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腳在群山之間丈量出一條步班郵路
來源:濰坊新聞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21-09-27 10:23:26
16年,
每周步行郵路102公里,
摩托車郵路129公里,,
累計(jì)投遞行程近19萬公里,,
投遞報刊90余萬份、郵件6萬多件——
今年45歲的孫吉剛是中國郵政集團(tuán)有限公司山東省青州市楊集郵政支局的一名郵遞員,,他在沒有道路的懸崖峭壁之上,用腳趟出了一條只有雙腳寬的步班郵路。這條郵路長34公里,,是目前我市唯一一條步班郵路。孫吉剛每周要翻山越嶺走三遍,,只為將報刊,、郵件準(zhǔn)時送到每位村民的手里。他身上背的,,不只是綠色的郵包,,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zé)任,哪怕只有一個包裹,、一封信件,,他也要堅(jiān)持送下去。步班郵路就像一根根長長的線,,穿起了山里孤僻的村莊和山外熙攘的城市,。
全局只有兩個人,郵包用了多年磨得發(fā)白
從青州城區(qū)出發(fā),,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開車45分鐘就來到青州市廟子鎮(zhèn)楊集社區(qū),這是距離青州最偏遠(yuǎn)的社區(qū),,遠(yuǎn)遠(yuǎn)望去高山巍峨,,很難想象這里還“藏著”31個自然村,2000多口人散落其中,。
孫吉剛整理報刊,。
早上7時許,在家吃過早飯,,郵遞員孫吉剛騎上摩托車趕往楊集郵政支局,,下了一夜的雨,,原本就不繁華的小山村顯得格外寂靜。孫吉剛的開門聲,,打破了這份寧靜,,將小山村從雨中喚醒。
楊集支局是青州市郵政分公司最小的支局,,全局只有兩個人,,內(nèi)勤負(fù)責(zé)包裹收寄等業(yè)務(wù),孫吉剛負(fù)責(zé)郵件,、報刊的投遞,。孫吉剛服務(wù)這里的南北方向和西南方向兩個投遞段,南段郵路全程43公里,,尚可騎摩托車投遞,。而西段郵路全程34公里,服務(wù)13個自然村,,只能步行,,是一條步班郵路。每周一三五步班郵路投遞,,每周二四六南段郵路投送,。
在郵件處理間的墻壁上掛著一張楊集支局郵路圖,看似密密麻麻的村莊,,相鄰很近,。其實(shí)這些村子彼此間并不相連,而且沒有大路相通,,需要翻過一座座山群,才能到達(dá),。“從地圖上看單家峪和楊集庵離得很近,,實(shí)際上一個在山下,一個在山頂,,沒有大路連接,,只能步行走小山路,至少要走一個小時,。”孫吉剛說,。
孫吉剛將整理好的報刊、郵件,,裝到一個墨綠色的肩挎式郵包里,,這個郵包跟隨孫吉剛多年,已經(jīng)磨得顏色發(fā)白,,有些破舊,。同時一起裝進(jìn)去的還有兩個白面火燒,、一包榨菜和水杯。“按規(guī)定早上8點(diǎn)上班,,但送完郵件回來就太晚了,,我平時六點(diǎn)就來,今天下雨來得稍微晚些,。”孫吉剛說,,出去一趟就是六七個小時,肯定趕不回來吃午飯,,每次出門前他都會裝點(diǎn)干糧,,餓了就坐在山邊吃兩口。
整理好一切后,,孫吉剛該出門投遞了,,可是雨越下越大,絲毫沒有停的意思,。“這個下法,,沒法上山,山上本來就是很窄的山路,,再加上雜草叢生,,下了雨山路濕滑,很危險,,只能等等再出發(fā)了,。”孫吉剛說。
常年走山路,,對崎嶇難行的山路早已輕車熟路
孫吉剛騎著摩托車出發(fā),。
