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囊變香包,,這個村文化“兩創(chuàng)”有看點
來源:濰坊新聞網 發(fā)布時間:2023-09-27 10:25:51
濰坊日報社濰坊融媒訊 一項在村里流傳多年的香囊加工手藝,被村民迭代升級,,制成形態(tài)多樣,、凝聚更多樸素情感的精美香包,,使其具有了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這個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實現了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故事,,發(fā)生在壽光市臺頭鎮(zhèn)北孫村。
村民在縫制香包,。
9月23日上午,,記者走進位于北孫村“兩委”駐地的加工車間,年近70歲的張春云老人正和同伴們飛針走線,、一板一眼地縫制香包,,香包的原料是絲綢和經過配制的中草藥等。老人告訴記者,,做香包是村里的老習俗,、老手藝,以前叫香囊,,常用茯苓,、艾草等作為原料填充,并將飛禽走獸,、花卉草木等精美圖案繡在上面,,作為祛病驅邪的吉祥物掛在家中。原先她在家里做香包,,自從村里成立合作社后,,空閑時間就到車間里干,,不僅充實了生活,還能掙加工費貼補家用,。干得多的時候,,一個月能掙3000元。
“北孫香包有幾百年歷史了,,是傳統(tǒng)手藝,。我們借助鄉(xiāng)村振興的東風,讓它煥發(fā)出新的生機,。”據北孫村黨支部書記張富軍介紹,,村里成立合作社,統(tǒng)一提供場地和原料,,負責銷售,,把富余勞動力組織起來,在外觀設計和人文內涵上對香包進行推陳出新,,打造“金鳳北孫”香包產業(yè)品牌,。在近期壽光市組織的“強村富民好項目”大比武中,他們的香包產業(yè)榮獲一等獎,。
北孫村黨支部書記張富軍利用抖音直播帶貨,,被稱為“香包村書記”。圖為他展示加工完畢的香包,。
采訪中,,張富軍拿出幾個不同的香包逐個介紹:“這個是扇形的,代表著一帆風順,;這個像酒瓶,,代表著平平安安;這個是葫蘆形狀的,,代表著福祿生財,。給香包賦予了新的象征意義后,不但可以自己用,,還能作為禮物饋贈親朋,!”
做香包需要中草藥。為了自給自足,,北孫村把閑置土地開發(fā)利用起來,,種植中草藥材,請中醫(yī)專家?guī)椭浞?,受到了廣大消費者歡迎,。在市場開發(fā)中,北孫村借助壽光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文化旅游景點進階上位,先后為菜博會,、壽光極地海洋世界,、倉頡漢字藝術館等定制香包,提高了知名度,。
值得一提的是,,北孫村黨支部書記張富軍發(fā)揮帶頭作用,利用抖音直播帶貨,,推銷村里的特色文化產品,被人們親切地稱為“香包村書記”,。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孫希明/文圖
責任編輯:陳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