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在他們的童年播下一顆顆種子 回想起來滿滿的收獲
來源:新華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22-05-10 16:23:58
近日,教育部發(fā)布《義務(wù)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根據(jù)不同學段制定了整理與收納,、家庭清潔、烹飪,、家居美化等課程目標,,將于今年秋季執(zhí)行。
勞動課的正式回歸,,帶動了很多人的一波回憶殺,。每個年代的人,在他的青春里或多或少都有過勞動教育,,時代的烙印打在流過的汗水和嬉笑聲里,,回想起來留下的都是滿滿的收獲。
一代人有一代人對勞動的專屬記憶,。在“70后”“80后”“90后”對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的講述中,,勞動都在他們的童年種下了一顆顆種子,隨著他們的成長,,最終形成對生活的一種態(tài)度,。
“學打毛衣和修自行車每個孩子學得都很開心”
我老家在北方,冬天每個教室都要燒爐子取暖,。上小學時,,班里的每個孩子都要學會“打煤餅”和“生爐子”。
拉來一平車煤粉和黃土,,前面的孩子按照比例把它們兌在一起,,后面的孩子用鏟子把它們填平到模具里,像是做蛋糕一樣,,打成一塊一塊煤餅,。然后擺在太陽下暴曬兩天,摞在教室后面?zhèn)溆谩?/p>
等我上了初中,,勞技課就像之前的音樂課和美術(shù)課一樣,,一周一節(jié),是最好玩兒的課,。
勞技課的老師姓吳,,個子矮矮的,其貌不揚,,但他會打毛衣,,會修自行車,,會種花種菜,還會彈管風琴給我們唱愛爾蘭民謠《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
打毛衣的毛線是我們從白手套上拆下來的白紗線,,再帶兩根棒針,然后跟著老師學怎么勾線,、上下針,、平針和麻花針,一堂課里幾乎全能學會,。
那時我們很多孩子都是騎自行車上學,,所以修自行車課可真是太有必要了。吳老師不知從哪搞來一輛破自行車,,車座朝下擺放,,兩個轱轆可以在上面打轉(zhuǎn)。第一次就是學掛鏈條和給軸承上油,,這是最基本的保養(yǎng),。然后是學會看氣門芯和補車胎,要教好幾節(jié)課,。
修自行車還要期末考試,,一個破了很多個洞的自行車胎,限定時間讓我們挨個上去補,,一個人補一個洞,。補洞是技術(shù)活兒,既要會卸外胎,,還要灌水找氣泡,。勞動課的成績和文化課不同,就算班上平時比較調(diào)皮的孩子,,也會因為動手能力比較強,拿到勞動課的高分數(shù),,所以每個孩子學得都很開心,。
可以說,在勞動課上,,學生感受不到競爭的壓力,,只是體會到學到技能的快樂。
“插秧割稻曬谷子勞動讓我成為生活小能手”
除了班里的大掃除,,我小時候干得最多的活兒,,就是農(nóng)活了。插秧,、收割,、曬谷子,,一株水稻是怎么變成一粒米的,我全程都有參與,。
浙江是種雙季稻的,,每到搶收搶種“雙搶”的時候,就需要我們小孩來一起動手了,。我們堂兄弟四五個孩子,,誰家有活兒就去幫誰家干。年紀小的時候是曬谷子,,把一堆谷子薄薄地攤開,,頂著個太陽,后背上經(jīng)常會曬脫一層皮,。要是眼看著起風,,天開始陰下來要下雷陣雨了,我們又要搶著把這些谷子收起來,。
等上了初中,,就得去田里割稻子和插秧了。插秧可大有講究,,腳怎么放,,秧苗怎么拿,插多深,,力度都要控制,。我們男孩兒在田里干完活,中午有時候來不及回家,,女孩會提著菜籃子送來些飯,,我們就地野餐。
