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晚報》第10000期:聽記者講述新聞背后的故事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3-05-08 07:57:36
濰坊日報社濰坊融媒訊 每一條鮮活新聞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平凡的故事。直擊新聞現場,、對話親歷者,、記錄時代故事、為奮斗者留下美麗剪影……本報記者執(zhí)筆仗劍,,一直在路上,。來聽聽他們回憶采訪路上的所見所聞、事件人物的采訪過程,,暢談新聞工作的真切感悟,,傳遞新聞背后的溫度和力量。
1997年
全力救助病重農家少女鹿汝麗
1997年9月19日上午,,時任濰坊市市長王大海一行到剛剛落成的市人民醫(yī)院新門診大樓檢查工作,,記者隨同報道。在病房走廊盡頭,,記者聽到一位中年婦女撕心裂肺的哭聲,,出于職業(yè)敏感前去探問,得知其女兒鹿汝麗確診為病毒性心肌炎,,因家庭特困,,無力承擔近萬元的治療費用,只能被迫出院回家,。記者當即請示報社領導同意,,暫緩跟隨市領導的采訪活動,迅速報道農家少女鹿汝麗的遭遇,。
第一篇報道于1997年9月23日的《濰坊晚報》倒頭條刊發(fā),,隨后陸續(xù)刊發(fā)了十幾篇跟蹤報道,引起社會各界熱烈反響,短短十幾天就收到捐款1.9萬元,,解決了手術費用,。時任市人民醫(yī)院心內科主任趙令時親自主刀,手術非常成功,,不到半月鹿汝麗就康復出院,。濰坊日報社和市人民醫(yī)院共同舉行了鹿汝麗康復出院儀式,多位市領導出席送行?,F在的鹿汝麗早已是高密一家醫(yī)院的青年骨干,,踐行著自己從醫(yī)回報社會的諾言。
(徐永喜)
2000年
采訪奧運冠軍林偉寧仍記憶猶新
2000年9月19日,,第27屆悉尼奧運會女子舉重69公斤級賽,,濰坊昌邑籍運動員林偉寧獲得金牌,實現山東省個人項目奧運金牌零的突破,、濰坊有史以來首枚奧運金牌,,林偉寧奪冠讓家鄉(xiāng)沸騰。當天,,我跟隨時任濰坊晚報文體部主任的蔣同林及記者朱斌樓,、房云霞分別去到林偉寧的老家昌邑市雙臺鄉(xiāng)(今屬都昌街道)北興福村和她的母校濰坊市體育運動學校,采訪林偉寧的家人,、鄰居及昌邑市的各級領導,。
時隔多年,記者采訪林偉寧時她說的話仍讓人記憶猶新:“當運動員時,,自己的每一次失敗都刻骨銘心,那種痛苦無法言說,,別人看到的僅僅是結果,,他們不知道你在之前做了多少努力,你流了多少汗,,你累積了多少重量,,就是在你比賽最后那一刻,你拿到金牌的時候,,你這些付出才是付出,。”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付東升)
2006年
令人難忘的無錫尋親之行
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江蘇無錫頻受洪澇之苦,,成千上萬名嬰兒被迫遠送山東等地的福利機構,,其中約有200名嬰兒被濰坊市民領養(yǎng)。2006年4月,,近30名當年的無錫嬰兒致電本報,,表達尋親夙愿。經過策劃,本報開通“尋親熱線”,,開設“關注無錫尋親”欄目,,與南京、無錫等地新聞媒體,、社會福利機構取得聯系,,組織兩地親人尋親、見面事宜,。
2006年4月29日至5月6日,,濰坊晚報組織28人的“無錫尋親團”來到南京、無錫尋親,。我把當時一歲多的兒子托付給婆婆,,跟隨尋親團來到南京、無錫,,全程進行采訪報道,。歷時6天、9個整版,、1人與無錫的親人相認,、8人初步相認、10多人查到出生地,。
尋親活動引起廣泛關注,,中央電視臺等國內多家新聞媒體對無錫尋親活動的重大意義和所取得的良好社會效益進行了報道。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劉曉梅)
2012年
樓道“蹲守”,,第一時間采訪到莫言
2012年10月11日,,濰坊高密籍作家莫言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
當時的信息傳播技術遠沒有現在發(fā)達,,為了能第一時間采訪莫言,,我們“蹲守”在莫言在高密的住所翰林苑小區(qū)。2012年10月11日晚上9時許,,莫言出門了,,我們立即上前,拍到了莫言獲獎后走出家門的第一張照片,,把莫言堵在樓道里,,進行了簡短的獨家采訪,一天多的“蹲守”終于有了收獲,。隨后,,我們跟隨莫言一起趕往新聞發(fā)布會現場。當時現場早已聚集了蜂擁而至的國內外上百家媒體的記者,。
