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記憶】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1952昌濰千女支疆紀實(上)
來源:2009年《濰坊晚報》國慶特刊 《祖國萬歲》(原文轉載) 發(fā)布時間:2021-05-26 15:00:44
近年來有關當年國家召集女青年援疆的歷史隨著相關影視劇《戈壁母親》的播放受到人們的關注,,在價值多元的現(xiàn)代社會引起人們的諸多評說和爭議,,其中不乏并無根據的猜測和傳聞。
為還原歷史,筆者帶著對歷史的疑問仔細查閱了相關檔案,,并走訪了回濰的多位當事人,,力圖以第一手的信息幫助讀者真正了解和理解這段曾發(fā)生在濰坊的富有傳奇色彩的共和國歷史,,并給那些仍健在和已逝去的曾為國家作出巨大奉獻和犧牲的女性以應有的評價。
——編者
2009年新疆“七五”事件的發(fā)生,,再次將人們關注的目光引向了祖國的大西北。
近60年前,,為了共和國西北邊陲的安全穩(wěn)定和繁榮,,昌濰專區(qū)1000名女青年踏上西去的列車,匯入到全國支疆的滾滾洪流中,,把作為女人最珍貴最美好的青春留在了大西北……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1952昌濰千女支疆紀實(上)
部署——
“我記得是1952年6月份我小學5年級剛畢業(yè)時去報的名,,我那時才15歲,一心想當解放軍……”今年73歲的王秀蘭回憶說,,她原住濰坊中上虞河村,去新疆工作生活了30多年后又回到了濰坊,。
王秀蘭的記憶很準確,,筆者在濰坊市檔案局查到了當時昌濰地委的相關檔案,其中最早向各縣市部署這項工作的文件《動員婦女參加新疆建設》,簽發(fā)日期是1952年6月15日,。
文件中清楚地記載了當時昌濰專區(qū)動員婦女支援新疆的名額分配,、招收條件、宣傳口徑,、動員方式及原則,。
“動員500余名婦女開發(fā)新疆,建設大西北,,地委提出如下意見,,望各縣研究執(zhí)行。名額分配:濰坊市100名,,益都80名,,昌邑80名,安邱,、壽光,、壽南、昌南,、濰縣,、濰北各50名,昌樂30名,,其它縣不分配名額,,自覺動員。7月20日完成,。”
后來實際報名數字遠超出預定的人數,,最后昌濰專區(qū)去新疆的婦女為1000人。
文件中要求報名者須符合四個條件:“16至28歲青年婦女,;天足,,身體比較強壯,,無宿病及傳染病,;未出嫁或寡婦無小孩者,;政治上無問題者。”
“口號是開發(fā)新疆,,建設大西北,、學技術、做工或當婦女干部,,并與經濟建設熱愛祖國的教育結合起來,,動員方式是公開號召,報名投考與個別動員相結合,。在城市可召開婦女代表會,。注意動員失業(yè)的知識分子,在農村可在識字班中動員號召,。首先在婦女團員中說明道理,,使他們明白,最好有適當的區(qū)鄉(xiāng)婦女干部和青年團員帶頭,,由他們帶動一批,,但必須保證自愿,不能強迫,。鄉(xiāng)里報名的婦女,,均須經區(qū)里考試審查。”
文件中特別指出,,“不能完成分配任務亦不要勉強,,要堅決禁止強迫命令,免出意外,?;橐鲇袉栴}者一定要處理完畢,但離婚必須由其真自愿,,不能強離,,以免招致不良影響。”
可以看出,,昌濰地委對此項工作十分審慎,。
報名——
當時的一份檔案材料顯示,接到地委的指示后,,17日濰坊市委便召開了各區(qū)及有關機關團體百余人的干部會議,,進行部署,并專門成立了“濰坊市動員婦女干部女工參加祖國建設辦公室”,。市委領導在講話中強調“在掌握上要自始至終地貫徹政治動員,、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方針,,不準以強迫命令和欺騙的方法去湊數字。”18,、19兩日分別召開了黨團擴大干部,、積極分子及群眾會議,進行了動員,。
報名的情況異常踴躍,,“有些群眾早就知道了,同時消息傳得很快,,在18日開會布置第一天即有二十余人自動報名,,三天時間共有163人報名。21到25日五天報名即達464人,,隨時還有增加……”
報名者中不斷涌現(xiàn)出一些模范事例:“三區(qū)雙合街車站傅立榮,、郭寶玉之母親,除擁護自己女兒參加外,,還拿出最心愛的多年未穿的衣服及8萬元(舊幣)錢準備行李。西南關大街青年團員黨芳在會議上報名帶領大家前去,,自己已經戀愛很久的對象去阻擋時,,除去(與)對方講道理批評外,對方不聽并聲明干脆斷絕關系,,自己姐姐不通亦說服了,,現(xiàn)在說無論有任何困難,保證克服前去,,說‘我的三條弦,,對象,姐姐,,母親,,已割斷二條半了’……”
動機——
當時的青年婦女為何有如此熱情?
