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濰坊新聞網(wǎng) > 讀書
來源:濰坊日報 發(fā)布時間:2023-07-14 10:42:00
120歲膠濟線的風骨與風情
魏輝
編者按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今年年初,,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設沿黃河、沿大運河,、沿齊長城,、沿黃渤海、沿膠濟鐵路線“四廊一線”文化體驗廊道,、推進文旅融合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重大決策部署,。
岱青海藍間的濰坊,歷史文脈源遠流長,、圣賢名哲人才輩出,、遺存遺址數(shù)量眾多、紅色文化資源富集,、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文化標識鮮明突出。穿過濰坊境內(nèi)的沿齊長城,、沿渤海岸和沿膠濟鐵路線等文化廊道,,承載著這一方熱土的滄桑變遷,是齊魯文化的主體軸線,,也是山東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重要的歷史記憶線,。
2023年7月6日,由市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中共濰城區(qū)委宣傳部,、市作家協(xié)會主辦的“走文化廊道 看山東發(fā)展”濰坊作家主題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啟動。本報即日起精選部分作品陸續(xù)刊登,。
這是一條120歲的鐵路,。
膠濟線,東起青島,,西至濟南,,橫貫山東半島,全長393公里,1899年始建,,1904年建成通車,。
120多年前,這條鐵路的第一條鐵軌,,是從青島開始鋪設的,。它像一條龍,從大海的碧波中游上了岸,,飛躍在齊魯大地之上,,靈動曲折,輾轉(zhuǎn)騰挪,。
它一手挽著浪花的輕盈,,一手去觸摸泰山的巍峨。從齊國到魯國,,再從魯國到齊國,,火車日夜穿梭,連接起山與海,,連接起風與樹,連接起保守與開放,,連接起理性與浪漫,,連接起孔孟之鄉(xiāng)的秩序與商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
從此,齊魯一體,,再也無法分割,。
120年里,這條鐵路線上,,數(shù)不清駛過多少次列車,,運送過多少人,運送過多少物資,?;疖嚶÷。傔^丘陵,,駛過原野,,駛過大河,駛過無垠的平原,。鐵路兩側(cè),,樹在長,花在開,,孩子出生了,,老人去世了。一代又一代。
有過無數(shù)的故事,,有過無數(shù)的傳奇,。
這段歷史過于宏大壯闊,事關王朝的覆滅,、民族的崛起,,事關戰(zhàn)爭與和平,事關青年的熱血,、老年的淚水,,事關英雄的豪情與草民的頑強,事關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事關法律,、自由、公平,、正義,,事關親情、友情,、愛情……在此,,我無法做一個全景的展示。鐵軌兩側(cè)開過無數(shù)朵花,,足以成為一個花海,。我所能做的,只是摘取其中的一兩朵,,送給你看一看,,聞一聞,體會一下120歲的膠濟線的風骨與風情,。
一
膠濟線,,生于憂患。
1897年11月1日夜,,陰云密布,,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城西北5公里的麒麟鎮(zhèn)磨盤張莊村內(nèi),當?shù)?ldquo;大刀會”的十多個手拿匕首,、短刀的人,,闖進磨盤張莊教堂,殺死了前來傳教的兩位德國神父,。史稱“巨野教案”,。
“巨野教案”發(fā)生后,,1897年11月13日,,即教案發(fā)生后的第12天,德國政府派軍艦多艘,強行占領膠州灣,,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德《膠澳租界條約》,。從此山東成了德國的勢力范圍。
