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家聚力古琴再受寵(六)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3-04-16 14:06:42
諸城派古琴曾經(jīng)進入高等學府,,其傳播起點高,,影響深遠,雖然經(jīng)過了一個式微階段,但當代諸城派古琴的推廣已經(jīng)看到階段性成果,,從無人問津到大眾認可,,擁有了大批擁躉,。沙龍嘉賓表示,這是令人欣慰的,。而前輩琴家的支持,更讓人看到琴界的凝聚力,,給當代琴人將推廣諸城派古琴作為一生事業(yè)的信心,。
王笑天
中國樂器協(xié)會古琴專業(yè)委員會常務理事
山東省級古琴傳承人
諸城派古琴影響深遠
諸城派古琴最早的琴人是王既甫和王冷泉,這是第一代,,第二代是王心源,,后又代代相傳。
康有為曾請王燕卿到南京授課,,王心葵被蔡元培請到了北大授課,,這在當時是開先河的。山東的兩位琴家一南一北,,從那以后,,才有了中國古琴進入高等學府的先例,諸城派古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青年時期的王心葵曾到日本學習過6年西洋音樂,,他回國后,到濟南大明湖畔創(chuàng)德音琴社,,并傳授琴藝,,培養(yǎng)了弟子12人,,影響深遠,。
1951年,曾有17首諸城派古琴曲在北京錄制,,那是諸城派古琴最早的音像資料,,可惜沒保存好,磁帶粘在一起了,,導致如今我們也無法聽到,。
近年來,諸城派古琴經(jīng)過不斷發(fā)展,,重回大眾視線,,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為了再現(xiàn)昔日輝煌,,琴人應該共同努力,,團結一致,攜手共進,。希望越來越多的古琴愛好者能夠加入到學習弘揚諸城派古琴的隊伍中來,。
趙梓皓
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諸城派古琴代表性傳承人
濰坊七弦琴院院長
將諸城派古琴推廣作為終生事業(yè)
自古齊魯為禮樂之邦,大批彪炳青史的杰出人物,,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齊魯文化,。濰坊是山東的歷史文化重鎮(zhèn),,既是諸城琴派的故鄉(xiāng),又是中國古琴的發(fā)源地之一,。從相傳遠古時代做五弦琴以歌《南風》的舜,,到近現(xiàn)代的田翔千,以史料為依據(jù),,簡述濰坊古琴歷史,,拾遺補缺。
受不同地域文化和師承等因素的影響,,古琴逐漸形成融合當?shù)匚幕卣鞯牟煌上?。目前,公認的有九大古琴流派,,諸城派就是其中之一,。歷史上,諸城派對我國近現(xiàn)代古琴的發(fā)展有著深遠影響,。之后由于歷史原因,,諸城派古琴逐漸式微。2008年后,,諸城派古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當時并沒有改變其逐漸衰弱的趨勢。
中國古琴藝術對人們的影響很深遠,,看到這么多人喜歡古琴文化,,想起古琴從無人問津到被大家接受認可,我十分欣慰,,這也是我當初決心將諸城派古琴教育和推廣作為自己終身奮斗事業(yè)的最好見證,。
劉楓嶺
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諸城派古琴代表性傳承人
為發(fā)揚古琴文化貢獻綿薄之力
今天,在琴家們精彩而放松的講解中,,我們共同賞琴之清雅,,品弦之妙趣,在古往今來的琴學欣賞中,,達到“可以調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淡泊境界,。
濰坊古琴藝術節(jié)已舉辦四屆了,我是參與者,,也是見證者,。看到越來越多的市民喜歡古琴文化,,我們十分欣慰,。通過濰坊古琴藝術節(jié),,我也有機會面對面、近距離向琴家們學習,、同臺演出,,這對于我來說,是特別難得的,。
今天,,琴家們對濰坊古琴發(fā)展的認可和支持讓我特別感動,我也切實感受到了大家對古琴這一傳統(tǒng)藝術的深切熱愛,。此次盛會必將會對濰坊古琴起到發(fā)展和弘揚的推動作用,,作為一名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諸城派古琴代表性傳承人,以后我將繼續(xù)向琴家們學習,,努力學習提升自己,,為傳承和發(fā)揚古琴文化貢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張 杰
古琴老師
對古琴發(fā)自肺腑的喜愛
今天的沙龍活動使我受益匪淺,。特別是聽了幾位琴家的講解后,,我對古琴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
現(xiàn)在喜歡彈古琴的人很多,,特別是很多年輕人被彈奏姿態(tài)吸引,。但時代發(fā)展得太快,年輕人似乎更在意的是自己會不會彈,,并不會俯下身來去一點點學習它的文化內涵,,只學皮毛就難以將古琴文化完整系統(tǒng)地傳承下去。聽了馬杰老師的講解,,我了解了學習古琴不是只懂彈奏技巧就夠了,,還要有一定的文化加持,。這需要時間,、文化等多方面的積累。只有靜下心來,,深入進去,,從基礎學起,多去感受古琴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彈奏出一曲直抵人心的曲子,。
隨著古琴文化的不斷普及,很開心看到現(xiàn)在接受古琴文化的人越來越多,。特別是看到今天很多人遠道而來,,大家聚在這里既可以聽琴家普及古琴文化,又可以現(xiàn)場聽他們彈奏琴曲?,F(xiàn)場看到很多人用手機拍下精彩一刻,,大家此時此刻的心情都是一樣的,。這次沙龍活動,我真正感受到了大家對古琴文化發(fā)自肺腑的喜愛,。
文/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郭超
圖/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馳
責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