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任帝師 講授仁政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2-12-21 10:46:24
憲宗朱見深
為太子或皇帝講學是一種榮耀,,更是一項艱苦的任務,。劉珝在500多人中脫穎而出,,侍講東宮,。太子朱見深繼位后,他得到重用,,擢升至正三品,,繼續(xù)為皇帝經(jīng)筵日講,“反復開導,,詞氣侃侃”,,令眾人佩服,。劉珝被稱為“講官第一”,憲宗皇帝非常敬重他,,稱呼他為“東劉先生”,。
脫穎而出侍講東宮
啟發(fā)太子嚴選官吏
朱見深是英宗南宮復辟后,天順元年(1457)四月復立為皇太子的,。天順六年(1462),,英宗看到太子的啟蒙老師年老體弱,圣諭選太子老師,。禮部按制考選,,這一飛黃騰達的良機,吸引500多人報名,。幾經(jīng)篩選,,所剩無幾。
大學士劉定之,、國子監(jiān)祭酒許道中等幾次觀閱劉珝文章,,句句玉振金聲清新流暢,觀其書法遒勁飄逸,,望其風采立眾學士之首,。最后,讓劉珝反復試講,,英宗帝與劉定之,、許道中一致認為劉珝學問造詣深博,,講授起來抑揚頓挫,,義理清晰聲情并茂,且儀表高雅風度翩翩,?;实垭S即下詔,天順七年(1463)將劉珝升為侍讀學士,。
劉珝侍講東宮期間反復強調國君任用賢才的重要性,,他常對太子說,進賢才輔佐國君治理國家,,要謹慎詳察,,只要人賢有才,不拘一格,,選上來與國君共理國政,。國君是一國之主,是掌舵的,,賢才輔政是治國的工具,,國君進用賢才不可造次,。進用一個賢才,左右近臣都說這個人賢而有才德可以進用,。國君恐怕對他不了解,,近臣反映的恐怕不實,再問朝中諸大夫,,都說這個人賢而有才德,,可以進用。國君又恐怕有私弊,,可以再到下層群眾中去了解小官吏和庶民,,眾口一詞,都說這個人處事大公無私,。然后國君再親自考察,,親自察其行,處某事,,果見其有才,;行某事,果見其有德,,見之既真,,然后從而用之。再教導這個人認識與國君共理國政的意義,,必須忠于國君和庶民的愿望,,這就是說,治天下有道,,進賢也有道,。進用賢才,國君務必做到公則無私,,慎則無失,,無私無失,人君之事才能辦好,。
憲宗帝在劉珝侍講東宮期間受到教育啟發(fā),,使成化朝初期、中期選用官吏還比較嚴格,,吏治清明,,朝廷至黎民百姓受益,促進了經(jīng)濟發(fā)展,。
經(jīng)筵日講令人佩服 迎來仕途黃金世代
天順八年(1464)英宗駕崩,,皇太子朱見深登基,即明憲宗,次年改成化元年,。新皇不忘舊僚,,劉珝作為皇帝當太子時的老師,立即受到重用,,升任太常寺少卿,,兼侍讀,正四品,;成化三年(1467),,“遷太常卿,兼侍讀學士”,,正三品,。這期間,劉珝仍然天天給皇帝講課,,且每次進御講學,,“反復開導,詞氣侃侃”,,令眾人佩服,。憲宗對他更加信任,劉珝也迎來了他仕途上的黃金世代,。
劉珝在擔任皇帝講官期間,,擔負著“經(jīng)筵日講”的職責。“經(jīng)筵”,,是明朝規(guī)定的皇帝攻讀儒家經(jīng)典的學習制度,,一般由內(nèi)閣大學士主持,翰林院學士和侍讀學士輔導皇帝讀書,,有定期會講和平常日講,,劉珝主要擔負日講,著重講授《尚書》《論語》《孟子》《禮記》等儒家經(jīng)典以及《春秋》《資治通鑒》《貞觀政要》等歷史名作,。