其實,,從相關檔案材料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上對召集青年婦女去新疆早有各種說法、傳聞乃至謠言,。一個很實際的問題是,,新疆遠在萬里之外,環(huán)境惡劣,、條件艱苦,,報名前往即意味著與親人長時間分離,這對這些一二十歲的年輕女孩來說確實都是很嚴峻的考驗,。
但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這些問題確實不算什么問題,,所謂說法、傳聞和謠言更造不成什么影響,,“愛國”,、“獻身國家邊疆建設”、“當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是當時社會的主音,。正如相關檔案材料中所分析的:“經過了土改,、鎮(zhèn)反、抗美援朝,、三反五反,,隨著幾大運動的發(fā)展,群眾覺悟已逐漸地有了很大的提高……”
檔案記載,,“自任務下達后,,部分群眾積極響應,好多婦女到處打聽新疆的情況,,一天跑五六次機關,,報不上名也不灰心,有的報名后即拆洗被褥做衣服等,,積極準備行李,,問什么時候走,情緒熱烈,、高漲,。”
“二小及八小學即有三十余人報名,八小剛滿十六歲的同學張蕓萍還寫了申請書,,其內容是:‘我是毛澤東時代的青年婦女,,應該將自己的一切獻給祖國,我是毛澤東時代的學校培養(yǎng)的,,我志愿為祖國建設到新疆去,,我保證不怕吃苦、不想家,,我是為祖國建設,,不是為享福……”
“那會的人和現(xiàn)在不一樣,不太考慮待遇,,我當時就是覺得當解放軍光榮,。”王秀蘭說。筆者一再追問當時報名的個人動機,,王秀蘭和另一位支疆者孫玉芳都堅決地表示那時考慮得確實很簡單,,真就是覺得參軍、響應國家號召光榮。另一名受訪者徐繼玉說當時家里生活困難,,自己沒啥正經工作,,正在城隍廟一帶干點小手工活,參軍算是解決了自己的就業(yè)問題,。
黨團員及積極分子在報名的熱潮中起了不可忽視的模范帶頭作用,。
“三區(qū)南大街花紗布公司的黨員韓風云、王壽芝首先報名并積極宣傳發(fā)動,,帶動其他,。二區(qū)及市聯(lián)社七八名團員帶頭報名參加祖國建設。三區(qū)杜家莊黃大娘在街干積極分子會議上首先給自己的閨女報名……”
王秀蘭說,,她們的中隊長之前就是濰坊市某機關的一名女干部,,報名去了新疆。
但對女孩們的父母們來說,,畢竟骨肉難舍,,對此王秀蘭和孫玉芳都表示,自己當時是瞞著父母從街道上報的名,。孫玉芳報名后哥哥曾堅決勸阻,,又被她堅決地駁回:“你還是國家干部呢,就這點覺悟,?”