上午10時許,降雨暫時停歇,。為了不耽誤村民們收發(fā)報刊,、郵件,孫吉剛騎著摩托車出門了,。自楊集支局西行,,道路越來越窄,原本的硬化道路早已消失不見,,眼前只有碎石子鋪成的土路,,沿路的村莊也越來越少。道路也變成了羊腸小道的山路,,坡度越來越大,。孫吉剛騎著摩托車扭成一個個“S”形,加大油門往山上駛?cè)?。雖然山路難行,,但孫吉剛走起來卻是輕車熟路,,哪里有急轉(zhuǎn)彎要減速,哪里經(jīng)常會車,,他了如指掌,。
20分鐘后,孫吉剛到達(dá)了單家峪村,,這是他到達(dá)山中的第一個村,。他熟悉地推開了村委的大門,大聲喊:“彭大爺,,給您送報紙來啦,!”78歲的彭福葉聽到喊聲后,連忙從屋里走出來接報紙,。“小孫,,今天下雨你也來了,報紙又不著急,,不下雨了再來送也行,。”
孫吉剛將報刊送到單家峪村村委。
彭福葉是單家峪村的村民,,一直獨(dú)居在山上,,家里的老房子破舊不堪,前兩年山里的降雨比較頻繁,,為了他的安全,,村委將他從山里接了出來,一直住在村委,,順便幫著看門,,收信件、報刊等,。“小孫,,在這吃了午飯?jiān)偕仙桨桑覄傉舻拇箴z頭,。”孫吉剛經(jīng)常來投遞,和村民們都很熟悉,,趕上飯點(diǎn),,村民會留他在家里吃頓熱乎飯。“大爺,,今天顧不上吃飯了,,下雨耽擱了時間,我得趕緊上山了,,你有什么東西要帶的嗎,?我后天給你帶過來,。孫吉剛說。
單家峪村不僅僅是孫吉剛到達(dá)山中的第一個村,,還是他停放摩托車的“驛站”,。“再往上走全是石頭路,不能騎摩托了,,只能步行,。”孫吉剛將摩托車停放在一個樹蔭下,上了把鎖,,把報刊,、郵件裝進(jìn)隨身背的郵包里,開始走進(jìn)深山,。
一趟步班郵路七八個小時,,午飯只能墊補(bǔ)兩口
離開單家峪村,孫吉剛第一個目的地是位于海拔800多米山頂?shù)臈罴执?。中?1時許,,記者跟隨孫吉剛體驗(yàn)大山里的步班郵路。
孫吉剛步行趕往山頂?shù)拇遄铀蛨罂?/font>
說是郵路,,其實(shí)就是在滿是野草荊棘的山間,,有一條被孫吉剛踩出的小路,僅容一人通行,。越往上走,,山路越陡,每邁一步都得跨上二三十厘米高的石頭,,地理?xiàng)l件相當(dāng)惡劣,。步行十多分鐘后,記者轉(zhuǎn)身向后望去,,滿眼是綿延不絕的群山,,且多峭壁險峻之處,讓人看得心里打怵,。孫吉剛在前面帶路,,腳步矯健輕盈,時不時停下腳步等待記者,。而記者剛走半個小時,,就已經(jīng)累得氣喘吁吁,不得不停下來休息,。
“這里的路算是好走的,,一般在這里要加快行程。”孫吉剛說,,一趟下來如果一切順利也需要七八個小時,,稍微耽擱一會,,他就沒法在天黑前趕回了。步班郵路沿途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峰有28座,,西天門,、索命崖、閻王鼻子......這些山峰的名字聽著就讓人害怕,。平日里,,村里人即使是到離青州城百余里的楊集,也要走五公里多山路,,沒有要緊的事,,村民一般不下山。而這條郵路上,,他已經(jīng)走了16個年頭,。
在楊集庵送完郵件后,孫吉剛趕往秋家峪,。他需要先爬一段400多米的陡峭山坡,,再走過海拔800多米的“索命崖”。這一段路,,是步班郵路最險的一段,。“索命崖”寬不足0.3米,長約30米,,路的一側(cè)立壁萬仞,,另一側(cè)則深不見底。“要是趕上下雪,,到處白茫茫一片,,根本分不清哪是路哪是懸崖,一腳踩不好,,就粉身碎骨了,。”孫吉剛說,山上寒風(fēng)刺骨,,而且越往山頂風(fēng)越大,,有些積雪被吹到山路上,深的地方要沒過膝蓋,,經(jīng)常是身上冒著汗,,鼻子耳朵卻凍的發(fā)紫,等回到支局時兩條褲腿早已凍成了冰塊,。雖然“索命崖”冬季最難走,但令孫吉剛最頭疼的季節(jié)卻是夏季,。夏季山上雨水大,,行路難不說,,郵包中的報紙和信件也怕雨淋。有時來場急雨,,山上無處躲避,,全身都被淋透了。
