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冬天里吃上可心菜 古人這操作細節(jié)拉滿
來源:北京青年報 發(fā)布時間:2021-11-23 14:27:27
有人說,,囤菜,,是北方人對冬季最起碼的尊重,。墻根一堆堆的白菜,、一捆捆的大蔥,,是冬天到來的開場白,,能給人滿滿的安全感,。在如今物資充足的時代,,囤菜更多的是一種習慣和情懷,而放到古代,,囤菜則是必須的生存技能,。為了在冬天吃上更多的蔬菜,古人用了哪些智慧呢,?
冬天里吃韭菜,,石崇的凡爾賽
自古以來,先民們就過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農耕生活,,人們把經過貯藏的蔬菜叫做“蓄茹”“蓄菜”或“藏菜”,,把質佳味美的冬貯蔬菜稱為“旨蓄”?!对娊洝防锏摹囤L·谷風》中記載:“我有旨蓄,,亦以御冬。”鄭玄箋:“蓄聚美菜者,以御冬月乏無時也,。”
面對冬天蔬菜不足的情況,,古人首先想到的是“腌菜”。腌菜在先秦被稱為“菹”,,東漢劉熙《釋名·釋飲食》稱:“葅,,阻也,生釀之,,遂使阻于寒溫之間,,不得爛也。”這種食物保鮮方法有些類似于現在的酸菜與泡菜,。
在周朝時,,就有專門制作腌制品的人——醢人??梢哉f在他們的手中,,幾乎任何蔬菜都可以腌制。從《周禮》所記來看,,其中以韭,、菁、茆,、葵,、芹、菭,、筍等7種蔬菜為主,,稱為“七菹”,。
那時的腌菜一般是一整棵來腌,對于講究些的人,,如果覺得整棵蔬菜腌制太過粗糙,,也可以將蔬菜切碎之后腌制。這其實也就是古人所說的“虀”,?!夺屆?middot;釋飲食》中稱“虀,濟也,,與諸味相濟成也”,。意思就是切碎后腌制的蔬菜,相比完整的蔬菜味道更加鮮美,。
到秦漢時,古人冬天食用腌菜的品種已比較豐富,,且腌制的手法也更為成熟,。《四民月令·九月》記載:“九月藏茈姜,、蘘荷,,作葵菹、干葵,。”意思是農歷九月份開始收藏鮮嫩姜,、蘘荷,腌漬葵菜,,曬干葵菜,。這里也透露了古人冬天食用的另一個菜蔬品種——干菜。干菜與腌菜制作方法正好相反,,須將菜蔬水分曬干,,現在常見的“梅干菜”就是這樣做出來的。
腌菜味再美,,終究是少了一味新鮮,,于是聰明的古人很早就想出了種植“反季節(jié)蔬菜”的辦法?!对t定古文尚書序》中曾言:“(秦始皇)乃密種瓜于驪山陵谷中溫處,。”《漢書》里記載:“太官園種冬生蔥韭菜茹,覆以屋廡,。”所謂“太官園”是當時皇家蔬菜特供基地,,可見那時皇室就已經掌握“溫室大棚”技術了。只不過,,反季節(jié)蔬菜只有皇室成員才有資格享受,。這種耗錢又耗力的做法在當時受到了很多人的譴責,,理由是“不時之物,有傷于人”,。
雖然這套“反季節(jié)食物對身體有害”的理論延續(xù)了千年,,但依然擋不住人們嘗鮮的心?!妒勒f新語》里記載著這么一個故事:西晉石崇王愷斗富,,兩人難分上下。最后,,石崇使出終極大招——招待賓客在冬天吃“韭萍齏”(類似韭菜末),。王愷聽說了分外眼紅,但是他實在想不明白冬天怎么可能會有韭菜,。于是他買通了石崇府里的下人,,才得知所謂的韭萍齏,其實是“搗韭根雜以麥苗”而制成的,。王愷于是也依法炮制,。石崇知道后,就把這個吃里扒外的家伙殺掉了,。
窖藏白菜蘿卜早就流行了
唐宋時期,,隨著貯藏方式的增多,蔬菜貯藏的規(guī)模也不斷擴大,。唐代長安的蔬菜貯藏基地設置在宮廷禁苑附近,,由品級為從五品的“宮苑總監(jiān)”負責管理。武則天執(zhí)政初期,,由于供應宮廷的冬貯蔬菜過剩,,朝廷官員中還出現了可否向百姓出售的爭論。北宋時期,,由于開封氣候寒冷,,冬季蔬菜缺乏的現象更為嚴重,因此每年立冬節(jié)前,,“上至宮禁,,下既民間,一時收藏,,以充一冬食用,。于是車載馬馱,充塞道路,。”
在所有的儲藏方式中,,最普遍的就是地窖儲藏了,這種儲藏方式易操作,容量大,,適合存儲糧食蔬菜,,是我國古代最傳統的儲藏方式。據考古發(fā)現,早在公元前5000年,,窖藏技術在我國就已出現,,不過當時只是用于貯藏糧食。窖藏蔬菜開始不遲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
利用窖藏方式貯藏各種蔬菜可見于歷代典籍,,例如南北朝時的窖藏生姜,唐代的窖藏蘿卜,、蔓菁(蕪菁),、韭菜和紫蘇,元代的窖藏菠菜以及明代窖藏芋頭和大白菜,。
