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那位在清華園里喜歡騎自行車的老人走了……
來源:新華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22-04-23 15:53:14
新華社北京4月20日電(記者魏夢佳)年近九十的他嫻熟地騎著自行車,,在清華園里留下一道風景。車座上滿頭白發(fā)的老伴,,張開手臂如少女般開心,。這幅“神仙眷侶”的暖人畫面被路人拍了下來,打動了無數(shù)網(wǎng)友,,讓他瞬間成為“網(wǎng)紅”,。
許多人從那時起才知道,這位喜歡騎自行車,,帶著老伴在校園散步,、去菜市場買菜的鄰家老爺子,竟是被譽為“焊接泰斗”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焊接工程教育家和焊接工程專家,、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潘際鑾。
讓高鐵軌道“天衣無縫”,,讓核電站“密不透風”……潘際鑾為國家的十多項重大工程攻克了一道道難題。4月19日,,這位將一生獻給祖國焊接事業(yè)的老人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一時間,,網(wǎng)上“致敬”“送別”聲紛沓而至,,深切緬懷這位質(zhì)樸可敬的科學家。
“國家需要什么,,什么難,,我就干什么”
20世紀50年代,,潘際鑾一頭扎進焊接領域,將生命與祖國“焊接”在一起,。他帶領團隊創(chuàng)造了多項“第一”,,推動了先進焊接技術裝備在國家重大工程中的應用,引領和帶動了國際焊接工程科學發(fā)展,。
潘際鑾1927年生于江西瑞昌,,1944年考入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1948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并留校任教,。
92歲時,,潘際鑾仍中氣十足、充滿感情地唱起西南聯(lián)大的校歌,。當時,,身旁的老伴、88歲的北京大學教授李世豫打趣笑他“唱歌走調(diào)”,。
圖為潘際鑾(左)唱西南聯(lián)大校歌,,李世豫在旁。
戰(zhàn)火紛飛的抗戰(zhàn)年代和顛沛流離的艱苦生活,,讓潘際鑾在求學西南聯(lián)大時就堅定了救國報國之志,。“那時我們很勤奮念書,念書的目的不追求別的,,就為國家奮斗,。”“要負擔起天下的責任。”
為此,,畢業(yè)后,,他選擇主動報考了焊接專業(yè)。
“學焊接,?焊洋鐵壺,、修自行車嗎?”有人笑話他,。潘際鑾卻堅信,,“這門發(fā)展中的技術會為新中國的建設發(fā)揮重要作用。”
上世紀50年代起,,他牽頭創(chuàng)建我國高校第一批焊接專業(yè),,為新中國工業(yè)發(fā)展培養(yǎng)人才。60年代,,實驗成功氬弧焊并完成清華大學第一座核反應堆焊接工程,;之后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電子束焊機;1964年合作制造出我國第一根6兆瓦燃氣輪機壓氣機焊接轉子,。70年代末研制成功具有特色的電弧傳感器及自動跟蹤系統(tǒng),。80至90年代在我國自行建設的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擔任焊接顧問,。
2008年完成“高速鐵路鋼軌焊接質(zhì)量的分析”等項目,為我國首條時速350公里高速列車順利開通作出貢獻……
潘際鑾為國家的十多項重大工程攻克了一道道難題,,也向所有人證明——焊接技術在國家發(fā)展中舉足輕重,。“許多項目是在西方國家對我國進行封鎖和禁運、科研資料極其匱乏,、科研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完成的,。”潘際鑾生前曾回憶。
首創(chuàng)“蜘蛛”機器人讓焊接工人遠離高危
讓潘際鑾念念不忘,、傾盡20多年攻關研發(fā)的,,是一款類似“蜘蛛”的爬行式焊接機器人。
經(jīng)常在工地穿梭的潘際鑾發(fā)現(xiàn),,焊工們通常爬得很高,,被強光傷眼睛,被煙塵傷肺,,有的需在200攝氏度高溫下在密閉罐體內(nèi)堅持作業(yè),,甚至會引發(fā)休克。他由此思考:能否開發(fā)出一個能幫人焊接的機器人,,讓工人們遠離高危,?
這是一個跨學科的項目。“機器人要在三維空間里頭能爬,,像蜘蛛一樣墻上能走,,天花板上倒著也能走。不掉下來就很難,,還要能動,,還要能控制它,焊縫在哪兒它要走到哪兒,,最后還要成功焊接……這幾個難關都非常難,。”他說。
為研發(fā)出符合要求的機器人,,潘際鑾自學了自動控制,、計算機等專業(yè),帶領團隊攻克多重難題,,終于研發(fā)出無軌導全位置爬行焊接機器人并申請專利,。這項研究填補了國內(nèi)外該項技術的空白,是國際焊接領域中的首創(chuàng),,解決了大型結構件在工地自動化焊接的難題,。
目前,,這一機器人已在一些項目上得到應用,,經(jīng)檢測焊接精度高于行業(yè)相關標準,,且工作效率比傳統(tǒng)人工焊接提高3到5倍,在國家重點行業(yè)的建設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2020年教師節(jié),,潘際鑾(左四)與學生在一起。(清華大學供圖)
經(jīng)過這些重大項目的淬煉,,一批批焊接人才也迅速成長起來,。潘際鑾曾寫下這樣的話勉勵學生們:“焊接是一門新興的先進技術,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yè)發(fā)展的標志,。世界上約有一半的鋼材需要焊接才能成為可用的產(chǎn)品,,一輛轎車約有7000個焊點,一架飛機約有25萬個焊點和250米焊縫,,一個焊接的鍋爐要比鉚接的鍋爐節(jié)省金屬25%,。想一想,焊接是多么重要而有意義的工作??!”
“用科研工作解決實際問題,是我一生追逐的目標”
由于在焊接科學領域的突出成果和貢獻,,潘際鑾曾榮獲國家技術發(fā)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焊接終身成就獎”等眾多榮譽,,并曾兩次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潘際鑾生前照片。(清華大學供圖)
“我覺得我沒有什么了不起,,大家宣傳很多,,我還是實實在在做自己感興趣的工作。”這位樸實的老人生前曾說,,“工作做出來就好,,有沒有名利,不要管它,。”
他曾多次提及自己的人生信條:“國家需要,,堅決上馬;知難而進,,勇于攀登,;團結友好,共同戰(zhàn)斗,;只求貢獻,,淡泊名利。”
勤懇不輟,無關遲暮,。即便已到94歲高齡,,這位中國焊接領域的開拓者依舊心系焊接機器人的應用推廣,“將來我國機器要占領世界市場,,這項工作也是我最后一項科研成果,。”
清華園里再也看不到潘際鑾騎自行車穿梭而過的瀟灑身影。大師遠去,,言猶在耳:“用科研工作解決實際問題,,是我一生追逐的目標。我的工作對國家有貢獻,,我就很安心,、很高興。”
責任編輯:陳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