孫吉剛在山上吃午飯,。
中午1時許,,孫吉剛的投遞任務(wù)還沒完成,此時早已饑腸轆轆,。他找了一塊大石頭坐下,,準(zhǔn)備吃午飯。他拿出提前準(zhǔn)備好的面火燒,、榨菜,,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今天時間有些趕,,我趕緊墊補(bǔ)兩口趕路,,不能耽誤趕路。”孫吉剛說,。
16年投遞報刊90余萬份,,被授予“勞模”稱號
16年來,不管遇到多么惡劣的天氣,,還是自己感冒發(fā)燒,,孫吉剛都從未間斷過投遞服務(wù)。有一年臘月二十八,,山上下了大雪,,積雪沒過腳踝。楊集支局收到了一張1000元的匯款單,。“那是兒女們給老人郵寄的過年費(fèi),,也是老人的期盼,不能過了年再送,。”孫吉剛二話沒說,,拿著匯款單和1000元錢,爬過大山送到了老人手中,。老人感激涕零,。“這些年,支撐我繼續(xù)走下去的動力就是鄉(xiāng)親們收到郵件時的快樂,,我是他們連接大山外的‘信使’不管什么天氣,,什么時間,我都不能忘了自己的使命。”孫吉剛說,。
孫吉剛的郵包里除了報刊,、信件外,有時還會多放上幾包鹽,、醋,、醬油等生活日用品。目前,,居住在山里的多是些老年人,,他們從村里到鎮(zhèn)上一趟非常不方便。孫吉剛?cè)ニ蛨罂瘯r,,他們就會拜托他從山下帶點(diǎn)生活日用品,,有什么東西需要帶到山下,他也會義不容辭,。“這16年來,,我和山里的每個人都很熟,他們就像是我的親人,,為親人們做事是應(yīng)該的,,只要他們需要我,我會一直堅(jiān)持下去,。”孫吉剛說,。
孫吉剛的真誠服務(wù)贏得了村民們的信賴。無論走到哪個村,,只要是老人們看到孫吉剛,,就會招呼他到家里坐坐,喝口熱水,,吃口熱飯?jiān)僮摺?ldquo;有時我‘悄悄’去,,‘偷偷’走,盡量別麻煩老人家們,。”孫吉剛說,,山上有幾戶老人,年齡偏大,,自己打不了水,,隔三差五,他就會到老人家中,,幫他們挑上一大缸水,,算著日子老人喝完了,再去挑水,,平日里盡量少打擾他們,。
孫吉剛步行趕往山頂?shù)拇遄铀蛨罂?/font>
據(jù)統(tǒng)計(jì),16年來,孫吉剛每周步行郵路102公里,,摩托車郵路129公里,,累計(jì)投遞行程近19萬公里,投遞報刊90余萬份,、郵件6萬多件,沒有延誤一件郵件,。2020年12月29日,,在全國郵政行業(yè)先進(jìn)集體、勞動模范和先進(jìn)工作者表彰大會上,,孫吉剛被授予“全國郵政行業(yè)勞動模范”榮譽(yù)稱號,,全省郵政行業(yè)僅4人獲此榮譽(yù)。
如今,,山里的村民越來越少,,隨著通訊技術(shù)的發(fā)展,步班郵路很有可能消失,,但孫吉剛愿意堅(jiān)守到最后,。“我身上背的,不只是綠色的郵包,,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zé)任,,哪怕只有一個包裹,,一封信件,,我也要堅(jiān)持送下去。”孫吉剛說,。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劉燕 文/圖
徐楊 視頻拍攝/后期
責(zé)任編輯:李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