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品山東|地球形似萊陽梨,,煙臺蘋果“飛”太空,,山東“果力”足
來源:齊魯壹點 發(fā)布時間:2022-04-29 15:03:18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中科院院士汪集旸的一句話火了——地球形狀像山東萊陽梨,。
有句老話說,,“煙臺的蘋果,,萊陽的梨,抵不過濰坊的蘿卜皮”,,為了襯托蘿卜皮,,蘋果和梨也是盡力了,要知道“煙臺蘋果萊陽梨,瓊液玉漿不愿理”,。
春夏之交果香飄飄,,在處處都是“精英”的水果大省山東,來品數果,。
沙里的“萊陽梨”
“地球其實不是圓的,,它更像是一只萊陽梨。還是歪脖子的一個梨,,上頭小底下大,。”
今年85歲的汪集旸院士在抖音《院士開課啦!》中這樣說,。
“外表不好看,,皮又粗糙,但其細嫩酥脆,,甜而多漿,,絕無渣滓,美得令人難以相信!”作家梁實秋這樣描寫萊陽梨,,萊陽梨功效在《本草綱目》中有明確記載:“萊陽梨有治風熱,、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解毒之功效也。”中國以萊陽梨命名經國家藥監(jiān)局批準的藥號有21個,。
萊陽梨的高品質也得益于當地梨園獨特的地勢:位于五龍河的南岸,,地勢北高南低。每次發(fā)洪水,,大水會把河里的細沙沖上岸,,而當大水過后,細沙便淤積于此,,加上西北風帶來的漂移沙,,經天長地久的積聚,,就形成了當地獨特的土質,。
《民國萊陽縣志》則記載:“萊梨名馳南北,為果中上品者指此,,相傳邑人于茌平得來,。谷雨始花,仲秋實熟,,皮粗糙而無渣滓,,清香甜脆,遠非河北雅梨、江蘇碭山梨所及,。每熟時,,商販云集,分運青島,、煙臺,、濟南、遠及平津,、遼沈,、滬粵等處,咸呼為‘萊梨’,。”“到2025年,,全市萊陽梨種植面積達到8萬畝,完成2萬畝老劣梨園改造升級,,進一步提升萊陽梨精深加工能力,,力爭產業(yè)鏈產值達到20億元。”這是萊陽梨產業(yè)今后的發(fā)展目標,。
一只萊陽梨變成液體是萊陽梨汁,,變成濃稠膏體是萊陽梨膏……為強化科技支撐,萊陽市政府還與山東省農業(yè)科學院,、煙臺圣豐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山東省農科院(萊陽)梨產業(yè)技術研究院,,專門研究萊陽梨品牌提升與品牌戰(zhàn)略、萊陽梨高效栽培模式研究推廣等,,成功研發(fā)萊陽梨膏,、萊陽梨膏棒棒糖、萊陽梨原漿等深加工產品,。
海邊的“糖包子”
“糖包子”是威海水果屆的C位,,卻是“無花之果”。
這“無花之果”又不同于尋常無花果的樣子,,威海綠皮無花果,,它在完全成熟的時候,會軟塌塌的,,會流蜜,,因此被人們稱為“長在樹上的糖包子”。
你想,,在秋天,,翠綠的皮囊多么惹人向往,而且綠衣之中是紅色的果肉,,紅色里的細絲,,其實就是無花果的花序,。這也正是無花果其實并不是不開花,而是它的花藏進了“果實”中,,無核,、無籽、也不用剝皮,,完完整整吃下全部,。
你要記得,稍軟的果子剝皮后放進保鮮袋,,放冰箱冷凍,,想吃的時候拿出,待微微化冰,,咬下去,,沙糯與鮮果不同,一個口腔的靈魂存在,。
雖說是“糖包子”,,卻不是那種齁甜,而是一種帶著水果氣的甘冽,,似秋日的晚風,。
其實,在山東很多地方都有種植無花果,,而威海是我國北方最早栽植無花果的區(qū)域之一,。
過去被人們栽種在房前屋后,幾乎不用怎么打理,,從旁邊路過,,空氣中都飄散出無花果的香甜,一到秋天就能隨手摘下入口了,。
