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橋上,聽七旬老人講述它的前世今生
來源:濰坊新聞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23-11-01 15:40:04
濰坊日報社濰坊融媒訊 11月1日,,白浪河?xùn)|風橋橋面順利實現(xiàn)通車,。當天早上6時許,很多市民早早趕來,,見證這一時刻,。
韓玉華向市民介紹東風橋的前世今生。
在白浪河?xùn)|風橋西北角,,今年76歲的市民韓玉華帶著一幅有“青龍橋”字樣的拓片照片,,前來見證東風橋通車,并給市民講解東風橋的歷史,。
韓玉華是土生土長的濰坊人,,對東風橋感情非常深。他手里的這幅照片,是東風橋的前身——“青龍橋”的奠基石拓片照片,。
韓玉華介紹,,據(jù)《濰縣志稿》記載,濰縣縣城朝陽門和東關(guān)慶成門之間跨白浪河的橋,,最早始建于金大定六年(1166),,是由僧人本敬籌款而建,極大方便了當時的百姓出行,。金泰和癸亥(1203),,僧人普濟化緣修建石梁七虹,數(shù)十年后被沖垮,,大德元年(1297)重修石橋,。
再后來,濰縣人陳調(diào)元在清康熙十一年(1672)在此地倡建了三十余孔的石橋,,名叫“青龍橋”,,韓玉華手中的這張拓片照片,就是當時“青龍橋”的字樣,。后來,,“青龍橋”的橋石被拆除,濰縣人在“青龍橋”位置偏南一點改立了一座木橋,。為防汛期被沖毀,,這座木橋是季節(jié)性存在的,每年端午節(jié)前拆除,,中秋節(jié)后立起來,。
韓玉華介紹,1934年,,這個位置終于又有了一座新橋,,那就是“朝陽橋”。這座橋長97米,、寬6.6米,,高12米,是濰縣歷史上第一座具有現(xiàn)代概念的城市橋梁,,也是濰縣開埠后第一個最具象征意義的標志性建筑,。“因為這座橋的橋墩非常高,橋面距離水面足有四五人高,,遠遠望去很壯觀,,跟那些剛剛沒過水面的小石橋很不一樣,所以當時的人都稱這座橋為‘天橋’,。”
我市收藏愛好者尹國柱收藏的一個日記本上印有“若飛橋”圖片,。
1948年,,“朝陽橋”改名為“若飛橋”。1965年,,“若飛橋”改名為“東風橋”,。1972年,濰坊市對“東風橋”舊橋拆除,,在原址啟動新橋建設(shè),。1973年雙曲拱大橋——“東風橋”落成,橋名由張鏡遠題寫,。當年7月1日舉行的通車典禮上,,人山人海,非常壯觀,,這一幕至今深深印在韓玉華腦海里,。
我市收藏愛好者尹國柱收藏的原東風橋的資料圖片。
1996年,,“東風橋”拓寬改建通車,,“東風橋”拓寬改建工程是濰坊亞星化工集團出資建設(shè),在原17米寬的主橋兩側(cè)分別新建了兩幅寬13米,、長114米的副橋,,橋面上方用兩根不銹鋼拱梁托起亞星集團球形標志,并被命名為“亞星橋”,。
即將拆除前的“亞星橋”,。通訊員:付明皓 攝
伴隨著城市發(fā)展,“亞星橋”的承載力已經(jīng)無法滿足城市日益增長的交通量的需求,。為保證橋梁設(shè)施安全運行,,提高橋梁通行能力,我市于2023年3月啟動對這座橋梁的拆除重建工程,,新橋?qū)⒔ǔ闪汗敖M合橋,,并被重新命名為東風橋,于11月1日正式通車,。
韓玉華說,過去幾十年,,他親眼見證了這座橋幾經(jīng)變遷,,它的每一次改變,都給濰坊這座城市和濰坊市民帶來了不一樣的驚喜,。
“今天,,我到現(xiàn)場來見證了嶄新的東風橋順利通車,和大家講講這座橋的歷史,,內(nèi)心非常喜悅和滿足,。我們都期待看到更好的東風橋,更好的濰坊。”韓玉華說,。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趙春暉/文 張馳 趙春暉/圖
責任編輯:平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