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酥饃”的三代傳承:手工揉制留住麥香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fā)布時間:2022-09-30 18:37:19
圖為酵窩窩正在自然晾干中。武俊杰攝
饃是一種中國傳統(tǒng)面食,。對許多辛苦勞作的農民而言,,看到綠油油的麥苗,,就聞到了饃的香味,。小麥磨成面粉,,面粉加水揉制成團,,發(fā)酵后再蒸成饃,,千百年來留在中國人舌尖的麥香,是如何加工和傳承的,?
運城市是山西省小麥主產區(qū),,小麥種植歷史悠久。運城市新絳縣古稱絳州,,唐代詩人盧綸在《送絳州郭參軍》中寫道:“炎天故絳路,,千里麥花香。”描述了當時這里麥浪滾滾的豐收景象,。在新絳縣,,一口“絳州酥饃”是家家戶戶餐桌上的必備美味,也是伴隨著每個人成長的舌尖麥香,。
圖為“絳州酥饃”。武俊杰 攝
如今,,每天凌晨4點半左右,,32歲的郭佳都會開始起面,為蒸饃做準備,。
10年前,,郭佳的丈母娘蘭青蓮退休,,打起“蘭氏香饃”的招牌,制作銷售當?shù)貍鹘y(tǒng)的酥饃,、月餅饃,。從那時起,郭佳跟隨蘭青蓮學習做饃,。
蘭青蓮回憶,,20世紀四五十年代,她的父母就在家制作酥饃,、月餅饃,,由父親蘭噸在路邊擺攤售賣,而她十幾歲時就已會做饃,。憑借手工制作的美味,,以及誠信經營,蘭噸賣的饃受到歡迎,,以至于當?shù)厝丝诳谙鄠鳎?ldquo;吃饃就吃‘噸兒’的饃,。”
“我爸做饃賣饃一直到70多歲,始終保持手工制作,。”談起做饃的初衷,,蘭青蓮說,市場上售賣的許多饃都由發(fā)酵粉發(fā)酵,,機器揉制,,自己希望用手工制作方法,讓當?shù)厝顺陨蟼鹘y(tǒng)美味,,“原始發(fā)酵,,香味醇厚。手工揉制,,面團筋道”,。
蘭青蓮口中的原始發(fā)酵用的是“酵窩窩”,能夠讓饃香甜可口,。把新絳本地生產的醪糟,,以及玉米面、白酒和成面團,,放置半天到一天,,再加入少許玉米面、白酒,,放置半天后捏成窩窩頭形狀,,然后用幾天到一周自然晾干,酵窩窩就制作而成,。
起面時,,郭佳向面粉加水,,攪成絮狀,倒入用水化開的酵窩窩,,再多次加水,,揉制成面團,放置發(fā)酵半小時以上,。郭佳告訴記者,,銷售旺季時,他一個人要在早上6點半工人們到之前,,起好300多斤面,。
工人們到達后,會和蘭青蓮,、郭佳一起,,反復手工揉制各自面前的面團,其間要多次加入面粉,,把滿是氣孔的面團揉至表面光滑,,這一步驟要用近半個小時,此后再把面團揉成一個個饃的形狀,,放置發(fā)酵半小時后上籠蒸熟,。
大家反復手工揉制各自面前的面團,其間要多次加入面粉,,把滿是氣孔的面團揉至表面光滑,。武俊杰 攝
“如果做月餅饃,就把一部分面團搟成薄餅狀,,抹上花椒葉,、芝麻、姜黃和油,,卷起來切開做餡,。搟皮包餡,然后經過月餅模具按壓,,上籠蒸熟,。”蘭青蓮介紹。
饃出籠時,,白色蒸汽冒出,,一股香氣撲鼻。酥饃放涼后,,手感酥軟,,掰開還會掉渣,吃到口中會變成小顆粒狀,咀嚼幾下,,香甜可口。
圖為月餅饃,。武俊杰 攝
“做饃辛苦,、枯燥,堅持下來要耐得住寂寞,。”郭佳告訴記者,,他們做的饃已經通過網絡銷售等渠道賣到了北京、河北,、內蒙古等地,。一箱15個饃,前年賣了2萬多箱,,去年賣了近4萬箱,,預計今年能賣五六萬箱。現(xiàn)在他每天要走兩三萬步,。
一個酥饃賣1元,、一個月餅饃賣2元,已10年沒有漲過價,。(記者 李庭耀)
責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