當時地委給各縣市的指示中,,對動員婦女支疆工作提出的一個原則是要做到“兩通”,即個人通,,家庭通,。地委領導在給各地方相關匯報材料的批示中也再次強調:“要真正做到個人通家庭通,,堅決禁止強迫湊數字的現(xiàn)象,,個人通而家庭不通不能勉強,免出意外,。”
濰坊市的檔案材料中記載,,當時“普遍開展了青年婦女的父親、母親會議,,以群眾教育群眾的方式,,效果很大……如一區(qū)掌握了這一點便很快解決了工作中的最大阻力。最不通成天哭叫的丁姓和李姓母親受到教育后不但自己通,,并取出錢做衣服行李,,而且變成了積極力量,去動員通了另一名女青年的母親,,賣了表給女兒備行李……”
集中——
8月24日簽發(fā)的昌濰地委文件中,,“本區(qū)動員婦女參加新疆建設工作,根據各縣市匯報,做到‘二通’的人數達1000名,。”
這份文件則對最后報名錄取的青年婦女如何從各縣市組織集中造冊,,移交新疆軍區(qū)接收組,如何出發(fā)作了具體規(guī)定:
各縣市應做好集中階段的準備工作……人數確定在1000名,,濰坊市255,,益都160,昌邑120,,濰縣100,,昌南100,安邱80,,壽南60,,濰北50,昌樂30,,壽光25,,邱南20。
集中地點分三處:濰坊市人員255名由濰坊市負責辦理,,益都,、昌樂、壽光,、壽南等四縣共275名,,在益都集中,由益都縣負責辦理,。昌邑,、昌南、安邱,、濰北,、濰縣、邱南等六縣470人,,濰縣火車站轉業(yè)軍人接待站集中,。
集中的時間:濰坊市7月25日集中,8月16日直接移交新疆軍區(qū)接收組,,各縣集中時間為8月5日至7日,,8日送到指定集中點。
交通由區(qū)至縣一律步行,,由縣到各集中點,,原則上50華里以內的步行,再遠的根據具體情況或乘火車或乘汽車到集中點,。有關部門已與火車站與汽車站接洽,,辦理團體票,,并給予優(yōu)惠。
集中后填寫《參加新疆建設人員登記表》,,根據登記表編造花名冊,。各縣派專人組織護送。按花名冊移交集中點負責人,,辦清手續(xù),,任務完成后返縣。
各縣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進行體格檢查,,有傳染病,、暗疾、及身矮體弱不合標準者,,一律不收,。
據王秀蘭和孫玉芳回憶,她們從濰坊市報名的人很早便組織起來吃住,,在城隍廟一帶學習了近2個月,,主要是學習一些少數民族政策。城里的和城外農村的分別編成了兩個中隊,,王秀蘭在11中隊,,孫玉芳在12中隊。
組圖從右往左依次為
1,、昌濰領導關于堅持自愿,,堅決禁止強迫命令的批示
2、相關昌濰檔案文件
3,、剛入疆時的王秀蘭
4,、2006年回濰的新疆老戰(zhàn)友聚會
5、王秀蘭與孫玉芳近照
出發(fā)——
“我們是8月16日上午從火車站走的,,那天天氣很好……”孫玉芳清楚地記著當時她們從城隍廟排隊浩浩蕩蕩走向濰縣火車站的情景,,“隊伍從城隍廟一直快排到車站了,兩邊都是老百姓來歡送,,我們都胸戴大紅花,,美得不行……”
“也沒什么行李,,就穿了個半袖,,帶了個牙缸牙刷,后來才知道不讓多帶行李是換汽車后很擠放不下,。”王秀蘭說,。
站臺上擠得滿滿的都是來送行的父母們,王秀蘭說父親在車站遠遠地目送過她,,回去對母親說:“還成,,坐的不是悶罐車。”
