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這個“碗”不簡單,!國家一級文物,!
來源:濰坊融媒客戶端 發(fā)布時間:2022-05-26 16:10:02
在諸城市博物館,有一件館藏的大明宣德青花串枝牡丹碗,,被國家文物專家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這是明宣德時期,,我國景德鎮(zhèn)御器廠生產的官窯,專供朝延,,包括朝廷對內,、對外、賜賞和交換使用的精品,,對于更好地了解明初中國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藝術,,特別是制瓷工業(yè)的現(xiàn)狀和成就,,以及大明宣德瓷碗在中國制瓷史上承前啟后的作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造型厚重規(guī)整 給人穩(wěn)重之感
據(jù)介紹,,這只大明宣德青花串枝牡丹碗,通高10.6厘米,,口徑29.7厘米,,足徑12.5厘米,口微斂、淺腹,、圈足,,胎壁厚達1厘米??谘叵潞腿ψ闵暇L雙線,,其圈足外繪梅花紋,腳處繪仰蓮瓣紋,,主題盛開串枝牡丹八朵,。它以牡丹作為主題花紋,配以梅花和仰蓮船輔助紋飾,,構成一幅艷麗濃烈的富貴圖案,。口邊外款,,口沿雙線下書“大明宜德年制”六年楷書橫款,。
牡丹碗造型厚重規(guī)整,體重較重,,胎質細膩潔白,,釉層晶亮肥厚呈桔皮紋狀,紋飾高貴典雅,,鐵銹斑點自然突出,,款識橫款“德”字心上缺一橫。這些大明宣德青花瓷碗特色,,均表現(xiàn)在牡丹碗上。
牡丹碗厚重健壯,,風格沉穩(wěn),,造型端莊而實用,其特點腹部寬闊漸凹,,圈足敦厚結實,,是明初朝廷規(guī)定的"宮碗",即可用以陳設,,又可用作“湯碗”,,還可用作條祀、貽贈,。
出土丁氏宅院 見證明初繁榮
大明宣德青花串枝牡丹碗,,是1975年諸城招待所修建施工時出土的,這里曾是丁氏宅院,。
自明朝以來,,丁氏家族就受皇帝恩寵,至明末清初,丁氏一直在諸城居住,,為遠近聞名的望族,。丁氏家族好古愛文,至今與丁氏有關的兩件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劃有題名的硯洗被收藏在諸城市博物館,。一件為“眉山蘇軾”題名硯洗,,正面陰刻橫書“半潭秋月”四字,行書,。另一件是“子瞻”題名硯洗,,正面陰刻橫書“硯洗”二字,皆隸書,,置于丁氏園,。
大明宣德青花串枝牡丹碗的出土,是明初政治安定,、經(jīng)濟繁榮,、文化燦爛的真實寫照。明朝初期,,官窯增多,,民窯也蓬勃發(fā)展,加之鄭和出使西洋,,增進海外貿易,,對瓷器手工業(yè)更是一個極大的刺激。瓷器生產量之大,,造型之多樣,,工藝之精湛,是前所未有的,。牡丹碗在這種背景下出世,,更能體現(xiàn)出明初政治經(jīng)濟的安定與昌盛。
汲取前人優(yōu)點 研究價值頗高
大明宣德青花串枝牡丹碗吸取了前人的制瓷優(yōu)點,,無論從造型,、紋飾、胎釉彩,、款識,、支燒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功的經(jīng)驗,,對后人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例如:仿大明宣德瓷器層出不窮,尤其明后期仿明前期宣德的瓷器更多,。大量資料證明,,牡丹碗在中國制瓷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牡丹碗款識受宋元官窯,特別是明永樂官窯影響,,書寫正規(guī),,行文流暢,胎釉質因用料不同而形成的鐵銹斑更是后人無法仿制的,。牡丹碗屬于傳世之作,,流世很少。大明宣德青花串枝牡丹碗作為國家一級文物,、稀世珍寶,,在探討中國瓷器成功奧秘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潘來奎/文圖
責任編輯:聶臻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