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廣府食“生菜”
來源:羊城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3-02-15 14:53:25
生菜,,是珠三角一帶人們喜歡食用的菜蔬,有許多與之相關(guān)的獨特民俗,。
生菜是萵苣的一種,,即葉用萵苣,“粵人以其菜可生食,,爰以名之”,。民國時期出版的《佛山忠義鄉(xiāng)志》專門作了考證:“萵苣,據(jù)《吳志》云:俗名生菜,,可生食,。然考之《圖書集成》,生菜有三種,,狀均與俗稱生菜迥異,。”事實上,生菜是菊科一兩年生菜草本植物萵苣的一個變種,。萵苣又叫千金菜,,原產(chǎn)阿富汗,一說原產(chǎn)地中海沿岸,。據(jù)宋代陶谷《清異錄》記載:“高國使者來漢,,隋人求得菜種,酬之甚厚,,因名千金菜,,今萵筍也。”明代李時珍說:“萵菜自咼國來,,故名,。”萵苣傳入我國后,有的演變成了莖用直筒萵苣,,有的演變成了只食葉而無粗大之莖的葉用萵苣,,二者不可混同,因此“生菜本名萵苣”的說法,,“實是外省人之誤會,,廣東的生菜類似萵苣葉,但與萵苣不同,,食萵苣主要食塊莖,,葉略苦;食生菜主要食葉,,葉無苦味,,莖塊小而不能食”,。
生菜因葉薄質(zhì)柔纖維較少,也適于生吃,,常用于粵菜小食和肴饌中,。《順德縣志》卷一介紹:“生菜葉脆有香,,可生食,,鄉(xiāng)人裹什錦飯啖之,曰‘生菜包’,。”“食生菜”作為立春習(xí)俗,,唐代就已形成,宋元時期便很盛行了,。唐代白居易在《六年立春日人日作》寫道:“二日立春人七日,,盤蔬餅餌逐時新。”元代陶宗儀所收無名氏的《四時寶鏡》“食生菜”條曰:“東晉李鄂立春日命以蘆菔芹芽為菜盤,。唐立春日,春餅,、生菜,,號春盤。”春盤通常叫“五辛盤”,,是由五種辛辣食物組成,,用蔥、蒜,、椒,、姜、芥調(diào)和而成,,作為就餐的調(diào)味品,,食用五辛盤,可以解困,、通氣,。經(jīng)過不斷地演變,這種民俗活動目前只在廣州,、佛山等地被較為完整地傳承了下來,。如《廣州府志》記載“迎春日……啖生菜、春餅,,以迎生氣,。”但是,生菜逐漸與立春日脫離了關(guān)系,,發(fā)展成為一種常用民俗菜肴,。
生菜因其諧音而產(chǎn)生了兩個方面的寓意:一是取生育之意,。《清稗類鈔·迷信類》說:“廣東婦女之艱嗣續(xù)者,,往往于夜中竊人家萵苣食之,,云能生子。蓋粵人呼萵苣為生菜也,。”一是取生財之意,。“粵人以其菜可生食,受以生菜名之,,臘尾年頭,,人家餞送禮物者必以生菜為勝意,蓋取生生不息也,。”生菜取生育之意,,并與廣府人喜歡吃生菜包的飲食習(xí)慣相結(jié)合,在廣府地區(qū)還形成了一個求子節(jié)俗——生菜會:“郊野各鄉(xiāng)村都得舉行,。大家都在郊外席地大吃生菜,,非常熱鬧。唱八音,,演戲的亦有,。據(jù)說,這樣做了,,年成必好,,故盛裝的男女也紛紛去參加。”吃生菜包,,取其“包生”之意,。
