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濰坊新聞網(wǎng) > 文化雜談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3-12-04 09:12:49
說“水”
□王觴
一提到“水”這個字,,大家可能非常熟悉,,天天喝嘛。但是,,若是問“水”字的本義,,怕是絕大多數(shù)人不知曉,。
《說文解字》是這樣解釋的:“象眾水并流。”
這就給了我們兩個信息:一個是這個字是象形字,;一個是取象于流水,,而且是很多水。
我們再看看“水”字的甲骨文字形:
相信大家已經(jīng)了解,,“水”的本義應該是水流,。《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說古人造字,,“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遠取諸物,,大多是取自自然環(huán)境,。那么,自然環(huán)境中的水流,,自然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河流了,。
“水”字,作為部首時常寫作“氵”,。今天漢字中,,凡有“氵”這個部首的,其本義基本是河流之名,,比如:
“江”的本義即指今天的長江,;
“河”的本義即指今天的黃河;
“濰”的本義即指今天的濰水,;
“漢”的本義即指今天的漢水,;
“渭”的本義即指今天的渭水;
“涇”的本義即指今天的涇水,;
……
也許有人會問,,“治理”的“治”,明明是個動詞,,怎么可能會是河流之名呢,?
這個問題其實很容易回答,。我們來看看《說文解字》就明白了。
《說文解字》對“治”的解釋是:“水,。出東萊曲城陽丘山,,南入海。從水,,臺聲,。”
《說文解字》給出的定義是“水”,換成今天的話語就是“河流”,。而且,,《說文解字》還把這條河流的發(fā)源地與流向給出了描述。
那么,,怎么會從河流的名稱變成動詞的呢,?
清代大學者段玉裁對此進行了解釋,他說:“按今字訓理,,蓋由借治為理,。”
為什么會“借治為理”呢?這必然有個緣故的,。我們不妨一起“探秘”,。
《說文解字》說:“理,治玉也,。”古人“治玉”,,是要先搞明白玉的紋理,比如哪一條紋理比較堅硬,,哪一條則相對松軟,,因而擇其薄弱處下手。這與“庖丁解牛”相類了,。
這就與“治”的字義形成了內(nèi)在聯(lián)系,。“治”既然是河流,河流也是有走向,、走勢的,,其走向、走勢也是自然形成的,,符合“天理”的,。而人類治理河流,防止其潰流泛濫,,也是要按規(guī)律進行的,。這就與“治玉”相類了。
所以,,古人把“治”字借用為動詞也就不難理解了,。
可能有朋友會問,,為何不借用“江”“河”這些字呢?
這可能與先民的口頭語言有關(guān)系,,只是我們?nèi)狈Ρ匾淖C據(jù)資料,,今天看來反倒是“不足征”了。
還有個常做動詞的“泄”字,,其本義也是河流之名,?!墩f文解字》說:“水,。受九江博安洵波,北入氐,。”
那又是為什么用作動詞了呢,?
這里倒不是借用,而是字義的引申,。河中流水淌過,,有發(fā)散之象,又與物中漏出之水相類,,所以引申有“泄出,、泄漏”等意。
《詩經(jīng)·大雅·民勞》有“惠此中國,,俾民憂泄”句,,即是用的“發(fā)散”之意;《管子·君臣下》的“墻有耳者,,微謀外泄之謂也”一句,,用的便是“泄漏”之意。
中國漢字,,歷史悠久,,古今字義變化很大。我們往往需要通過細致入微地考察,,才能發(fā)現(xiàn)古今演變的一些線索,。
責任編輯:平小娜
濰坊日報社主辦 網(wǎng)站備案號:魯ICP備10207392號-1 魯公網(wǎng)安備 37070502000004號 新聞許可證編號:37120180034
新聞熱線:0536-8196500 廣告熱線:0536-8196033 郵箱:[email protected] 濰坊國際風箏會
版權(quán)所有:濰坊日報社(濰坊報業(yè)集團) 濰坊新聞網(wǎng)絡傳媒有限公司 ? 2007-2021 網(wǎng)絡內(nèi)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 “涉互聯(lián)網(wǎng)算法推薦”專項舉報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