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
來源:濰坊融媒客戶端 發(fā)布時間:2022-07-17 10:37:21
夏日炎炎,蛙鳴蟬噪,,人們多選擇清凈之處避暑納涼,。然而這幾天,,位于中心城區(qū)的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卻是攘來熙往,。剛剛放暑假的中小學生來了,,駐濰高校的外教和留學生們來了,,加納駐華大使也來了,,他們都是奔著同一個目的而來,,那就是看風箏。
7月初,,由市委宣傳部和市文旅局主辦,,濰坊市博物館和泉州市、青島市,、寧波市等13家中國“東亞文化之都”當選城市博物館承辦的“東亞交融 文化共賞”東亞風箏文化特展活動在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啟動,。展覽不僅展示中國風箏文化的歷史起源、沿革發(fā)展及國內(nèi)外各地區(qū)特色風箏精品,,還設(shè)立“東亞文化之都”創(chuàng)建專區(qū),,詳細展現(xiàn)日韓風箏文化特色和風箏精品。
“走進風箏博物館,,不僅看到了中國兩千多年的風箏傳承,,還看到了世界各地的風箏。雖然它們顏色形狀不一樣,,但是都帶給人美的享受,。”參加暑期研學活動的濰坊中學李怡然同學說,最大的收獲就是對風箏文化的全面認識,。
對于在濰坊定居7年的濰坊學院外教江澤龍也來說,,在異國他鄉(xiāng)看到風箏,則是另外一種心情,。櫥窗里展示的日本風箏,,一下子勾起了江澤龍也童年時父親教他放風箏的美好回憶。
放到天上是風箏,,掛在墻上是年畫,。制作一只風箏的工序相當復雜,需經(jīng)過造型設(shè)計,、削竹煨烤,、骨架綁扎、裱糊裁剪,、構(gòu)圖繪畫,、栓腳試放等十多道工序,涉及諸多技藝,,如繪畫,、竹藝、剪紙等等。濰坊傳統(tǒng)風箏第四代代表性傳承人,、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駐館風箏大師劉志江現(xiàn)場講解了中國傳統(tǒng)風箏制作工藝技法,,從制作技藝層面詳細解說了中國各地特色風箏工藝流程、制作技藝及放飛特點,。
來自博茨瓦納的蒙達拉被劉志江老師的風箏扎制技藝深深吸引,,一邊欣賞一邊拿出手機拍攝制作過程。參觀完各種各樣的風箏之后,,他用不太標準的漢語表示,,自己最喜歡的還是“龍的風箏”,因為看著很帥,。
為進一步推動加納與我市的友好交流合作,,加強國際間的文化交流,7月14日上午,,加納駐華大使溫弗雷德•哈蒙德一行8人來濰訪問,,期間專程參觀了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在東亞風箏文化特展展區(qū),,溫弗雷德•哈蒙德大使對我市積極開展國際文化交流,、爭創(chuàng)“東亞文化之都”以及發(fā)揮窗口宣傳作用所做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在濰坊創(chuàng)都展區(qū),,當看到風箏、年畫,、泥老虎等琳瑯滿目的濰坊民間工藝品及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時,,他情不自禁地豎起大拇指說:“濰坊!濰坊,!”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潘來奎/文圖
責任編輯:陳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