火車原定9點開,但不知為何提前5分鐘鳴笛開動了,。
開車后中隊長小隊長領頭唱起了歌曲:“嗨啦啦啦嗨啦啦啦,,天上披彩霞呀,地上開紅花呀……”滿車廂里都是年輕歡快的歌聲,。
孫玉芳說,,她們在車上都互相爭著說自己要去最遠的地方,越遠越好,。
車過青州,,又上來了昌濰各縣區(qū)里去援疆的女青年,沿途火車停了好幾次,,上來的援疆青年越來越多,。
滿眼望去,車上清一色的女青年,,車上開始分發(fā)衛(wèi)生紙,。
路上——
孫玉芳記得火車一路飛奔,最后在西安停下,,當時鐵路只通到西安,。在西安她們全部換上了軍裝,改乘汽車,,每輛汽車上塞了幾十名女青年,,人擠著人,人下面是滿車的鍋盔和裝滿水的油桶,,這就是后來她們一路上的吃喝,。王秀蘭說,長長的車隊前后兩頭的卡車頂上都架著沖鋒槍,,以防意外,。
車隊走過茫茫戈壁,走過吐魯番,,走過烏魯木齊,,車子還繼續(xù)在山里轉來轉去,受訪者回憶說走了得有40天,。這一年的中秋節(jié),,她們是在車上度過的。
進入新疆后幾乎一直在山里轉,,過土匪山時氣氛一下緊張起來,。孫玉芳說開始她看到那山坡上的花長得特別美,很想在停車時過去采摘,,但被警告說有幾個女青年在采花時被土匪搶走了,,因此她們再下去解手時被要求趕緊上車,。據孫玉芳說她在車上看到過土匪,“遠遠地能看見他們騎著大紅馬……”
但每到一些村鎮(zhèn),,她們受到了當地新疆百姓的熱情接待,,王秀蘭說維族老百姓紛紛把哈密瓜往她們的車上拋,她也第一次盡情品味了新疆水果無比的甘甜,。
后來——
濰坊的這兩個中隊在路上便分開了,,王秀蘭所在的11中隊去了最西邊的阿克蘇,她說后來所去的阿拉爾“抽一支煙的工夫就到蘇聯(lián)了”,。王秀蘭在阿克蘇實現(xiàn)了她當解放軍的夢想,。孫玉芳所在的12中隊則調頭去了更為遙遠的位于南疆的喀什。
在那里,,她們學習工作,,極為艱苦地勞動、立功受獎,、安家立業(yè),,千名濰女從此匯入全國各地支疆的幾十萬大軍的洪流中,在新疆一待就是幾十年,。共和國領導人大軍戌邊的戰(zhàn)略意圖得以實現(xiàn),,西北邊陲的安全穩(wěn)定得以保證。
“我們剛去的時候,,新疆荒涼得很,,烏魯木齊連條像樣的馬路都沒有,我們去了一點一點地建設繁榮起來,,當時我們經常調動,,每建好一個單位就交給地方,我們便開拔再去開墾另一個地方……”王秀蘭說,。
從昌濰專區(qū)萬里支疆的這批女青年,,后來由于崗位不同,家庭遭際不同,,各自走過了不盡相同的生活歷程,,也就有了各自不同的人生故事(詳見下一版報道)。退休后有一部分人回到了家鄉(xiāng)濰坊,,她們之間感情深厚真摯,,有時聚會,撫今追昔,,感慨萬千,。
但對支疆濰女來說,,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那就是她們都曾在最艱苦的祖國西北邊陲扎扎實實付出了幾十年,,為了邊疆的穩(wěn)定和繁榮,為了年輕心靈中的信念和心愿,,把作為女人最珍貴最美好的青春留在了大西北,,因此,她們都功在國家,。
來源:2009年《濰坊晚報》國慶特刊 《祖國萬歲》(原文轉載)
作者:宋濰晉 于恩勝
老照片由當事人提供
責任編輯: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