1899年6月1日,,德國政府發(fā)布命令,,特許德國亞細亞銀行修建由青島經(jīng)濰縣(現(xiàn)濰坊市)至濟南(包括博山支線)的鐵路,這就是膠濟鐵路,。1899年6月14日,,德國在柏林設立山東鐵路公司,在青島設分公司和最高營業(yè)部,。鐵路建設投資為5400萬馬克,。德國政府迅速發(fā)布《特許山東鐵路公司建筑鐵路及營業(yè)條款》16條,規(guī)定:膠濟鐵路運價率與行車時刻表之制訂與變更,,均需得到德國駐膠州總督認可,;鐵路運輸及營業(yè)方面主管人員的任用,需經(jīng)德國政府同意,。三個月后的9月23日,,膠濟鐵路建造工程便在青島開工。1904年建成通車,。
膠濟鐵路的建設速度可謂“雷厲風行”,,原因正如當時德國駐上海領事所說:“蓋我鐵路所至之處,即我占地之所及之處,。”這就是德國“筑路圈地”的戰(zhàn)略。鐵路沿線土地肥沃,,物產(chǎn)豐富,,特別是博山煤礦與坊子煤礦的發(fā)掘與開采,煤炭如黑色的黃金,,沿著膠濟鐵路這條大動脈,,運到青島,運向海外,,為德意志帝國的崛起與發(fā)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在膠濟鐵路修建的過程中,也發(fā)生過一些事情,,如高密有個叫“孫文”的人反對修建鐵路,,帶領群眾開展了抗德阻路運動。在高密的東北鄉(xiāng),,也有村民組織抗德運動,,但很快被清政府鎮(zhèn)壓。這里民風彪悍,一百多年后,,有個叫莫言的人以東北鄉(xiāng)的故事為素材,,寫了好多小說,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1904年,,膠濟鐵路全線貫通。
在我家的家譜上,,那一年,,我的爺爺還沒有出生,爺爺?shù)母赣H——我的曾祖父,,還是一個健壯的小伙子,,他住在離膠濟鐵路三四十公里外的村莊里,作為無數(shù)農(nóng)民中的一員,,他終日為了能夠填飽肚子流汗流淚,費盡心機,,他也許從別人的嘴里聽說過“火車”這個東西,,但他終其一生,也沒有坐過一次火車,。
那一年,,清政府從舉貢生中選拔優(yōu)秀生官費留學日本,濰縣寒亭村南于家胡同的于均生因成績優(yōu)秀入圍,,他從青島乘船,到日本東京的帝國大學攻讀政治經(jīng)濟學,,1905年他在日本加入了孫中山先生創(chuàng)建的同盟會,,立志“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
那一年,諸城大北杏村的王盡美還是一個六歲的孩子,,十幾年后,他沿膠濟線來到濟南求學,。后來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二
一條鐵路,打開了山東的門戶,。
1904年5月1日,,當時的直隸總督袁世凱會同山東巡撫聯(lián)名上奏,,稱膠濟鐵路即將通車,“濟南城外自開通商口岸”,,濰縣、周村“皆為商賈薈萃之區(qū),,膠濟路必經(jīng)之道,,擬將濰縣、周村一并開作商埠……”5月15日,,清政府批準了他們的奏請,。濟南、濰縣,、周村三地同時開埠,。
開埠,盡管是清政府在槍炮威逼之下的無奈之舉,,但在客觀上,,為山東半島的社會進步與經(jīng)濟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火車像一條鋼鐵的游龍,,每天奔波在山東半島的大地上,運走沿途的煤炭和物產(chǎn),,運來遠方的洋貨,、陌生的人群、新鮮的思想,。
鐵路通車之前,,從青島到濟南,需要九到十天,,有了火車后,,只用十二個小時就到了。一本名叫《帝國主義與中國鐵路》的書中記載:一名德國殖民者曾稱,,循鐵路由北京搭車來青島,再坐輪船赴歐洲,,“涉風濤而不驚,,歷風塵而不倦”“交通之便,不亞西歐”,。
當然,,德國人修建膠濟鐵路,主要是為了掠奪沿線豐富的礦產(chǎn)資源,,并不是為了山東人民的出行方便,。
而青島,,也從一個小漁村成為山東半島經(jīng)濟最發(fā)達的城市。鐵路通車之前,,昌邑,、濰縣、膠州,、高密,、平度、掖縣一帶的進出口貨物都在煙臺港出入,,鐵路開通后逐漸都改為青島港,;在煙臺的商號,有些也遷往青島,。山東半島的貿(mào)易中心,,逐漸由煙臺轉(zhuǎn)向了青島。
