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黃河邊 | 候鳥變“留鳥”,,黃河邊“護鳥使者”建了座“鳥類國際機場”
來源:新黃河 發(fā)布時間:2023-10-16 21:29:22
秋天有最令人神往斑斕的色彩。這也是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最美的時節(jié):成片的蘆花隨風搖曳,,蘆葦蕩里群鳥飛騰,,水波蕩漾間,鳥兒們展翅飛向天空……一幅“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澄澈景象,。
成群的鳥類在保護區(qū)翱翔,。
穿過蘆葦蕩,一簇簇火紅的鹽地堿蓬連綿成片,。極目遠眺,,淺灘處仿佛鋪上了一塊巨型“紅地毯”,蔚為壯觀,。
入秋之后,,鹽地堿蓬變得火紅,。
這幅絕美的生態(tài)畫卷是“母親河”黃河的無私饋贈:它從世界屋脊傾瀉而出,時而桀驁,,時而溫柔,。它綿延萬里,從山東東營入海,。泥沙的沖刷沉積,,造就了黃河三角洲,孕育出大片濕地,,黃河與山東的海陸奇緣就此開啟,。
2021年10月20日至22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黃河入???,并在濟南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座談會,要求山東“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上走在前”,。
秋日的黃河三角洲國家自然保護區(qū)
牢記囑托,,堅定踐行。如今的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tài)改善明顯,,373種鳥兒在此生息繁衍,黃河口國家公園設立報批工作進展順利……壯闊黃河口,,滿眼盡是生態(tài)新貌,。
“生態(tài)好不好,鳥兒最知道”
霜降節(jié)氣未到,,秋日的黃河口蘆花似雪,,堿蓬火紅,一撥撥“打前哨”的候鳥已拉開遷徙的序幕,。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黃河口管理站副站長張樹巖也開始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刻,。每天一上班,他便帶上裝備,,喊上搭檔車純廣和劉彥進,,深入保護區(qū)核心地段進行鳥類監(jiān)測。
“11423只普通鸕鶿”,,這是張樹巖在這片濕地10月3日監(jiān)測的數據,。常年跋涉于濕地、蘆葦叢中和泥濘灘涂之間,,張樹巖早已掌握了快速粗略估算鳥類數量的訣竅,,“最開始是一只一只地數,后來能成片成片地數,,到現在,,打眼一看,,多少只鳥心里就有數了。”
保護區(qū)內,,鳥類在水面上嬉戲,。
“數鳥”是最重要的基本功。10月13日上午,,在保護區(qū)三萬畝濕地恢復區(qū)的開闊地帶,,張樹巖使用單筒望遠鏡,拿著《鶴類等重要水鳥遷徙同步調查野外記錄表》,。除了記錄監(jiān)測點的經緯度,、棲息地類型外,還有鳥的種類,、數量和分布等精確信息,。
“現在保護區(qū)還沒進入遷徙高峰期,遷徙來的以雁鴨類為主,。再過半個月,,等鶴類大量飛來,萬鳥翔集,,那真是再現‘鳥類國際機場’,。”張樹巖指著不遠處的蘆葦蕩,,向記者描繪著那個令他興奮的場景,。
每到這個時候,工作多年的張樹巖也會對這片熟悉的濕地產生神秘感,。“巡護的路上總有新發(fā)現,,越來越多的鳥兒飛來了、在這里繁育扎根,,這就越需要我們去發(fā)現,、探索。”
張樹巖與同事救助受傷豆雁,。