隨后,,我們前往莫言老家平安莊故居,、《蛙》中主人公原型管貽蘭家、電影《紅高粱》的拍攝地孫家口村等地采訪,,這才有了后來《濰坊晚報》連續(xù)五天刊發(fā)的共18個版的獨家報道,,成為國內外媒體報道莫言的“風向標”。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韓鎮(zhèn))
2018年
踩著淤泥傾聽受災農戶的心聲
2018年夏天,,臺風“溫比亞”登陸濰坊,,造成我市青州、壽光等多個縣市區(qū)受災嚴重,,我自駕車輛趕往青州市王墳鎮(zhèn),、廟子鎮(zhèn)等地區(qū)進行及時準確全面的抗災救災宣傳報道。
受地理條件等因素限制,,洪水過后,,青州多地存在道路塌方、山體滑坡,、淤泥堵路等危險情況,。條件非常艱苦,但我沒有退縮,,深入受災農戶家中,,雙腳踩進淤泥里,認真傾聽受災戶的心聲,,為他們抗災救災勇于自救的精神加油鼓勁,。其間,采寫了一大批有影響力的新聞報道,,宣傳了濰坊人民在災難面前不屈服,、不低頭的樂天精神和勇于抗爭、樂觀重建家園的典型事跡,。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趙春暉)
2020年
連夜采訪濰坊蔬菜馳援武漢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濰坊晚報》第一時間進行抗擊疫情的新聞報道。2020年1月27日(農歷正月初三)晚上10時30分許,,正在休假的我接到報社緊急通知,要求立即趕赴壽光市采訪壽光人民向武漢捐獻新鮮蔬菜這一重大溫情事件,。我做了簡單防護,,立即駕駛私家車,拉上同事,,趕赴壽光市孫家集街道,,連夜展開采訪。
濰坊向武漢無償捐贈350噸各類新鮮蔬菜,,此后持續(xù)平價向武漢供應新鮮蔬菜,,保障武漢人民日常生活所需。事情一經《濰坊晚報》報道,立即引起了全國范圍內媒體的廣泛關注,,拍攝采寫的圖文資料被《人民日報》,、新華網等國家級媒體直接采用,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廣泛影響,,彰顯了濰坊人民的無私品格和愛心力量,,提升了濰坊的城市形象。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趙春暉)
2021年
楊守偉故事的再現
多次采訪楊守偉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我市舉行第三場先模人物事跡報告會前,。當她以“這都是我應該做的”一句謙辭要結束采訪時,我硬是問了一句戳她心窩子的話:“你在乎大家看兒童福利院孩子的眼光嗎,?”楊守偉堅定地說:“我不允許我的孩子們被看成另類,,我就是要盡最大努力讓他們擁有正常生活的權利,活得健康,、活出尊嚴,。”
緊接著,楊守偉講述了一個個讓記者和讀者淚目的故事,,后來《為了那一聲聲“媽媽”的呼喚》《1029個孩子的媽媽》就是這些故事的再現,。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尹莉莉)
2021年
“的哥”王樹華闖紅燈救人時想了啥
在采訪王樹華時,我了解到,,車禍發(fā)生的一瞬間,,他是通過反光鏡觀察到的,他迅速掉頭繞轉,,直奔事故發(fā)生地,。
我問他闖紅燈時怎么想的,他說:“孩子痛,,母親哭,,心中只有一個念頭,用最短的時間,,安全準確地到達目的地,。”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瑗)
2023年
“我看到了王伯祥書記的慈父情懷”
采訪王伯祥書記,都是別人講他和他的家庭的故事,,王伯祥的老伴侯愛英很少說話,。有一次采訪時,記者問到伯祥書記工作忙顧不上家,,對兒子也嚴厲有加,,侯愛英卻說:“伯祥忙,每天早出晚歸,,見不上孩子,,經常半夜回來,,想孩子了,就拉開電燈,,一個個瞅著看,。”記者通過這句話,看到了改革先鋒,、百姓書記王伯祥的慈父情懷,。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尹莉莉)
責任編輯:聶臻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