開埠,,對于濰縣經(jīng)濟的刺激是十分顯著的,,濰縣此前就有豬鬃業(yè)、土布業(yè),、皮革業(yè)等手工業(yè)基礎,,膠濟線通車之后,各業(yè)發(fā)展速度加快,,到1919年,,濰縣大小商號已有110家,形成了“二百支紅爐,,三千砸銅匠,,九千繡花女,十萬織布機”的盛況,。
據(jù)《膠濟鐵路經(jīng)濟調(diào)查報告》一書記載:在濰縣,,除濰城外,坊子,、二十里堡,、南流、蛤蟆屯,、大于河,,“皆以接近鐵路,頓成商業(yè)中心”,;寒亭,、眉村、楊家埠,、望留,、固堤等村鎮(zhèn),,“雖僻處鄉(xiāng)曲,亦各有其重要地位”,。又如益都楊家莊,,鐵路未通前,是一個偏僻小村,,“固無商業(yè)可言”;修通鐵路后,,這個僅有60余戶的村莊,,就興起了大小商號20家。
1905年至1913年間,,膠濟線共運送旅客8127082人,,貨物5567734噸,獲利1950多萬元,。1902年至1913年間,,德國在山東共掠奪煤炭3414632噸。
德國人經(jīng)營膠濟鐵路十年,,直到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在歐洲爆發(fā),,很快日本對德國宣戰(zhàn),同年9月,,3萬日軍從山東龍口登陸,,德軍敗北。日本人將膠東占為己有,,并向袁世凱政府提出了著名的《二十一條》,,由日本繼承了德國在山東的包括膠濟鐵路在內(nèi)的一切特權。這導致了后來“五四運動”的爆發(fā),。
德國人走了,,日本人來了。在歷史的風雨中,,膠濟鐵路像一只斷了線的風箏,,隨風飄搖,山谷,、河灘,、泥坑……落到哪里算哪里。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全球10多億人被卷入戰(zhàn)爭,。在硝煙彌漫,、殘酷血腥的歐洲西線戰(zhàn)場上,,14萬華工與英法軍隊并肩作戰(zhàn),有超8萬人來自山東,,其中2.5萬人來自濰坊,,他們乘坐膠濟線上的火車出發(fā),輾轉(zhuǎn)奔赴歐洲,,用汗水,、鮮血與生命鑄就了一段悲壯的歷史篇章。
三
在濰坊市坊子區(qū)的坊茨小鎮(zhèn),,有一個“一戰(zhàn)華工紀念館”,,記錄了一百多年前的那些心酸往事。
坊茨小鎮(zhèn),,在坊子老城區(qū),,包括一個炭礦遺址和一大片德日建筑群。
這里的地下曾有一座煤礦,,坊子煤礦,。因為這座煤礦,當年直行東西的膠濟鐵路向南拐了一個彎到坊子,。
德國人占據(jù)坊子17年,,在這17年里,他們從這里開采了299萬噸的煤,。這里礦藏豐富,,德國人專門挑優(yōu)質(zhì)的煤層開采,即使是挖出的煤,,也要經(jīng)過嚴格的人工篩選,,優(yōu)等煤被運走,劣質(zhì)煤與煤渣,、煤矸石一起,,廢棄在小鎮(zhèn)的一角,日積月累,,形成了一座高高的山,,當?shù)匕傩辗Q它為“渣子山”。
在山一樣的煤炭后面,,是無數(shù)中國礦工悲慘的命運,。1907年8月19日,坊子煤礦發(fā)生一起特大爆炸事故,,168名中國礦工遇難……
日本占據(jù)坊子31年,,開采煤炭422萬噸。矸石山越來越高了,,它的面積一度達到占地500多畝,,高70多米,,遠看煙塵滾滾,寸草不生,。方圓幾十里都能看到,。終于有一天,矸石山發(fā)生了一場大火……
在煤礦的外面,,小鎮(zhèn)一天天熱鬧起來,,經(jīng)濟在發(fā)展,社會在變化著,。德國人和日本人相繼在坊子火車站附近設立了領事館,,建兵營、蓋別墅,、修教堂,、建醫(yī)院……坊子形成了“南北三條馬路,東西十里洋場”的格局,。當時著名的英美煙草公司,、南洋兄弟煙草公司都來到了坊子,在此壯大,,或興起,。一個小鎮(zhèn),先后有兩個國家的領事館,,有來自世界各國的僑民……
后來二戰(zhàn)爆發(fā),,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同年11月,,民國政府接管了坊子煤礦和坊子鎮(zhèn)。常年的社會動蕩,,導致民生凋零,,坊子的大量工廠停辦,商鋪關門,,農(nóng)田荒蕪,。1949年,坊子煤礦收歸國有,。
