,也沒辦法”便為話題畫上了句點,可恍惚中眼神里掉出了點心酸,。
文章接近尾聲,,感覺少了一些對郭蕊舍身忘我工作的記述,作為我個人竟然疑問自己這樣寫是不是有些對不起她的付出,,少了對扶貧工作的敬畏,,或許吧,但這是我們作為客觀者對扶貧工作者本我的解讀,,對扶貧工作者人性光輝的理解,,他們毫無疑問,是時代精氣神的踐行者,,他們真真正正是國家意志的布道人,,扶貧工作收關(guān)之年,歲月會將他們彪斌史冊,,他們的付出與汗水,將被這個時代,、這個國家所銘記,。
通訊員:盧璐
責任編輯: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