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觀 | 連續(xù)三年實現“三增長”,,濰坊的豐收密碼是什么,?
來源:濰坊日報 發(fā)布時間:2023-08-29 11:09:39
民以食為天,國以糧為安,。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近年來,我市不斷提升糧食安全保障水平,,形成了新時代保障糧食安全的“濰坊實踐”,。
今年我市夏糧再獲豐收,面積,、單產,、總產連續(xù)三年實現“三增長”。一組數據描繪豐收里的濰坊,,國家統(tǒng)計局山東調查總隊反饋了2023年全省夏糧生產數據,,其中濰坊播種面積495.64萬畝,同比增加0.457萬畝,,增幅0.09%,;單產429.71公斤/畝,同比增加3.53公斤/畝,,增幅0.82%,;總產212.98萬噸,同比增加1.95萬噸,,增幅0.92%,。
麥浪金黃美如畫,顆粒歸倉話豐年,。我市夏糧生產之所以能繼續(xù)保持“三增長”,,既得益于科技支撐有力、田管措施到位,、防災減災及時有效,,更關鍵的是我市牢記“國之大者”,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優(yōu)化配置糧食生產資源要素,,從根本上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01
扛牢責任,托穩(wěn)“糧安底座”
夏糧是我市糧食生產第一仗,,全年糧食生產能否穩(wěn)住,,首戰(zhàn)至關重要。“三夏”麥收工作的全面告捷,,標志著濰坊打贏了全年糧食生產第一季“豐收戰(zhàn)”,,托穩(wěn)了“糧安底座”。
我市堅持把糧食生產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和頭等大事,,全面壓實責任,、周密安排部署、科學高效調度,,將糧食播種面積1030萬畝,、總產88.9億斤的目標任務分解到各縣市區(qū),逐級落實到鎮(zhèn)街,、村組,、地塊,確保打好夏糧生產關鍵戰(zhàn)役,。
市農業(yè)農村局成立6個指導服務組,,下沉一線聯系指導夏收夏種,確保“三夏”工作有力有序推進,。
——指導服務到位,。聚焦小麥返青、拔節(jié)和灌漿等影響夏糧產量的關鍵生育期,,我市及時制定出臺小麥田間管理技術意見,,開展“千人下鄉(xiāng)·穩(wěn)糧保供”農技服務大行動,組織各級專家和基層農技人員開展田間技術指導9000余人次,,幫助農民掌握各項增產減損技術,。
——防災減災到位。針對強降雨,、大風,、低溫凍害等氣象災害,強化與氣象,、應急等部門聯動會商,,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加強災害信息監(jiān)測預警,,及時落實防災減災技術措施,,最大限度減輕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加強重大病蟲害防控,統(tǒng)籌財政資金3146萬元,,實施小麥“一噴三防”面積582萬畝次,,實現麥田全覆蓋、條銹病零發(fā)生,。
——政策保障到位,。政策的觸角延伸到哪里,豐收的喜悅便傳遞到哪里,。全市統(tǒng)籌落實財政資金80788萬元,,其中,耕地地力保護補貼68722萬元,、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6841萬元,、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補貼1800萬元、小麥“一噴三防”資金3146萬元,,有效支持地方政府和農民增加田管投入,提升種糧綜合效益,,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
——部門配合到位。強化與交通,、氣象,、公安、應急,、石油石化等部門協同,,統(tǒng)籌做好“三夏”生產工作,開辟農機轉運綠色通道,,及時提供天氣預報服務,,優(yōu)先保障農機用油,為機收會戰(zhàn)圓滿收官打下堅實基礎,。發(fā)布《麥收天氣專報》11期,,為農民、農機手推送氣象信息,,助力小麥搶時搶收搶種,。堅持日調度、日通報,、日推進制度,,強化指導、實時調度,,千方百計加快小麥搶收進度,。
