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品山東丨柳疃絲綢 中國絲綢百花園中一朵瑰麗的奇葩
來源:海報新聞 發(fā)布時間:2022-04-29 15:04:05
“飛梭日日到黃昏,生花妙手織柳綢”。這副場景描述的是昔日昌邑市柳疃鎮(zhèn)農村家家戶戶織綢的情景,。絲綢是歷史文明的結晶,是扮靚人類的彩霞,,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昌邑柳疃絲綢是中國絲綢百花園中一朵瑰麗的奇葩,。昌邑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古鎮(zhèn),,由于其絲織業(yè)多集中在柳疃一帶,因此外地人多稱昌邑絲綢為柳疃絲綢即“柳綢”,。清末民初,,柳綢發(fā)展進入興盛時期,產品暢銷海內外,,“絲綢之鄉(xiāng)”美名也隨之遠揚,。因此,絲綢之路上有它靚麗的身影,,我國絲綢史上有它濃墨重彩的篇章,。
斗轉星移,繁華落盡,,盡管傳統(tǒng)的昌邑絲綢生產工藝精湛,,技藝嚴謹,但也難逃被機械化,、市場化淹沒的命運,,漸漸衰落,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過多年的工作和學習,,身為柳疃絲綢技藝第八代傳承人的魏耀琳掌握了絲綢制作的各種工藝,。到2002年,昌邑絲綢廠變更為華裕絲綢有限公司,,魏耀琳擔任董事長,。此時的魏耀琳發(fā)現(xiàn),柳疃傳統(tǒng)的絲綢織藝已經開始面臨后繼無人,,技藝流失的尷尬局面,,魏耀琳覺得,自己今生既然選擇了絲綢行業(yè),,并且在這個行業(yè)里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績,,自己就有責任把這項傳統(tǒng)絲綢技藝保護好,傳承好,。對于魏耀琳而言,,傳承不只是情懷,更是一種責任,。在快速發(fā)展的今天,,魏耀琳一直都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以傳承絲綢為己任”的目標。
傳統(tǒng)的柳疃絲綢,,與中國的家蠶綢不同,是特指用野生的柞蠶絲為原料織造的繭綢,。山東東部山區(qū)自古以來盛產野蠶,,但從漢代到明代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明代末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山繭的價值逐步被發(fā)現(xiàn),繭綢的織造由之出現(xiàn),。明萬歷年間的《萊州府志》的貨物類就有了“山繭綢”的記載,。但因為當時的社會經濟結構的原因,山繭綢的發(fā)展和傳播異常的緩慢,。近代棲霞人孫鐘《山繭輯略》載:“山繭之用,,自漢至明,謂之祥瑞,,終未能暢行,,降至清初,文明日啟,,齊東一帶,,鄉(xiāng)間有以此制線代布者。”就是對這一史實的真實描述,。
柳疃絲綢的原料最初來源于膠東半島的牟平,、海陽,、棲霞、萊陽和魯中南山區(qū)的日照,、諸城,、莒縣、沂水等地山區(qū),,后來遼東半島的柞繭也源源運來,。清朝道光年間,柳疃的絲織業(yè)日益興盛,,其繭綢品種逐漸增多,,質量不斷改進。當時織出的名牌產品就有南山府綢,、明絲綢,、老寬綢二十碼、五十碼,、大黃綢,、小黃綢、一六綢等,,這些品種用料精良,,配絲合理,美觀大方,,樸實耐用,,深受商人和用戶歡迎。他們根據(jù)市場需要,,又進一步完善工藝,、漂煉壓光后,使柳疃絲綢外觀美麗,,手感柔軟,,穿著舒適。在此同時,,織造業(yè)主還利用染布工藝,,開始了絲綢的印染。1845年,,瓦城的趙連運首先來柳疃開設了“福盛店”繭莊(復興店前身龍池的齊恩明也開設了“廣盛店”,。時隔不久“雙盛合”、“公聚棧”,、“合盛棧”等十幾處絲綢商號相繼開設營業(yè),,柳疃絲綢商號如雨后春筍發(fā)展起來。