我還記得妹妹的語文老師教孩子們種田的樣子:黑瘦高個兒,,在田里插秧居然穿著一件白襯衫,,挽著袖子。我問他,,插秧穿白襯衫,,不怕衣服上沾滿泥巴嗎?他說:“這叫本事,,我一天活干下來,,白襯衫可以不沾一點泥。”
上了高中以后,,干活兒的機會少了,,但是我依然保持著對許多事的好奇心。我會好奇怎么修電器和家具,,怎么干水電工的活,,學習技能成為我的一種習慣,,延續(xù)至今。
現(xiàn)在家里馬桶堵了,,我能把整個馬桶卸下來,,疏通完了再裝回去;修電燈,、換水龍頭,,那更是基本技能。我在家里搗鼓這些的時候,,老婆和孩子每次都很好奇,,問我這些技能哪里學的?我就覺得挺自豪,,兒子也特別崇拜,,說也要學。
現(xiàn)在大家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家長也是大包大攬,,大大小小的活都不讓孩子插手。我覺得,,從小要學會應對各種突發(fā)的狀況,,要讓自己去適應環(huán)境,而不是讓環(huán)境來包容自己,。這次勞動課回歸就很好,,不是非得讓孩子們在課堂上學到多少,但起碼給了他們更多體驗勞動的機會,。就像給孩子們種下了一顆勞動的種子,,鍛煉了勞動技能,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這顆種子就會發(fā)芽開花,,終有收益。
“勞動讓我樹立自信發(fā)現(xiàn)自己的閃光點”
我對小學時期的勞動課記憶深刻,,那是學生時代的我最期待的課程,。
種蔥,培育豆苗,,制作模擬小火箭……每周一至兩節(jié)的勞動課上,老師經(jīng)常布置一些新奇有趣的任務(wù),。
我有一位動手能力極強的爺爺,,年輕時,他是位木匠,,做工精細,。于是,,每周,當我?guī)е鴦趧诱n的任務(wù)回家,,爺爺都會陪我一起完成,。那時我的參與度可能只有兩三成,但每次,,當我和爺爺一起耗費兩三天完成一件精致的作品或者一場神奇的實驗,,我都有滿滿的成就感。
我對萬千世界的認知和動手能力的養(yǎng)成,,都根植于這個過程,。爺爺帶我完成的作品,總是被老師當作范本,,展示給各班同學,。得到表揚的我,也從中不斷建立起信心,,發(fā)現(xiàn)自己的閃光點,。
除了勞動課,校園內(nèi)還有不少讓我們參與的勞動體驗,。每學期開學前幾天,,全班同學都帶著水桶、抹布,、刷子,、報紙等工具,到學校參與大掃除,。從教室到走廊,,從黑板到窗戶,每人認領(lǐng)“一畝三分地”,,用一上午的辛勤勞動換來整潔的校園環(huán)境,。到了冬天,一下雪,,大家又會響應號召,,從家里拿上鐵鏟、簸箕,,加入掃雪大軍,。
勞動是辛苦的,但現(xiàn)在回想起來,,它們拼湊起獨一無二的記憶,。在我看來,無論是校園關(guān)系,,還是親子關(guān)系,,學生都需要有勞動課的體驗,。
在校園內(nèi),勞動體驗可以打破以學習成績?yōu)槲ㄒ辉u判標準的傳統(tǒng)思維,,讓那些動手能力強的孩子也有充分自我展示的機會,,在另一條賽道上,成為團隊中的佼佼者,,從而樹立起自信,。當這種自信建立起來,會推動他成為越來越優(yōu)秀的人,。
在家庭中,,除了盯著孩子寫作業(yè),親子之間也可以多一種愉快的互動方式,。就像當年,,爺爺也會看著我練字、背誦,,但在課業(yè)之外,,他還帶我一起體驗勞動的快樂。如今,,即便他不在了,,那段美好的回憶依舊是我們之間情感的維系。(記者 劉俏言 張蓉)
責任編輯:陳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