14日中午,,新黃河記者跟隨張樹巖前往一萬七千畝濕地恢復區(qū)巡護,在沿岸的蘆葦蕩邊,,張樹巖意外發(fā)現一只受傷的豆雁,,他與車純廣、劉彥進合力救下了它,。“這是一處硬傷,,受傷時間不長,情況不太樂觀,,因為它已經不會飛了,。”他說,,13日下午這片區(qū)域下了冰雹,這只亞成體的豆雁可能是在那時受的傷,。“接下來我們會把它帶到站里的救助中心,,進行檢查和治療,等它全面恢復以后,,把他放歸大自然,。”
被救助的豆雁
“一個好漢三個幫”,張樹巖認為,,野外工作比較孤單,,有搭檔一起,不僅相互是個照應,,也有助于數據統(tǒng)計的查漏補缺,。
“作風頑強,不怕苦不怕累沖在最前頭,。”監(jiān)測鳥的間隙,,張樹巖向記者介紹起他的老伙計車純廣。聊起新搭檔劉彥進,,張樹巖更是興致勃勃:“遼寧大學的研究生,,在我們站從事鳥類的研究。”
張樹巖認為,,年輕力量的加入對他而言也是一種提升,。“特別是下一步我們成立黃河口國家公園,更需要這樣的新生力量來作科研支撐,。”
從候鳥到留鳥
像每個鳥類監(jiān)測員一樣,,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大汶流管理站科研股股長、高級工程師吳立新在最初也經歷了頭疼的學習期,,“你不認識它,,它不認識你,越看越煩,。”吳立新說,,為了做好工作,他只得逼迫自己不斷地學習,,“認不出就先拍個照片,,慢慢對比圖譜,再請教專家,,熟能生巧,。”
秋日的黃河三角洲國家自然保護區(qū)
34年,30多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赤道7圈,。吳立新日復一日地奔波于這條保護區(qū)內環(huán)境最惡劣,、距離最長、難度最大的巡護線路上,,他總是帶上望遠鏡,、三腳架、定位裝置,,背上一個10公斤重的設備背包就出發(fā),。多年的奔走,他積累了大量鳥類基礎數據和珍貴影像資料:2019年6月,,一次“回頭路”的經歷,,讓他在保護區(qū)首次發(fā)現野外繁殖的丹頂鶴,使得黃河三角洲成為野生丹頂鶴自然繁殖最南記錄,,得到學界認可,;2020年11月,他首次在保護區(qū)內發(fā)現新的物種——白鵜鶘,,對進一步研究鵜鶘地理分布和遷徙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吳立新監(jiān)測鳥類
“不光看鳥,還要做調研,。”吳立新告訴新黃河記者,,雖然辛苦,但看得多了,,認識的鳥多了,,他也越看越上癮了。每次值班,,他都得先出來轉轉,,看看哪些鳥來了,回到辦公室才踏實,。有什么關于鳥的新的發(fā)現,他也會把照片發(fā)群里,,跟同事們“嘚瑟一下”,。
吳立新用時間和腳步見證了保護區(qū)生態(tài)的變化。10月14日上午,,在十萬畝濕地恢復區(qū),,吳立新帶著新黃河記者一起“數鳥”,他一邊工作,,一邊向記者介紹起他的“伙伴們”,,一提起鳥,吳立新如數家珍:“鸕鶿,,它飛的時候是直立的,,像一根棍,,一看大致的形態(tài),再看嘴巴黃色,,黑色羽毛,,那沒跑了就是鸕鶿”“丹頂鶴體型大,不熟的容易把丹頂鶴跟東方白鸛混了”“你聽聽,,赤麻鴨叫起來的時候像小孩哭”……
清晨,,薄薄的霧氣籠罩著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qū)。
從貧瘠的鹽堿地變成了候鳥的天堂,,鳥類已由1992年187種增加到373種,成為東方白鸛全球最大繁殖地,、中國東方白鸛之鄉(xiāng)……吳立新用時間和腳步見證了保護區(qū)生態(tài)的變化。他告訴記者,,保護區(qū)從2003年首次發(fā)現東方白鸛的蹤跡,,到2005年在黃河口的鐵塔上發(fā)現東方白鸛的巢穴。如今,,東方白鸛已經在保護區(qū)生活了近20年,,繁育了3000余只雛鳥。