到清末民初,柳疃柞絲綢業(yè)發(fā)展到了鼎盛時期,。此時以柳疃為中心的數(shù)百個村莊,,幾乎家家織機聲,村村有半屋(半地下室機房),。這時膠濟鐵路修起,,內陸與沿海諸港口的溝通,使膠魯接壤腹地的柳疃成了一個繁榮商埠,,各地的商人云集而來,。清代王元《野蠶錄》對當時柳疃的繁榮有著詳細的記述:“今之繭綢,以萊為盛,,萊之昌邑柳疃集,,為絲業(yè)菩萃之區(qū),機戶如林,,商賈駢陛,,繭綢之名溢于四遠。除各直省外,,至于新疆,、回疆、前后藏,、內外蒙古,,裨販絡繹不絕于道,鑣車之來,,十數(shù)里銜尾相接,。”可見當時柳疃已經成為銜接我省各地經濟的樞紐之地。
民國時期,,柳疃鎮(zhèn)已成為山東山繭綢的主要生產基地。1916年,,柳疃商務會在街北小龍河上,,豎有“萬善同歸”石碑,僅碑陰所刻捐款的商號,、煉房,、店鋪就有一百四十余家,足見當時柳疃絲業(yè)的發(fā)達和商貿的興旺,。1933年版《現(xiàn)代中國實業(yè)志》載:“山東主要產綢產地,,為昌邑、棲霞,、牟平等縣,,均共有織機六七千架,每年織苗綢一百余萬匹,,全省總產量約達一百五十余萬匹,,約占全國繭綢總產量百分之八十,。”另,民國二十一年《膠濟鐵路經濟調查資料匯編》載:昌邑)織綢木機在前十數(shù)年繁盛時期,,約有一萬余架,,工作人員數(shù)達十萬左右,出品約六十萬匹,,總值約四百萬元,。”可見昌邑所產又占此百分之八十的百分之六十還要多。此時期,,柳疃絲綢暢銷本省,,也銷往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同時還遠銷亞歐諸國,。一些當年在異國背綢包袱的華僑說:“在國外向家鄉(xiāng)寫信,,地址只寫中國柳疃即能郵寄到家。”
繭綢的織綢機具與工藝與傳統(tǒng)家蠶綢的機具基本相同,,紡織機具分主機和附機,。
主機:歷史上用腳蹬手扔小木機,也叫扔梭木織機,。主要部件:機樓子,、黃瓜、壓軸,、盛筐,、螞蚱腿、倒樁,、將軍軸,、元寶軸、座板,、機身,、盛匙子、小壓刀,、幅張,、腳踏板、機耳子,、比廷,、梭等。用這種機織綢,,一般5至6天可織50碼老寬綢一匹,,快者4天一匹。扔梭木織機一直沿用至1957年。
附機:人力織綢,,附機簡陋,。可分籰子,、撐撐,、牽床、擰穗車,、打轂轆車等部分,。絡籰子,過去一直是人工手搖撐撐車進行綰絲,,幾百年來無改進,。
工序:人力織綢,主要經過配絲,、藥絲,、漂絲、絡絲,、牽機,、刷機、作穗,、織造等工序,。配絲,把絲線進行調配順色,,使絲粗細和色澤大體一致,。藥絲和漂絲,把調配好的絲放在藥缸中浸泡,,再擰凈曬干,,縷好。絡絲,,把絲轱轆在撐撐上,,再均勻地搖在籰子上。牽機,,按經的總頭數(shù)把絲牽在一起,到一定長度再拾絞,。刷機,,給牽好的經線上漿。作穗,,把緯絲擰成穗子或打成伊梏,。上述完畢,即可上機,經緯交織成綢,??椌I要把好三關:一絞口(開絞),二水口(穗子的干濕度),,三飯口(松緊),。幾百年來,柳疃織綢的經驗:“不織稀,,不織欠,,不積底漏和反線”、“大成色,,好邊道,,底漏差梭也不要”。
從發(fā)展,、興盛到衰落,,柳疃絲綢經歷了約二百余年的風雨。新中國成立以后,,在黨和政府的重視下,,傳統(tǒng)的柳疃絲綢重新獲得了新生,延續(xù)至今,,仍舊煥發(fā)著熠熠的光彩,。
責任編輯:封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