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論文”難倒“英雄漢”,,如何“破而后立”?
來源:新華網 發(fā)布時間:2020-12-18 16:02:02
新華社長春12月17日電 題:“唯論文”難倒“英雄漢”,,如何“破而后立”?
新華社記者孟含琪,、金津秀、王瑩
教育部日前印發(fā)《關于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提出10個“不得”的底線要求,。包括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導師崗位選聘,、人才計劃申報評審的唯一指標以及教師招聘,、職務(職稱)評聘、人才引進的前置條件和直接依據等,。
記者采訪發(fā)現,,以論文作為學術評價指標在科研活動中盛行,一直在高校和科研界飽受詬病,,導致科研學術界急功近利,、學術不端等亂象。教育部出臺政策意見做出規(guī)范與引導,,但“唯論文”如何“破而后立”,,值得進一步思考。
“唯論文”難倒“英雄漢”
意見出臺后,,獲得不少高校教師的肯定和點贊,。“‘唯論文’的危害性確實越來越大,整治行動正當其時,,對營造純粹的學術生態(tài),,改變學術功利化、浮躁化會有很大幫助,。”長春理工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卜長莉說,。
論文,一直被業(yè)內稱為評價科研人員的“硬通貨”,、科研活動的“指揮棒”,,事關科研人員的前途和未來發(fā)展。記者采訪多地教師和科研人員發(fā)現,,盡管他們年齡,、工作單位和從事科研領域不同,但都在不同程度上遭遇“唯論文”之難,,導致一些科研學術怪現象,。
——教師不會講課,醫(yī)生不會手術,。吉林省一所高??蒲刑庁撠熑苏f,將論文作為學術評價體系的主要標準,本意是要鞭策教師積極奮進多做科研,,但隨著大學越來越機械地追求“科研GDP”,,論文這個評價指標發(fā)生異化。為了評職稱,、要“帽子”,,一些老師不再重視教學工作,“越來越不會講課了”,。長春市某醫(yī)學院博士研究生告訴記者,,身邊不少同學根本不敢上臨床做手術,“因為畢業(yè)需要的就是畢業(yè)論文和SCI論文,,很多醫(yī)學博士生只會搞科研。”
——課題未竟就匆匆結題,。一位化學領域的教授說,,一項基礎科學研究的周期在20到40年,但很多人在某階段有了研究進展后,,明明可以再花些時間做得更完善,,卻要“趕時間”結束課題,甚至拼命“灌水”多發(fā)文章,,只為了多申請各項基金,,或是趕著評職稱增加更多履歷。
——盲目追趕國際熱點,,科研含金量待考驗,。受訪人士提出,對于科研人員個人來說,,為了提高論文影響因子,,大家都瞄準熱門研究領域,而不是潛心去研究自己真正感興趣,、對國家未來真正有貢獻的問題,,做錦上添花的多,做原創(chuàng)的少,。
破除“唯論文”仍面臨“冰山重重”
對于“唯論文”導致的異化現象,,部分高校已經行動起來,在教師評價體系中開始強化教學指標,、推動人才分類評價,、重視實際貢獻以及完善同行評議制度等。比如,,沈陽師范大學要求,,對于申評教學科研并重型教授或副教授職務,年均課時量要達到200學時。在一些高校,,教師的出版教材,、精品課程、講課競賽,、指導學生競賽等方面取得的成績都可以作為參評成果,。
這些舉措讓過去被“唯論文”束縛的人才有了更大發(fā)展空間,有效激發(fā)教師及科研人員積極性,。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劉佳從事教學13年,,多次獲評省青年教學名師,在省市校教學技能比賽中獲獎,。但以往評審更看重論文指標,,她評職稱難度較大。評審標準改革后,,通過參加學校“教學專用崗”的應聘,,她成功地評上了副教授。
學者和科研人員普遍認為,,盡管從國家層面提出正確導向,,部分高校也紛紛“出手”,但落實到具體操作層面,,破除“唯論文”仍面臨“冰山重重”,。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人事處處長張樹東說,破除“唯論文”,,就需要有新的定量指標去評價科研成果?,F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對于評價高水平學術成果還沒有一個標準,教師和科研人員的很多貢獻難以量化,。對于如何建立一個更好的替代體系,,很多基層教師和科研人員也都感覺困難較大,“就像很多高中生吐槽高考一樣,,盡管對‘唯論文’深惡痛絕,,但如何建立更好的評價體系,眼下也沒有什么主意,。”
許多青年教師更是擔憂,,硬性標準雖有缺陷,但好歹能打通人才上升的渠道,。但改變學術評價體系后,,比如“加重同行評議權重”,科研之外是不是還需要和領導,、行業(yè)權威搞好關系,,助長關系,、圈子、權力對學術的滲透呢,?
制定更全面,、細化、精準的學術評價體系
采訪中,,基層學者和科研人員認為,,為了解決“破”后不敢“立”等難題,相關部門有必要深入調研,,以此制定更全面,、細化、精準的學術評價體系,。
“有必要增加定量指標,,讓學術評價體系更加全面。”長春市委組織部人才辦主任楊小兵說,,設立人才評價指標,,要突出品德、能力,、業(yè)績導向,推行代表作評價制度,,注重標志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影響,;將學科領域活躍度和影響力,、重要學術組織或期刊任職、研發(fā)成果原創(chuàng)性,、成果轉化效益,、科技服務滿意度等維度作為重要評價指標,論文可作為評價參考,。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人力資源處處長初蓓表示,,評價體系不僅要全面,更要細化,,比如有的學術科研成果是原創(chuàng),,有的是在前人研究基礎上拓展,有的解決關鍵“卡脖子”技術等,,不能“一刀切”進行評價,。
有學者建議,在進行同行專家評議時,,也可考慮實行一種新的方式——專家評審意見可以在評審后一定時間內匿名公布,,所有被評審人收到的意見都公開透明化,。被評審人有權去質疑,先是匿名質疑和評審人匿名回應,,而后還可以見面對質,,構建一種學術信譽自凈環(huán)境。
針對為了申請資金,、評職稱而匆匆結題等現象,,一些科研人員期盼建立長期穩(wěn)定的基礎研究支持機制。目前,,我國對科研事業(yè)的投入總量持續(xù)增長,,但以具體項目為基礎的資助方式仍占絕大多數,如果將更多份額用于支持人才,,允許部分科學家有足夠的獨立探索空間,,更有助于實現原創(chuàng)性、從無到有的成果,,避免將熱門課題作為指揮棒,,盲目陷入“跟著別人跑”的惡性循環(huán)。
責任編輯:沙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