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剪子戧菜刀 36載不改初心
77歲的劉恒善說這門老手藝讓他樂在其中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1-03-10 08:46:35
編者按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很多傳統(tǒng)的老行當(dāng)日漸式微,,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如打鐵、釘馬掌,、磨剪刀……然而,有這樣一批手藝人,,他們甘于忍受寂寞,,以匠心精神執(zhí)著守護著老手藝,默默發(fā)揮著余熱,。本報近期將對匠人故事進行系列報道,,喚醒人們內(nèi)心深處塵封的回憶,留住一份鄉(xiāng)愁。
“磨剪子嘞,,戧菜刀……”在老一輩人的記憶里,,這種吆喝聲曾經(jīng)在街頭巷尾回響。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磨剪子戧菜刀這一老行當(dāng)已經(jīng)慢慢淡出人們的生活。不過,,在濰城區(qū)望留街道槐行村,,有一位叫劉恒善的老人依然堅守著這一傳統(tǒng)行業(yè),不只為賺錢,,更為了樂在其中,。3月7日,記者來到劉恒善家里,,傾聽他堅守了三十余年的工匠夢,。
不出攤待在家中不閑著
3月7日上午9時許,記者來到濰城區(qū)望留街道槐行村劉恒善家,。三間大瓦房并排而建,,院落里不見一絲雜物,整潔而又溫馨,。東側(cè)有一間不大不小的房屋,,便是劉恒善老人的“工作室”,也是他存放工具的儲藏間,,墻上掛著,、地上擺著……多而不亂。劉恒善身穿一件藏青色的工作裝,,正坐在一張自制的工作臺前,,低頭彎腰,專心致志地打磨村民送來的一把剪刀,,動作流暢熟練,。在打磨一番后,劉恒善不時將剪刀舉起端詳,,用食指在剪刃上輕輕擦過,,感受鋒利程度,并拿起一塊藍色布料試著剪了一下,,一把銳利如新的剪子就這樣磨好了,。
“今天不是望留集不出攤,在家也不能閑著,。你看我這里的剪子和菜刀基本都是附近村民送來打磨的,,附近幾個村的理發(fā)店,、服裝廠和飯店也會將剪子和菜刀送到我這里磨,,都是相識幾十年的老街坊了,,大家信得過我,我得給人家好好干,。”劉恒善笑著說,,樸實的話語中透露著被大家信賴的自豪感。
中年轉(zhuǎn)行磨刀自學(xué)成才
今年77歲的劉恒善是土生土長的濰坊人,,從事這一行當(dāng)已經(jīng)36年了,。談起從事磨刀匠的初衷,劉恒善說,,他兄弟姐妹眾多,,早些年為了能吃上一口飯,他先是干了一段時間木匠活,,成家立業(yè)后身上的擔(dān)子越來越重,,最終在家人支持下轉(zhuǎn)而從事起了磨刀匠的行當(dāng)。
中年轉(zhuǎn)行的劉恒善天資聰穎,,由于當(dāng)過木匠有著良好的手藝功底,,他沒有拜師學(xué)藝,而是憑著一股不服輸?shù)木?,開始了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談及這段經(jīng)歷,劉恒善頗為得意,,笑稱自己是“自學(xué)成才”,,莊戶手藝在他眼里沒有什么是自己不會做的。根據(jù)多年的從業(yè)經(jīng)驗,,在他看來磨刀和磨剪子沒有什么難的,,市民自己在家也能磨,但是要想磨出“吹毛斷發(fā)”的效果,,那需要一些技巧,。磨剪刀比磨刀用時要久一些,磨好一把刀需要三四分鐘時間,,而磨剪子需要五六分鐘,,打磨時剪刃和磨石的角度及剪刀中軸的松緊度等都非常考驗手藝人的功底,。從業(yè)這么多年下來,,劉恒善的技藝早已是爐火純青,無論是剪子還是菜刀,,只要交到他的手上,,僅憑聲音就能判斷出哪里出現(xiàn)了問題。
肩挑長凳走街串巷攬活
劉恒善說,以前磨刀匠很少有固定的門頭,,都是挑著自己的行頭走街串巷,,大聲吆喝著“磨剪子,戧菜刀”招攬生意,。
肩挑一條長凳,,長凳一端固定著兩塊磨刀石,分別用于粗磨和細(xì)磨,,另一端綁著一個罐子用來存水,,這便是劉恒善外出攬活的全部裝備了。劉恒善坐在長約1米的長凳上,,他告訴記者,,手里弧形的長石叫“砂輪”,是磨刀的第一步,,紅黃色長方體狀的石頭叫“油石”,,因為砂質(zhì)較細(xì),用于磨刀第二步,。第三步要用到“鐺鐺石”,,這是一種青灰色的石頭,摸起來有種清涼的感覺,,這種石頭砂質(zhì)最細(xì),,所以用于最后精磨。
在劉恒善看來,,打磨一把剪子,、菜刀,就像是打磨一件作品,,如果出來的效果自己都不滿意,,那別人就更不用提了,正是因為這種對工藝的精益求精,,他的手藝在大家的眼中也烙下了“耐用”“好用”的口碑,。那些年,劉恒善的足跡踏遍了周邊十幾個村莊,,在當(dāng)?shù)匦∮忻麣猓?ldquo;以前磨的是老式剪子和菜刀,,磨一把收費一元錢。別人磨剪子收費早已漲到六七元錢,,而我只漲了一元錢,。”
不愿放棄這門老手藝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磨剪子嘞,、戧菜刀”吆喝聲已經(jīng)漸行漸遠,。
正在等待劉恒善磨剪刀的杜女士表示,,和她兒時相比,現(xiàn)在磨刀的師傅太少了,。“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買一把普通的菜刀或剪子只需要一二十元錢,很多年輕人用鈍了刀剪就會直接扔掉,,重新買上一把,不會再找人磨,。賣刀具的攤主想得非常周全,,會在包裝盒里配上一塊磨刀石,這樣一來市民自己在家也能磨,。”劉恒善談起行業(yè)變遷,,不禁感慨萬千,在以前他一天最多的時候能磨三四十把,,而現(xiàn)在一天最多磨五六把,。
“已經(jīng)沒有年輕人愿意從事這一行,這門老手藝以后怕是要失傳了,。”劉恒善說,,孩子們經(jīng)常勸他不要再干了,但他不愿放棄這門老手藝,,只要身體硬朗就會繼續(xù)堅守,,不為賺錢,而是享受其中的樂趣,。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郭超/文
責(zé)任編輯:聶臻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