作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威海無花果栽植歷史可追溯到1898年。現在蘇山島仍保存有一百多年前栽植的無花果樹,。
只是新鮮無花果的儲存期非常短,,買回后,一般僅剩兩天左右食用時間,。
所幸還有無花果干,、無花果茶、無花果酒……可以在無鮮果的別季品其風味,。
山上的“玫瑰香”
“金谷風露涼,,綠珠醉初醒,。珠帳夜不收,,月明墮清影,。”唐代唐彥謙的《葡萄》用20個字把人帶到了葡萄架下。
曾經只有到了季節(jié),,才能吃上那串串珠,,而今的葡萄大棚里,春光照出葡萄清晰的脈絡,。
“西有吐魯番,,東有大澤山”,據1889年《重修平度縣志》載,,當時葡萄已列為當地主要物產,。大澤山是我國著名的葡萄產地和葡萄科研的“硅谷”。大澤山葡萄品牌價值經青島市質量發(fā)展促進會評價,,“大澤山葡萄”區(qū)域品牌價值達36.83億元,。
青島平度市大澤山鎮(zhèn)是國家農業(yè)部命名的首家“中國葡萄之鄉(xiāng)”,目前,,大澤山鎮(zhèn)葡萄種植面積已達3.5萬多畝,,擁有300多個品種,年產葡萄1億余斤,,實現葡萄產值7億多元,。
而“玫瑰香”更是一份特別,大澤山玫瑰香葡萄又名麝香葡萄(Muscat),,紫葡萄等,。
大約建國前從煙臺引入,據說是1860年英國人斯諾用亞歷山大黑罕雜交而成,,是一個古老的品種,,是世界上著名的鮮食、釀酒,、制汁的兼用品種,。和澤香澤玉并列為大澤山主栽品種。其中,,澤香澤玉是“玫瑰香”和龍眼雜交后代,。
“白露下葡萄,秋分打紅棗”,,是時,,在大澤山,縱眸盡是葡萄園,。
風光的“小國光”
一斤“小國光”能賣三四毛錢,,不少農民“轉身”爭做果農,成為最早一批“萬元戶”,。
這是歷史的一抹,,這背后是煙臺蘋果的“興”,,中國第一枚《蘋果》特種郵票在這里首發(fā)。
紅富士,、嘎啦,、金帥、國光,、青香蕉,、紅香蕉、喬納金……不是煙臺人還真說不清,。
1871年,,西方傳教士倪維斯將一批國外水果品種引入煙臺,其中就包括西洋蘋果,。當年,,倪維斯在煙臺毓璜頂東南面的山坡上開辟果園,取名“廣興”,。廣興果園把培育出的苗木送給周邊農民,、培訓種植技術,帶動了煙臺農民剪穗與本地蘋果樹嫁接的風氣,,終于培育出國內第一代品質上乘的蘋果品種,。20世紀30年代,當地已出現水果工會為果園創(chuàng)始人集資立像以表紀念的舉動,,煙臺蘋果種植初具規(guī)模,。
煙臺不僅種蘋果,更以一整套無病毒苗木工廠化繁育體系,,承包了全國40%的蘋果苗木,。煙臺還先后承建了蘋果領域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實驗室)4個,建造了蘋果大數據中心,, 這不,,在“太空出差”半年的煙臺大嫚王亞平剛回地球,她可是把煙臺蘋果帶上了太空,。
2020年以來,,煙臺市以山東省打造“煙臺蘋果”千億級特色產業(yè)集群部署為遵循,相繼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蘋果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實施意見(2020—2022年)》《煙臺市蘋果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規(guī)劃(2020—2025年)》等文件,,組建山東蘋果·果業(yè)產業(yè)技術研究院,,制定“瘦身、提質,、增效”戰(zhàn)略,,主動打響了一場蘋果產業(yè)的闖關升級之戰(zhàn)。
責任編輯:封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