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品山東丨小小點心,,七代傳承——縷藏在古城里的甜蜜味道
來源:大眾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22-07-20 09:52:35
一雙巧手,,一門手藝,;一種味道,千年傳承,。在光岳樓樓西的街道上,一家名為“端慕點心”的糕點鋪子藏在街邊,。古樸的門樓,,黑底金字的匾額,歷史的深厚底蘊撲面而來,。“老板,,給我來一盒蜜三刀。”7月4日下午2時,,在端慕點心的店面里,,顧客們正在選購心儀的點心。蜜三刀,、蜜蜂糕,、蛋黃酥、鮮花餅等等種類豐富的點心呈現(xiàn)在顧客眼中,,讓人眼花繚亂,,沁人的香味彌漫在每個人的口鼻之間,。
“點心”一詞,源自東晉,,北方稱為“官禮茶食”,,南方則稱為“嘉湖細點”。在色香味形競奇斗芳的食苑中,,點心已經(jīng)成為人們生活中的日常食物,。
說起“端慕點心”這個品牌的由來,端慕傳統(tǒng)點心制作技藝第七代傳承人端木慶雪告訴記者,,一是與姓氏諧音,,二是“端”寓意著繼承祖上誠信經(jīng)商的家風,行的端,,“慕”代表著好產(chǎn)品,,有更多的人慕名而來。
端木慶雪的祖先為端木氏,。據(jù)《元和姓纂》記載,,端木一姓得始于孔子弟子端木賜(即子貢)。明永樂年間,,端木賜第六十三代孫端木慶自老濟南旱石橋遷往東昌府,。早在春秋時期,子貢便是魯,、衛(wèi)國之相,,家境顯赫,點心即是府邸家宴中必不可少的茶食,。
端木賜第七十四代孫,,也是端慕傳統(tǒng)點心制作技藝的第一代傳承人端木毓俊,延續(xù)祖上的傳統(tǒng)制作工藝,,堅持純手工制作,,點心口味純正,使得端慕點心久負盛名,,贏得廣泛贊譽,。
“早先,我爺爺和我父親基本都是挑著擔子走街串巷賣點心或是到集市售賣,,經(jīng)典的味道吸引了很大一批回頭客,。”端木慶雪介紹道,后來她和父親就打算著成立一個品牌,,有一個固定的地方讓老顧客追憶記憶中的味道,。
經(jīng)歷了千年時光的沉淀,端慕家的點心種類在秉承傳統(tǒng)技藝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顧客口味的需要,,目前分別有油炸,、擦酥、爐制三種類型,,點心種類可達60多種,。“蜜三刀、江米條,、時季的鮮花餅都是我們比較有代表特色的產(chǎn)品,。”端木慶雪說。
人們記憶中的蜜三刀是軟軟的,,外皮冒油,,吃完后回味總是會有點膩。結(jié)合當下低糖,、健康的口味需求,,端慕點心的第六代傳承人端木憲杰對此創(chuàng)新改良,將以往的軟口制作改為以酥口為主,,炸制成型后加蜂蜜,,而不是加糖,食之香甜可口,,綿酥細膩,。
小小一方點心,傾注了端木家?guī)状说男难?。江米條作為一種人們耳熟能詳?shù)睦鲜近c心,,端木家的做法也始終遵循古法,從未懈怠,。小小一根江米條,,需選用上好的江米,將其泡制四個月,,等其發(fā)酵,,然后把曬好的江米放在石臼里碾磨成末,手工揉面,,切成粒狀或者條狀進行炸制。單就泡發(fā)這一項就是技術(shù)活,。端木慶雪告訴記者,,每一年家中都會泡發(fā)兩次江米,如果江米泡發(fā)不好,,那整年都不會有江米的產(chǎn)品售賣,。
2020年1月,端慕傳統(tǒng)點心制作技藝被評為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在2021年底,,端慕點心開通了線上銷售渠道,,曾一度霸占某平臺美食榜第一名,吸引了外地的顧客爭相購買,。正如品牌慕名而來的寓意,,端慕點心的味道口口相傳,生意也越來越好,。作為一款傳統(tǒng)的老點心,,顧客也從原來的“為父母買”“為爺爺奶奶買”到“為自己買”,端慕點心的味道也慢慢的走進了年輕人的心中,。
再好的技藝也要守得住,。相比西點,傳統(tǒng)的中式點心技藝要求高,,制作過程繁瑣,,技藝的傳承也面臨著窘境。談及點心制作技藝的傳承,,端木慶雪說,,目前技藝只在家族內(nèi)部傳承,未來怎么樣還不好說,,但一定不會讓此技藝斷絕,,讓喜愛端慕點心的食客心始終有歸處。
下一步,,端木慶雪打算引進茶文化,,讓茶點真正結(jié)合到一起,營造一種輕松,、愜意的小城氛圍,,把聊城的飲食文化發(fā)揚光大。
責任編輯:封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