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將不近 與古為新——劉海生書法賞析
來源:濰坊新聞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22-06-09 16:27:54
劉海生,,男,,1960年生于山西夏縣,現(xiàn)居北京,,研究生學歷,,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中韓書畫家聯(lián)誼會理事,,結(jié)業(yè)于中央美院,、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中國書法院(導師王鏞先生)。
如將不近 與古為新——劉海生書法賞析
文/王國祥
說來也巧,看完軍報《吞虜毛穎氣使然》書評不幾天,道友趙瓊就開車帶我去見文章的主人——劉海生先生,。小憩時的寒暄,奮筆時的觀摩,對飲時的道白,使我對這位具有研究生學歷和水準的書法家有了這樣的印象:雖海吃陳醋,但為人豪爽,雖文靜儒雅,但裝扮簡樸,雖成果不菲,但慎言慎行,舉止談吐間彰顯風韻高古的書卷氣,。
追溯海生先生的墨跡,沒有“童子功”的光環(huán)。已近高中畢業(yè)才拜賈起家先生為師,學習隸書,、臨摹二王法帖,堅持數(shù)年,基本達到入帖又出帖的要求,。1980年調(diào)入縣文化館后,開始研習唐揩、漢隸,。10年后又研習魏碑,并開始雜糅思變,希望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但走著走著,總感到?jīng)]有離開有形或無形的“拐杖”,卻應了一句古話:學拳容易改拳難。他認為,一味地靠老師,、靠法帖,很難生變出新,若這樣下去,書法只能稱其為“法書”了,。書法是根基于法書又高于書法的變化藝術(shù),要不然你寫古人的,他寫古人的,到頭來還是古人的,豈不可悲。
海生先生認為,窮則思變,“變”宗在我,“我”是個性——包括知識,、思想,、情感、性格等諸要素,。通過比較分析,從書法的當今走向來看,盡管行草書的變化可謂百花齊放,但行草書與魏碑、篆隸,、漢簡的結(jié)合還有眾多的探索領(lǐng)域,何不尋一條路試試,。以往的書論認為,草和隸篆是一對矛盾,彼此相對獨立,難在兼容。又云,古人作草,很少中鋒運筆。這一嘗試破了古人的規(guī)矩不說,會不會造成眾矢之的呢?經(jīng)過初步實踐,感到難度雖然大了些,但只要功夫到了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眼下的不足是篆書和簡書的基本功還達不到得心應手,。比如斜“8”字的書寫,起筆往下時氣韻的把握不論是飛流直下,還是遲滯有度都能游刃有余,但由下再上翻時氣韻的把握就顯得力不從心,缺乏自然,雖能入形,卻總感到氣而不暢,腕而不通,力而不達,。于是乎,又用了3年的時間研習篆書和簡書。就這樣邊研習邊兼容,漸漸地有了變體的雛形和“我”之個性,。運動的筆下,仿佛舞動的陀螺,在力的作用下隨著意的要求盡展其姿,。
觀其作品是研習諸家窮則思變的過程。
2006年,他帶著“成果”到中國書畫院研究生班學習深造,。在摸底的作品中被老師沃興華一眼看中,并于當晚得到老師的指點:“路子可行,方向也正,但顯得毛躁”,。這一結(jié)論讓他頗為寬慰和高興。
對于氣韻,他認為,氣是流動的生命,韻是變化的精神,。氣的運用猶如水的流動,韻的神采猶如山的變幻,二者具有相對性,、平衡性和可控制性,不可識之偏頗,欲速則不達。比如:“上善若水”是柔剛相濟,;“氣韻生動”是動靜有端,。氣韻不等同于氣勢,也非力氣的疊加,而是書家對意象的認識與升華,是意會與技巧的完美結(jié)合。除卻書家自身的結(jié)體,、布局,、筆墨等技巧外,關(guān)鍵是意象造化。如鐘繇曰:“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對于書論,他認為,有些觀點應該揚棄,。比如“敗筆”,要講兩點論:法書時重規(guī)范,書法時重意境,有時看似敗筆,若用得恰到好處,可以化腐朽為神奇;有時看似規(guī)范若缺少意境,則如同“墨豬”,。應相信丑的合理性,美的差異性,融的優(yōu)越性,。
觀海生先生的書法作品,也是一個研習諸家,博采眾長,窮則思變,推陳出新的漸變過程。如唐·司空圖詩云:“如將不盡,與古為新,。”這種漸變不是生硬的,而是游離的,不是制造的,而是自然的,。為了增加作品的美感和視覺沖擊力,他西上天水麥積山、敦煌莫高窟“取經(jīng)”,找尋道家的“嬰狀態(tài)”,體會佛家的禪意境,聆聽大自然的天籟聲,。作品中有質(zhì)樸古拙,、沉著凝煉的金石味,有骨血俊宕、拙厚異態(tài)的魏之風,有縱橫飛動,、自然渾成的漢之骨,。于行書,追求流走活潑的風韻。得之“二王”,又出之于“二王”,在牽連率意中展姿生象,飄逸自然,。于草書,追求變化無端的節(jié)奏韻律,或一筆而就,或筆斷意連,在徐疾有度中氣勢磅礴,姿態(tài)萬千,。于“我”書,追求大氣、豪邁的書風,聚筆墨之功,養(yǎng)浩蕩之氣,在傳承文化中臨立變創(chuàng),、再樹一幟,。
注:王國祥,,: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楹聯(lián)學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
責任編輯:封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