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濰坊新聞網(wǎng) > 文學讀書
來源:濰坊新聞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23-12-19 10:07:37
母親的針線笸籮
◎鐘讀花
一進冬天,,我就常常想到母親,,想到母親賴以守護冬天的那個針線笸籮。
所謂“笸籮”,,就是一個由藤條編制而成的圓形淺筐。開始是白色的,,但經(jīng)過多年使用,,歲月皴染,,原本白色的藤條,漸漸變紅,,終至醬紅色,,像是裹了一層厚厚的包漿。笸籮內(nèi)盛著的,,是一位農(nóng)村家庭婦女日常用的針線工具,,如針線、剪刀,、頂針,、錐子等。
進入冬天,,農(nóng)村就進入了所謂的“農(nóng)閑”季節(jié),,但總有一些人“閑”不住,比如,,像我的母親一樣的眾多家庭主婦,。
我母親的針線笸籮內(nèi),除針線,、頂針,、錐子外,還會堆積一些麻絲,,一些碎布片,、布頭等,都是平日里積攢下來的,。這與她一冬的針線工作大有關(guān)系,,這里面是有一定的程序性的。
母親做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捻麻線,。
捻麻線,顧名思義,,就是將散亂的麻絲“捻”成線,。汪曾祺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寫他的祖母:“沒事時也總在捻麻線。一個牛拐骨,,上面有個小鐵鉤,,續(xù)入麻絲后,用手一轉(zhuǎn)牛拐,,就捻成了麻線,。”對,當年母親捻麻線,也是用這樣一個牛拐骨,。笸籮放在高處,,母親站立著,左手從笸籮中取麻絲,,右手則轉(zhuǎn)動牛拐骨,,麻線最后被母親纏成一團團,備用,。汪先生還寫道:“我不知道她(祖母)捻那么多麻線干什么,,肯定是用不完的。”汪先生不知道,,而我是知道的,,我知道母親捻麻線,是為了下一步的“納鞋底”,。
納鞋底之前,,還要準備一樣物品,那就是“袼褙”,。袼褙,,是用碎布片“打”成的,鄉(xiāng)人謂之“打袼褙”——實則是“粘”,,用漿糊將一塊塊碎布“粘”在一起,。這就用得著母親笸籮中積攢的碎布片、碎布頭了,。
母親在堂屋中間,,安一張飯桌,利用飯桌的平面,,打袼褙,。先在桌面上刷一層漿糊,然后將一塊塊布片粘在漿糊上,。如果需要更厚一些,那就在前一層的基礎(chǔ)上,,再糊一層,。其技巧,就在于“平”——刷上的漿糊要均勻,、平和,,粘的布片也要厚度相仿,如此,,方才不至于凹凸不平,。布片粘好之后,就放在冬陽下晾曬,,直到曬干為止,。布片曬干后,,從飯桌上揭下,就是硬邦,、結(jié)實的袼褙,。
麻線、袼褙備好,,就要納鞋底了,。
多少年之后,回想此事,,我都覺得,,納鞋底的過程,母親看上去是很享受的,,她并不以此為累,、為苦。
針線笸籮就放在身邊,、手頭,,一把錐子、一把剪刀,、一根針線,,要使用什么樣的袼褙,就隨手用剪刀剪下一塊,,一塊一塊疊在一起,。針扎不透,就先用錐子鉆眼,,然后,,穿針走線。這樣的活兒,,很細致,,需要耐心,需要毅力,。
母親耐得下,,一針一線地穿著,不斷拿針頭在頭發(fā)上劃幾下,,借此“潤潤”針頭,。她的臉上布滿了笑意,嘴中還不時地哼著歌兒,,她唱的是電影《白毛女》里面的歌:“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
門口,有一扇半截門,能擋住冬風,,卻擋不住冬陽,。母親拿一個腳凳,坐在門口處有陽光的地方,。太陽曬不到了,,她就轉(zhuǎn)轉(zhuǎn)腳凳,轉(zhuǎn)到有陽光的地方,。納鞋底的時候,,母親總是跟著太陽走。
我猜想,,此時的母親,,心中必定也是充滿陽光的,那陽光,,就是對兒女,、對家人的愛。
當然,,母親的針線笸籮,,不只是用來單純納鞋底,她還會做成鞋子,,甚至于,,她會在鞋子上繡出一朵朵花,當時謂之“鞋頭花”,。
大紅的花,、大朵的花,女孩子們都喜歡,。
她還會縫縫補補,,縫補那些舊衣服,縫補那些曾經(jīng)的破碎,。用一針一線,,串起母愛,用母愛,,彌合孩子們的破碎,。
針線笸籮,從前農(nóng)家女人的陪伴,,一個時代的記憶。雖然今天已不常見,,但在回憶中,,它仍然如花兒一般綻放,照亮舊時歲月的美好,照亮曾經(jīng)的樸素的母愛,。
責任編輯:平小娜
濰坊日報社主辦 網(wǎng)站備案號:魯ICP備10207392號-1 魯公網(wǎng)安備 37070502000004號 新聞許可證編號:37120180034
新聞熱線:0536-8196500 廣告熱線:0536-8196033 郵箱:[email protected] 濰坊國際風箏會
版權(quán)所有:濰坊日報社(濰坊報業(yè)集團) 濰坊新聞網(wǎng)絡(luò)傳媒有限公司 ? 2007-2021 網(wǎng)絡(luò)內(nèi)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 “涉互聯(lián)網(wǎng)算法推薦”專項舉報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