“東方白鸛為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對生態(tài)環(huán)境要求極高。”吳立新說,,讓東方白鸛來此遷徙中轉只是第一步,,它的幼鳥成功繁殖成長才真正意義上改變了鳥類與黃河三角洲濕地生境之間關系,使之變得更加和諧共生,。
雙向奔赴的“生態(tài)之變”
在東營黃河口生態(tài)旅游區(qū),,有一只明星天鵝“小雪”,因為經常上電視,,很多游客也都慕名而來,。只要時間合適,馴鳥員李建便帶“小雪”出來跟游客互動,。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指揮”一只大天鵝,,“小雪”只聽李建的“差遣”。
他們的緣分要追溯到16年前,。“小雪”是李建在2007年的冬天救助的,。那時,李建從“小雪”的形態(tài)特征判斷,,這是只亞成鳥:體型比成鳥要小,,羽毛還是灰色。
“小雪”親吻馴鳥員李建,。
可以預見的是,,“小雪”的遷徙過程并不順利。李建見到它時,,“渾身都是傷,,脖子和翅膀上的傷最厲害,可以說是奄奄一息了,。”為了照料,,李建將“小雪”帶回辦公室,就這樣“一人一鳥”的奇妙緣分就此開始,。
3個月后,,小雪的傷已經好了,但因翅膀受傷,,失去了再次飛翔的可能,。李建決定留下它,并取名“小雪”,。正如李建所愿,小雪在黃河口生態(tài)旅游區(qū)健康,、平安地長大了,。
李建推測,“小雪”有可能是在遷徙過程中體力不支,在下落過程中受到了沖擊受了重傷,。鳥兒的遷徙本就是一場冒險,,撞傷、打架,、遇到自然災害天氣……這些情況都會導致鳥兒受傷,、掉隊。現在,,救助受傷的鳥,,也成為李建和同事們本職工作之余的分內事,如今,,他們已經救助了上百只鳥兒,。
馴鳥員李建與“小雪”互動。
“保護區(qū)每年都有新變化,。”10月14日,,在與“小雪”互動時,李建向記者感慨道,,通過濕地修復,、恢復黃河與海洋的水文連通、治理互花米草,、恢復鹽地堿蓬等措施,,保護區(qū)生態(tài)大大改善,鳥兒也越來越多,,工作二十多年,,他有時甚至也認不全。
九曲黃河夾帶著黃沙奔騰萬里,,在東營黃河入??谔幏e淀成洲,孕育了暖溫帶最廣闊,、最完整,、最年輕的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
得益于水系的連通,,魚群在此繁衍,,黃河三角洲濕地也成了橫跨全球9條候鳥遷徙路線中的東亞—澳大利西亞和環(huán)西太平洋兩條鳥類遷徙路線的重要中轉站、越冬地和繁殖地,,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讓黃河三角洲成為“候鳥的天堂”,。
黃河三角洲已經成為“候鳥的天堂”。
一串串令人欣喜的數據,,更加說明了近年來的保護成效——開展東方白鸛,、黑嘴鷗等關鍵物種棲息地保護,,檉柳、野大豆等原生植物保育和以貝類為主的水生生物恢復等工作,,引進朱鹮種源30只,,布設鳥類視頻監(jiān)控200余處,劃定野大豆保育區(qū)7.46萬畝,、陸海全梯度植物保育區(qū)6萬畝,、原生植物保育區(qū)2萬畝,放流貝類幼苗2300萬粒,,黃河口國家公園創(chuàng)建區(qū)鳥類增加到383種,,生物多樣性逐年提高。
秋日的黃河三角洲國家自然保護區(qū)
根據監(jiān)測,,連續(xù)兩年旗艦物種東方白鸛繁殖數均超過450只,,黑嘴鷗繁殖數穩(wěn)定在1萬余只;2022—2023年度,,丹頂鶴越冬數量達到389只,,創(chuàng)歷史新高。
黃河口國家公園已經“在路上”:2021年,,國家公園管理局批復同意開展黃河口國家公園創(chuàng)建工作,,現在已通過國家評估驗收。目前,,黃河口國家公園設立報批工作進展順利,。
九曲黃河奔騰入海,新的征途即將啟程,。
新黃河記者:薛冬
責任編輯:封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