02
“智牛”下田,,插上科技翅膀
科技的力量不僅存在于種子和耕地之中,也活躍在各類農機里,。6月17日,,以“機械化智能化推動糧油經產能提升”為主題的2023中國農機推廣“田間日”暨糧食作物高質量機械化播種技術培訓活動在我市舉辦,讓大家近距離地感受了“智慧種地”的全過程,。
農業(yè)機械化是今年夏收的最大底氣,。麥收期間,全市共檢修各類農機具10余萬臺(套),,培訓機手8000余人,,累計上陣小麥聯合收割機1.1萬余臺。成立32個跨區(qū)機收接待服務站點,、73個農機應急作業(yè)服務隊,,發(fā)放跨區(qū)作業(yè)證1130份,全力保障夏收農機順利作業(yè),。統(tǒng)籌調度全市281臺(套)糧食烘干設備,,日烘干能力2萬噸以上。全市小麥機收率穩(wěn)定在99.5%以上,,機收平均損失率控制在1.5%以內,。
在今年的“三夏”麥收會戰(zhàn)中,像濰柴雷沃這樣的國產高端智能農機的加快投入使用,,推動糧油機收減損和單產水平提升,,讓夏收含金量更高。
昌邑市青阜農業(yè)綜合體的烘干倉儲基地
昌邑市在鹽堿地上探索發(fā)展以糧食種植為主的現代農業(yè),,把10多萬畝曾經荒涼的鹽堿灘變成綠意盎然的噸半糧田,,成功探索了一條以產業(yè)振興帶動群眾穩(wěn)定脫貧、增收致富的糧食生產“青阜路徑”,。
——發(fā)展適度規(guī)模,。通過土地流轉和土地托管兩種方式整合土地資源,帶動全鎮(zhèn)15個村莊實現整村土地流轉,,流轉托管土地達10.2萬畝,。提供社會化服務,投資1.2億元購置大型拖拉機,、智能配肥機等先進農機裝備,,大大提高了規(guī)模化,、集約化水平,。
——破解缺水難題。先后投資近3億元,,實施濰河引水,、群井匯流工程,,在濰河邊打機井40眼,鋪設灌溉管道51.4公里,,把淡水引到田間,,滿足農田灌溉需求。
——改良鹽堿荒地,。利用深翻壓堿,、提取地下鹵水等方式改良鹽堿地2.5萬畝,又通過種植苜蓿,、棉花,、中藥材等耐堿作物逐步改良土壤。改良后的鹽堿地,,玉米,、小麥等主糧作物畝均增產400斤以上,土地收益率大大提高,。
無獨有偶,,濰城區(qū)依托濰坊綠野農機專業(yè)合作社積極探索糧食生產規(guī)模化經營路子,,創(chuàng)新發(fā)展了黨建引領村集體股份制經營合作模式的“綠野土地托管模式”,,為破解“誰來種地、誰會種地”的課題蹚出了一條新路,。
濰坊綠野農機專業(yè)合作社從2016年開始進行土地托管服務,先后經歷了菜單式托管模式,、合伙人托管模式,、黨建引領村集體股份制經營合作模式,當前發(fā)展為農業(yè)擔保公司金融進入的升級版黨建引領土地股份制經營模式,,并逐步探索明晰了農業(yè)生產的高質量發(fā)展歷程:從零散到集中,,從集中到規(guī)模,從規(guī)模到標準,,從標準到品牌,,從品牌到市場,全面融入國際國內“雙循環(huán)”,。
隨著人工智能,、信息技術與農機的不斷融合,農業(yè)的智慧化水平快速提升,,“鐵牛”耕地更多的變成了“智牛”下田,,全程無人駕駛作業(yè),讓農業(yè)生產從汗水驅動向智慧驅動轉型,。
03
主攻單產,,打造“鳶都糧倉”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濰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全力提升耕地質量,讓“濰坊糧倉”愈加豐稔,。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主攻單產,、力爭多增產”的要求,并首提“開展噸糧田創(chuàng)建”,。我市依托噸半糧田創(chuàng)建,、糧油綠色高產高效行動,大力提升主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組織專家對全市承擔糧油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的4個噸糧鎮(zhèn),、1萬畝噸半糧田示范方的20個實施主體塊進行測產。
單產提升到位,,我市大力推進“噸糧鎮(zhèn)”“噸半糧田”的雄心在濰坊大地上結出豐碩果實,。
