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濰坊新聞網(wǎng) > 史海鉤沉
來源:濰坊日報 發(fā)布時間:2022-09-16 19:55:24
濰縣東關的“溝”
◎陳崗
濰縣東關規(guī)制的形成,,大致始于元末明初,。呂家槐樹底街上的古槐,,樹齡據(jù)說在五六百年以上,,以此上推,,也恰好在元明之間,。這個時間,,在中國歷史上有一次大的移民活動,。依照當時的民俗,,新移民到了一個地方,,要先栽下一棵槐樹?;闭?,“懷”也,以志不忘故鄉(xiāng)之情,。
資料圖(來源網(wǎng)絡)
呂家槐樹底這個名字,,肯定是先有槐樹,后有街名,。所以把濰縣東關規(guī)制的形成追溯到元明之間,,大約不會有什么問題。此后,,濰縣東關又經(jīng)過了三次較大的發(fā)展:一次是明代初年,,為防沿海倭寇侵襲,將云南烏撒衛(wèi)的大量軍戶遷來山東沿海,,其中也包括隸屬萊州府的濰縣,,在濰縣東關設置了前所、后所等軍屯機構,,形成了前所街,、后所街及東、西四平街的規(guī)模和框架,。到明代嘉靖萬歷年間,,濰縣東關已經(jīng)形成了“七樓、八閣、九街,、十八巷”的規(guī)模,,其中的“八閣”,皆有券門,,形同城門,,其規(guī)制僅略小于城關(城里)。到清代的咸豐同治年間,,為抵御捻軍的東侵,,遂在原東關“八閣”之外,重建城墻,,其規(guī)模擴大近一倍,,面積與城關相匹敵,形成了濰縣獨有的“雙城”格局,。
濰縣東關這幾次大的發(fā)展,,不僅在地理上改變了東關的面貌,而且在地名上留下了歷史的遺跡,。追尋著這些遺跡,,我們可以還原老濰縣東關的形成發(fā)展歷史。比如東關有一些街巷的名字叫“××溝”,,就是一種歷史遺存,。從東關東北門(游麟門)迤邐向南,就有“棘子溝”“油房溝”,;南城墻內(nèi)有“南溝”,,出東北門則有“老溝”等等。民國時期,,逐步對老的街名加以規(guī)范,,在“溝”的后面又加了“街”字,其實相當多余,,并且別扭,。比如,老濰坊人都知道“棘子溝”是哪里,,但你要問他:“棘子溝街在哪里,?”他就會一臉懵。因為在老濰坊人的印象里,,“××溝”就是“××溝”,不必用“街”標出來,。不標出來也不會把人帶到“溝”里,。所以孔夫子說:“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無論是一人一地,,一廠一店,起名字可不是個小事,。
還說濰縣東關的“溝”,。一條街不叫“街”而叫“溝”是有原因的。什么原因呢,?就是因為要修城墻,。如前所述,濰縣東關的城墻修筑于清代的咸豐同治年間,,其結構是:內(nèi),、外墻用三合土(濰縣人叫“沙壩”),中間填夯土,。因為城墻高大寬闊,,所用的夯土量也相當大,而且只能就地取土,。取土之后城外是池(護城河),,城內(nèi)則形成了溝,是名副其實的溝,。觀測濰縣東關各條“溝”的走向,,大致與城墻并行,并且是在城墻的內(nèi)側,。比如棘子溝,、油坊溝,是與東城墻并行,,在東城墻的內(nèi)側,;而南溝則是與南城墻并行,在南城墻的內(nèi)側,。遙想當年,,修這些城墻的時候,人口遠沒有后來這么繁密,,城墻沿線多為荒地,,(棘子溝外,城墻以內(nèi)有片野地叫“后坡”,,可為佐證),,所以這些溝并不影響人們的生活。但后來城內(nèi)人口日益繁密,,建筑增多,,再蓋房子的時候,就只能在這些“溝”涯壩口,筑基成房,;而“溝”也因年久壅積,,與地相平,溝的功能逐步消失,,形成了街的模樣,。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我三姨家搬到棘子溝居住,,地址在寬巷子東口以南路西,,因為這個原因,我經(jīng)常去那一帶,。記得當時那一帶的建筑主要集中在棘子溝的西側,,房子的基礎都比較高,大約是為了防水,,站在門前的臺階上,,南北一望,溝的形式躍然入目,。
濰縣東關的“溝”,,因其地理、形態(tài),,各有不同,,遂約定俗成,呼作“××溝”,。比如棘子溝,,一定是當初那里長滿了荊棘酸棗之類,所以才有這樣一個具有蠻荒之氣的名字,。而油坊溝,,則是因為當初這里有榨油的作坊而得名。比較值得一說的是南溝,。南溝就是后來的南大街,。同樣是因為修筑東關南城墻的時候,在這里取土,,形成了沿城墻東西走向的一條大溝,。當?shù)乩习傩战兴蠝稀D洗蠼值拿质窃诿駠院蟛胖鸩叫纬傻?。我小時候聽長輩說起南大街,,還是叫“南溝”??梢娮置嫔系拿蛛m然改了,,但在百姓的口頭上,,“南溝”的名字又延續(xù)了好多年。有人僅僅根據(jù)字面的意思,,認為當時東關街巷起名的時候是對著起的,因為東關北面有“北大路”,,所以南邊會有“南大街”,。其實這是望文生義,主觀臆斷,。北大路那里當初的確有一條大路,,而且這條大路是從膠東通往濟南、北京的一條官道,。清代中期,,修東關城墻的時候,把這條官道中的一段圍在了城墻里面,。在耀武門(東關西北門)游麟門(東關東北門)之間穿過,,位置又恰好在東關的最北部,所以叫北大路,。而“南大街”則是因為民國以后,,改南溝為“南大街”,二者并無相輔相成的關系,。