到了今天,,冬天貯存最多的蔬菜要數大白菜了。起源于中華大地的白菜,,是中華民族蔬食中的“元老級”蔬菜,。文獻記載,白菜最初稱為“菘”,,這是因為即使在寒冬,白菜具有如同松樹般的耐寒特性,。“白菘類羔豚,,羅土出熊踽。”蘇東坡的這句詩是說,,大白菜的味美不亞于羔羊,、熊掌。元代歐陽玄《漁家傲》“十月都城家旨蓄,霜菘(指白菜)雪韭冰蘆菔(指蘿卜)”,,可知早在元代時北京城冬季家家都要貯藏白菜蘿卜了,。
據說清朝皇帝乾隆(一說道光)也曾對白菜賦詩贊詠:“采摘逢秋末,,充盤本窖藏,。根曾滋雨露,葉久任冰霜,。舉箸甘盈齒,,加餐液潤腸。誰與充此味,,清趣愜周郎,。”這里的周郎是說南朝人周颙,他在回答文惠太子“菜食何味最勝”這一問題時,給出的答案是: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后世有傳言說乾隆白菜為乾隆皇帝最為喜歡的一道小菜,倒也十分有可能,。
那么,,為何風行北方的窖藏蔬菜在南方卻很少見到呢?古人其實早就說出了原因,。元代王禎的《農書》率先做出了“北地土厚,,皆宜作此(指窖藏)。江淮高峻土厚處,,或宜仿之(指或可推廣)”的初步結論,。明代學者謝肇進一步指出:“燕都(北京)雖有之,不及秦(陜西),、晉(山西)之多……其地燥,,故不腐;其土堅,,故不崩,。自齊(山東)以南不能為也。”
明末,,曾任崇禎皇帝首輔的徐光啟,,則以親身體會對南方和北方的窖藏情況作了客觀的比較,他指出:“欲避冰凍,莫如窖藏,。吾鄉(xiāng)(指江南地區(qū))窖藏,,又忌水濕。若北方地高,,掘土丈余,,未受水濕,但入地窖,,即免冰凍,。……故今京師(指北京)窖藏菜果,三冬之月,,不異春夏,。”
冬瓜里面放茄子,來自蘇軾的保鮮小妙招
儲存蔬菜的方法除了窖藏,,古人使用較多的還有埋藏(又稱溝藏或坑藏),。我國早期可考的蔬菜埋藏事例見于西漢時期問世的《勝之書》,它在種瓠法中介紹當時埋藏瓠瓜的方法:在地下先挖一個一丈深的坑,,墊上秫秸,,四周和底部都墊到一尺厚。再把收獲的瓠瓜果實放進坑里,讓瓜蒂朝上,。放一層瓜,,蓋上一層土。
詳盡記述溝藏蔬菜的早期事例可見于《齊民要術·作菹·藏生菜法》:“九月十月中,,于墻南日陽中掘作坑,,深四五尺。取雜菜,,種別布之,,一行菜,一行土,,去坎一尺許,,便止。以穰厚覆之,,得經冬,。須即取,粲然與夏菜不殊,。”這種貯藏方式所挖的溝一般不深,,可以貯藏多種蔬菜。一層蔬菜上面撒上一層土,,然后用秫秸覆蓋嚴實,。經過冬季貯藏以后隨時都可以取食,其鮮嫩程度可以趕上夏天生長的蔬菜,。
對于根菜類蔬菜,,元代司農司的《農桑輯要》介紹了插一把“透氣草”,在深窖中埋藏水蘿卜的方法,。這種埋藏蘿卜的方法一直沿用到現代。清代的《營田輯要校釋》一書則記述了選擇陰濕地段埋藏蓮藕的方法,。
在食物儲存方面,,美食家蘇軾研究頗深。他在《格物粗談》這本書中談到了“冬瓜內置茄子,,至春不壞”,,類似的還有“研芥菜子入豆腐不生蟲”?;旆欧ㄊ抢脙煞N食材相生的方法來保持食材的味道,,比如將性熱的橘子和性冷的綠豆混放,使兩者發(fā)散的氣體互相中和,,達到長久保存的目的,。
蘇軾在書中還記載了一種用毛竹貯藏櫻桃的辦法,具體做法是在毛竹上面打洞,然后把櫻桃放進去,,將洞口封好,,等到夏天拿出來再吃,這是利用密封的方法來儲存食物,。和密封法相似的一種手段就是涂蠟,。水果打蠟可不是現代才有的技術,《事林廣記》記載,,“葡萄以蠟紙裹,,頓罐中,再溶蠟封之,,至冬不枯”,。隋文帝特別愛吃黃柑,蜀地人摘了黃柑后,,涂上蠟之后再進獻到宮中,,運用這種方法貯藏的柑橘有“日久猶鮮”的效果。
灰藏法則是用灰來貯藏食物原料,?;沂呛瑝A物質,有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用灰貯藏可以避免環(huán)境中二氧化碳含量過高,,減少微生物的滋生。切下的冬瓜,,一時吃不完,,撒上石灰粉,就能在一定時間內不變質,;應季摘下的茄子,,用爐灰貯藏,可以放到第二年的四五月份而不變質,。古人還發(fā)現將栗子和茶葉埋在干燥的沙土里可以延長保質期,,這大概是利用了石灰粉的堿性和沙土控溫的特性來保存食物。
古代的食物保存,,不但方法多樣,,還有一定的技術含量。據記載,,宋人在儲存茄子時,,要選擇不曾放過水和雜物的新甕,和包裹茄子的茭葉一同放在太陽下暴曬,,目的就是為了殺菌除濕,,避免滋生微生物,,影響茄子的保鮮。古人用自己的大智慧,,豐富了自己的餐桌,,也為后人留下了一筆財富,很多貯藏方法直到今天仍被沿用,。
責任編輯:平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