諸城市農耕農業(yè)專業(yè)合作社夏糧實打成績791.36公斤/畝,取得今年全市小麥單產最好成績,。
諸城市相州鎮(zhèn),、昌邑市石埠經濟發(fā)展區(qū)、壽光市營里鎮(zhèn),、濰城區(qū)望留街道4鎮(zhèn)街玉米,、小麥兩季平均單產之和分別達到1138.2公斤、1103.05公斤,、1028.35公斤,、1014.4公斤,均超過1000公斤,;1畝噸半糧示范方小麥平均單產703.65公斤,,其中8個縣市區(qū)、13個實施主體小麥畝產過700公斤,。
諸城市噸半糧田創(chuàng)建示范區(qū)
今年以來,,諸城市依托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chuàng)建、小麥統(tǒng)一供種,、高標準農田建設,、“一噴多促”和“噸半糧田”示范等實施項目,大力推廣土地深翻,、立旋雙鎮(zhèn)壓精量播種,、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綠色防控等關鍵技術,,2023年打造“噸糧鎮(zhèn)”1個,,“噸半糧田”1950畝,。
在2022至2023年度“噸糧鎮(zhèn)”兩季產量測產結果中,諸城市相州鎮(zhèn)位居濰坊第一,。
6月14日,,壽光市營里鎮(zhèn)央子村北的淼匯農業(yè)小麥收割現場,田間地頭一派繁忙,。“今天有7臺聯合收割機同時作業(yè),,眼前的500畝麥田,一天就能收割完,,然后就上灌溉機,、播種機,進行玉米播種,。”淼匯農業(yè)總負責人張佃輝介紹說,,通過運用現代化農業(yè)管理技術,使小麥產量每畝提高了100多公斤,。
壽光市嚴格落實中央關于防止耕地“非糧化”工作部署,,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2023年小麥直補面積73.3萬畝,,玉米種植面積約65萬畝,,糧食播種面積保持穩(wěn)定增長。
收割季,,壽光田間地頭一派繁忙,。
高密市大牟家鎮(zhèn)劉莉家庭農場是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大學生劉莉2014年創(chuàng)建的,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豆、花生等農作物,,農場持續(xù)提升耕地質量,采用輪耕方式,,用大豆,、花生、旱稻等品種替代玉米,、小麥等進行倒茬,,減少土壤中病菌滋生,保持肥力,。農作物秸稈全部粉碎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保障土地可持續(xù)性耕種,。積極推廣和使用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有效降低用水用肥量,,增產10%至15%。自購植保無人機,,對農作物飛防作業(yè),,在提高作業(yè)效率的同時,減少了農藥對土壤和環(huán)境的污染,。這個種植規(guī)模5600畝的農場,,2022年實現總經營收入1600萬元,純收益200余萬元,,被評為“山東省示范家庭農場”,。
……
從春發(fā)其華到秋收其實,一滴滴汗水,,一季季豐收,,折射著農業(yè)的新發(fā)展,也承載著濰坊扛穩(wěn)糧食安全重任的新作為,。當前,,正值秋糧產量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病蟲害防控的關鍵時期,,如何再奪秋糧增產保豐收,?全市農業(yè)農村系統(tǒng)將馬不解鞍再出發(fā),深入實施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在示范推廣,、技術服務、基礎夯實,、政策供給,、防災減損五個方面再加力,全力以赴穩(wěn)面積,、提單產,、擴總產,抓牢糧食安全主動權,,在廣袤的濰坊大地之上“寫”下糧食安全的時代華章,。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瑗/文
責任編輯:平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