棘子溝,、油房溝和南溝,都在東關城墻以內(nèi),。但有一條“溝”,,是在東關城墻以外,這就是濰坊人所說的“老溝”,。老溝的位置大約在東關東北門外,,迤邐向東。這的確是一條溝,,而且它不是因為城墻取土,,而是自然形成的,形成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自然雨水的沖刷,,二是眾多行人的來往。因為這里自古就是一條官道,,從膠東往濟南,、北京的行旅客商,都從這里經(jīng)過,,所謂“千年的大道走成河”,,老溝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聽長輩說,過去從膠東到北京趕考的舉子,,都要從這里經(jīng)過,。于是我心中就生出無限遐想,想象著他們風塵仆仆,,一路西行,,為奔赴功名而走過老溝的如煙往事。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除了老溝,城內(nèi)的幾條溝,,到民國的時候已經(jīng)完全是街的樣子了,。附近也興建起了有規(guī)模的建筑,成為人們生活的一個部分,。油坊溝有一處小學,,民國的時候是濰縣的模范小學,我的父親,、姑姑以及其他幾位長輩都在那里讀過書,。南溝,也就是后來的南大街,,在民國年間興建了規(guī)??捎^的玉露春澡堂,設施先進,,服務一流,,是那時候濰縣的“四大了不得”之一,去那里洗澡,,是當時濰縣人的一大享受,。
記得我小時候最喜歡的事情之一,就是隨爺爺?shù)接衤洞涸杼孟丛?。入冬以后,,天氣寒冷,天上飄著些許雪花,,身上穿著厚厚的棉衣,,跟隨著爺爺?shù)哪_步,踏進玉露春澡堂的大門,。早有迎客的伙計高叫一聲:“陳大爺來了,,里邊請!”說著,,用特制的鐵鉤鉤過兩雙草編的拖鞋,,一大一小,,大的給爺爺,小的給我,。我們穿過大堂,,走進包廂。包廂的隔板和門簾都是白色,,干干凈凈,,左右兩張鋪了白毛巾的浴榻,中間是一個茶幾,,擺著茶具。室內(nèi)溫度很高,,于是急忙脫了棉衣,,脫得一絲不掛,取過烘烤得干干凈凈的浴巾,,披在身上,,奔向浴室。浴室很大,,很熱,,墻壁全部用瓷磚貼面。兩個浴池,,是用大理石砌的,。溫度高的那個叫“頭池”,頭池的外面是二池,,溫度要低一些,。我不敢下頭池,而爺爺嫌二池水不夠熱,,不過癮,,總是要進頭池,并講究滋深泡透,。
等爺爺在頭池里泡透了,,渾身的關節(jié)肯綮都松散開來,便披上浴巾,,領著我回到包廂,。包廂里脫下來的衣服都收拾好了,床頭柜上沏了一壺茉莉,,因為是??停曰镉嫸贾涝撈闶裁礃拥牟?,上什么樣的點心,,不用單獨交待,。看到我們回到了包廂,,伙計上了四個小碟,,都是濰坊人愛吃的點心:雪餅、蜜三刀,、麻圓,、枇杷梗。爺爺主要是喝茶,,點心吃不多,,大部分都犒勞了我。茶過三盞,,修腳的師傅用木托盤托著工具進來,,熟門熟路地說:“陳大爺,修修腳吧,。”于是修腳,。修腳甫畢,推拿的師傅來得正巧:“陳大爺,,天冷了,,拿拿吧,身上舒坦,。”爺爺說:“這兩天返了乏,,給我拿拿。”“好嘞,!”推拿師傅把一條毛巾覆在爺爺?shù)谋成?,展開了手腳,推?拿抖,,鏗鏘作響,,聽著舒服,看著舒服,,被“拿”的人更是舒服,。“拿”到后來,爺爺?shù)拈缴蟼鱽砹艘魂圇?hellip;…睡醒之后,,爺爺又單獨去了一趟浴室,,泡了二遍澡?;氐桨鼛?,爺兒倆穿好了衣服。渾身熱騰騰,、暖煦煦的,,有種脫胎換骨的感覺,。在柜上結了賬,才走出了玉露春的大門,。
天黑了,,雪停了,天上有了幾顆星星,,人家的窗戶里也透出了燈光,。于是爺兒倆一前一后地回家……
責任編輯:龐珂
濰坊日報社主辦 網(wǎng)站備案號:魯ICP備10207392號-1 魯公網(wǎng)安備 37070502000004號 新聞許可證編號:37120180034
新聞熱線:0536-8196500 廣告熱線:0536-8196033 郵箱:[email protected] 濰坊國際風箏會
版權所有:濰坊日報社(濰坊報業(yè)集團) 濰坊新聞網(wǎng)絡傳媒有限公司 ? 2007-2021 網(wǎng)絡內(nèi)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 “涉互聯(lián)網(wǎng)算法推薦”專項舉報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