生菜包以鮮嫩的生菜葉為包皮,包餡主要是肉,、韭菜,,還有蝦米、粉絲,、慈姑等,,以酸醋醬油等為佐料。每種材料幾乎都含有寓意,。生菜寓生財,,生生猛猛;蜆肉表示顯貴發(fā)達,,蜆肥年豐,,俗稱發(fā)財大蜆;韭菜取其韭與久諧音,表示長長久久,;酸菜代表百子千孫,,酸菜炒蜆肉,代表子孫顯達,;慈姑代表生個大肥仔,;慈姑煮豬肉,亦寓意生個肥仔,;粉絲象征長壽,,粉絲蝦米,寓意長命富貴,。吃生菜包希冀人財兩旺,、長久發(fā)達。裹生菜包寓意生財,,可以圓生財?shù)脑竿?,吃得愈多,生財愈多,。于是大家在觀音廟前廣場或田野上席地而坐,,飽餐為快,以求添丁發(fā)財,。大食生菜,,除在語言上借其諧音寓意生財之外,亦與分食圣物,,以求神佑這一心理有關(guān)。由此,,有學(xué)者將生菜會列為求育巫術(shù)之一種,。
生菜因諧“生財”之音,因而成了一道寓意求財?shù)膹V東吉祥菜,。在南海,、順德一帶,農(nóng)歷十二月廿三或廿四送灶,,必用生菜,、蔥和活鯉魚,取“生財”“松融”“鯉魚郁郁(輕輕游動),,金銀滿屋”之意,。歲末炸煎堆、油角后,,原鑊(鍋)必用以滾生菜湯,,以強化“煎堆碌碌(滾動),金銀滿屋”的吉祥效果,。在珠江三角洲,,家家戶戶在大年除夕,,將生菜、慈姑,、芥藍,、芹菜、蔥,、蒜,、韭菜放在廚房,取其添丁生財,,戒懶勤奮,、聰明會算之意。大年初一清早拜神,,齋菜中央必豎放一個生菜膽,,配以發(fā)菜和蠔豉,取“生財”“發(fā)財好市”之意,。大年初二開年,,擺豐盛家宴,席上發(fā)菜,、蜆肉,、生菜、鯉魚必不可少,,取其發(fā)財大顯(“蜆”諧音“顯”),、生財利余之意。在南海,,大年初四,,外嫁女回娘家拜年,返夫家時,,用生財一兩棵,,用紅紙壓面帶回。此外,,廣府地區(qū)舞獅,、扒龍船采青是在一系列表演之后,獵取懸掛高處或置于盆中的青菜和利市,。這個青菜,,基本上都是生菜,寓意生財,、生猛,。佛山風(fēng)俗,長輩生日,早上煲生菜粥,,祝愿長輩生生猛猛,,青春常駐。佛山人稱生菜為“勝意菜”,,取其“勝意”“生財”的好意頭,。生菜是“行通濟”的一種吉祥物,佛山人在“行通濟”的時候都喜歡到通濟橋的生菜攤檔買棵生菜,,菜上蓋上一小張紅紙,,再用幼草繩綁扎挽回家中,寓意引財歸家,。因此,,“行通濟”必須把生菜帶回家,意味著“引財歸家”,。父老相傳,,“行通濟”時,生菜包切不可扔掉,,因為“財”得拿回家里,,不能在半路就把它丟掉,否則就會人財兩失,。
除了生菜會外,,廣府地區(qū)過去還曾留有一種名為“偷青”的習(xí)俗,實際上是生菜的民俗意象與“偷”作為儀式的混合,,其目的在于祈子,。《清稗類鈔·迷信類》說:“廣州元夕,,婦女偷摘人家蔬菜,,謂可宜男,名曰采青,。花縣曾曉山照有詩云:‘籬頭雨歇濕游塵,,弱柳緋桃解媚人,。最愛蔬中冬芥好,年年生子及青春,。’”佛山“行通濟”民俗中出現(xiàn)了“買生菜”習(xí)俗,,實質(zhì)上是“偷青”和“采青”習(xí)俗的一種變形。一方面,,明清以來佛山已有南海漁村發(fā)展成為嶺南工商巨鎮(zhèn),,大量農(nóng)田變?yōu)殇亝^(qū),許多地方已經(jīng)無生菜可“采”,只能是“買”了,;另一方面,,由于社會的高度商業(yè)化,即使有生菜也需要買,,而不是無償?shù)牟苫蛘咄盗?。《吳友如畫寶》第四冊《風(fēng)俗圖說》“采青受挫”記載,,在蔬菜不值錢的時候,,“雖老圃見之,亦不之禁,,惟索取利市錢,。”可是“菜值較昂”的時候,則有人專門阻止偷青了,,這顯示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對習(xí)俗的影響,。(陳恩維)
責(zé)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