這片德日建筑群很顯眼,,也很落寞。其中德式建筑103處,,日式建筑63處,。人們叫得上名字的,如德國領事館、德軍禮堂,、德軍北大營,、德建火車站、德軍醫(yī)院,、德軍司令部、鐵路大橋,、天主教堂,、修女樓、安妮豎井(以德國駐膠澳總督夫人的名字命名),、敏娜豎井,、日本領事館、日本憲兵隊,、德日礦務公司,、德國電報大樓、發(fā)電廠,、電燈公司,、日本國民學校、日本農(nóng)場,、部隊運兵站,、物資倉庫、德軍長官官邸,、日本正金銀行,、橫田旅館、魚鮮大煙館,、紅房子水牢……
時光從坊子走過,,伴著黑色的煤炭和紅色的旗幟,伴著火車的長鳴和軍人的號子,。
經(jīng)過近百年的開采,,坊子煤礦這座富礦終于枯竭。
1984年膠濟鐵路復線開工時,,新鋪設的雙線軌道終于取直了濰坊以南的大彎,,青島到濟南的火車直行東西,不必再經(jīng)過坊子,。那年的7月3日,,最后一列客車駛離坊子站。
如今,,120年前的鐵軌仍在,,只是成為了一個景點。近些年,政府整修了部分德日建筑的老房子,,形成了頗具異國風情的坊茨小鎮(zhèn),,修建了坊子炭礦遺址,成為坊子文化旅游的重點項目,,也成了不少電影的取景地,。
四
山東半島的人的性格,大多忠義,、倔強,、堅韌,也不乏開放的心態(tài),。
我認為,,這種性格的形成,有孔孟之道的熏陶,,有古齊國漁鹽之利的商業(yè)影響,,應該也有因膠濟鐵路打開的心胸。
坐上火車可以去遠方,,遠方有更廣闊的世界,。這是爺爺告訴父親,父親又告訴我的一個認知,。一代又一代人,,很多父親,很多孩子,,在這個認知中長大了,。
據(jù)說在1912年9月,孫中山乘膠濟線行至高密,,和當?shù)赝藭?、高密縣農(nóng)會會長侯芝庭談話之間,孫中山頗有感觸地講了句:“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此后,這句名言廣為流傳,,成了當?shù)卦S多有志之士的座右銘,。
無數(shù)人懷著希望和家人的囑托,沿著膠濟鐵路走向遠方,,經(jīng)商,、求學、打工,,去尋找自己的夢想,。
他們中,,有革命志士,如王愿堅,、王盡美等,;有文人雅士,如臧克家,、莫言等,。更有無數(shù)勤勞勇敢、兢兢業(yè)業(yè)的普通人,,他們把許多小事做成了大事,。
從一百年前的華豐機器廠,到后來的華光照排,,再到如今的濰柴、歌爾,、豪邁集團,,無不體現(xiàn)著這片土地上人們的智慧與心胸。
“干活累不死人,,吃虧屈不死人,。”“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多一個仇人多一堵墻”,,在濰城,,伴隨著膠濟鐵路長大的一位叫崔升揚的人,他讓后人記住了這樣的人生格言,。那時候,,他經(jīng)營著一個香油作坊。后來,,經(jīng)過幾代人的努力,,他們把芝麻香油做成了一個大企業(yè)。
1985年,,在高密的膠河沿岸,,一個姓黃的人家,夫妻兩人開始創(chuàng)業(yè),,開了一個制鞋的鋪子,,那一年,他們的兒子出生了,,父親給他取名黃龍,。鐵路線延伸了他們的市場意識,使他們擁有了開放式的思維,。后來,,小男孩長大了,外出求學,又從海外留學歸來,,他們從一雙鞋開始,,引進國際標準,走向歐美市場,。
這是膠濟鐵路沿線的新生一代的風采,。
如今,火車提速了,,在膠濟線上,,從濰坊到濟南,乘高鐵不到一個半小時,,從濰坊到青島膠東機場,,只要28分鐘。
一條鐵路線,,連接著歷史,,更連接著未來。
責任編輯:平小娜
濰坊日報社主辦 網(wǎng)站備案號:魯ICP備10207392號-1 魯公網(wǎng)安備 37070502000004號 新聞許可證編號:37120180034
新聞熱線:0536-8196500 廣告熱線:0536-8196033 郵箱:[email protected] 濰坊國際風箏會
版權所有:濰坊日報社(濰坊報業(yè)集團) 濰坊新聞網(wǎng)絡傳媒有限公司 ? 2007-2021 網(wǎng)絡內(nèi)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 “涉互聯(lián)網(wǎng)算法推薦”專項舉報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