帝師講課的程序非常嚴格,。劉珝給太子講學時,,講授內(nèi)容先要纂輯成章,,呈送皇帝批準,再到東宮給太子講讀,,講讀完畢,,還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做進一步闡述。朱見深做了皇帝后,,劉珝講學仍然不敢掉以輕心,。
劉珝運用儒家思想,積極向皇帝進納安邦治國的忠言,,他留世的奏章文書記錄了這些極有價值的內(nèi)容,。劉珝奏章中最有名的《開言路疏》,,是針對憲宗皇帝寵信邪僧奸道、不問災荒,、怠于國事而寫的,。疏中首先引用宋儒蘇軾“天下治亂,出于下情之通塞”的名言,,勸誡皇帝廣開言路,,聽納忠言,賑災濟民,,維護國家的安定,。從天順二年(1458)到成化十二年(1476),劉珝作為朱見深的老師達18年之久,。
規(guī)勸憲宗“子庶民”
東劉先生講官第一
有一次劉珝在東宮侍講,,講的是“子庶民”。劉珝道:“父子有親便是仁,,為父要仁,,為子要孝。仁就是同情,、友愛,、互助的心情?;实凼且粐?,是庶民的父母,對待庶民如同自己的子女一樣,?;实劭倲垏艺啵腥?,施仁政治天下,。皇上一念之仁,,足以養(yǎng)萬民,,由身想到家,由家想到國,,由國想到天下庶民,,其序不亂,樂政善施,,恩澤于庶民,,才得到萬民的敬仰。”
劉珝又講:“圣上如黎庶父母,如父母愛其子一般,,凡有蓋造役使,,要按季節(jié),不誤農(nóng)時,;地畝賦稅,,要薄些,使每個百姓都有飯吃,,有衣穿,,使庶民無饑寒之憂,這便是子庶民,。”憲宗聽后受到啟發(fā),,連說:“朕要施仁政,體恤民情,,減輕賦稅,,減輕徭役,愛護庶民,,使庶民安居樂業(yè),,這是我朝的宗旨。”
劉珝說:“周(朝)以仁化民,,而天下莫不仁,;秦(朝)以不仁虐民,秦以二世而亡,。”又說:“秦以不仁虐民,,屢屢暴虐施政,人民受折磨,,苛捐雜稅繁多,,徭役頻繁,人民無法生活,。到秦二世胡亥,,更加殘暴,在忍無可忍的困境下,,人民走投無路,,揭竿起義,推翻了秦朝的殘暴統(tǒng)治,。這是秦世父子以不仁虐民的結果,。漢高祖建立漢朝后,,以秦的暴政而亡為鑒,,制定了一系列便于農(nóng)民發(fā)展生產(chǎn)的措施,施仁政,受到了人民的擁護,。”憲宗聽后,,動情地說:“東劉先生借鑒周、秦,、漢朝的興亡教訓,,使朕認識到子庶民的道理,是鞏固天下的根本,。”
劉珝又進一步講道:“以此看來,,人君豈不可愛,且為人君者,,要將那庶民愛護體恤,,饑者使之有食,寒者使之有衣,,國家根本方才穩(wěn)固,。不然,民之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饑寒逼切于身,必然相聚為亂,,國家便不安了,。”又闡述了子庶民的意義,指出施仁政的兩種不同結果,,以警皇上,。
劉珝無論侍講東宮還是擔任皇帝講師時,都反復講述一國之君需施仁政,,要懂得子庶民的道理,、恩澤于民的辦法。憲宗受到啟發(fā),,施仁政,,體察民情,實行了一些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舉措,。對各地發(fā)生的水旱災害也非常重視,,頒布一些減賦稅、輕徭役的措施,,促進了成化朝初期經(jīng)濟的發(fā)展,。
劉珝被稱為“講官第一”。憲宗皇帝非常敬重他,,稱呼他為“東劉先生”,,賜印章一枚,,文曰“嘉猷贊翊”。
責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