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有好戲 | 鑼鼓咚咚響 舞龍代代傳
來源:濰坊新聞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23-12-26 17:17:41
濰坊日報社濰坊融媒訊 舞龍是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藝術,逢年過節(jié),、婚慶嫁娶,、開業(yè)慶典,、喜迎歡送,它都可以助興添彩。日前,,在壽光市稻田鎮(zhèn)何家村,一場由村民組織表演的“九龍翻身”正在冬日里悄然排練著,,踏著鼓點,一條“巨龍”如穿云般“遨游”在幸福村莊中,。
鑼鼓一敲,,傳統(tǒng)文化“活”起來
“舞龍起源于人們對龍的崇拜,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古代用舞龍的方式來祈禱龍的保佑,,通過‘祈年’求得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經(jīng)過千百年的沿襲與發(fā)展,,舞龍現(xiàn)已成為一種形式活潑,、特點鮮明、表演優(yōu)美的民間藝術”,,78歲的何象普一邊敲著鼓,,一邊告訴記者,大家伙兒正在表演的是“九龍翻身”,,實際是一種打擊樂,,各地的樂譜不同,表演方式也有差異,。
據(jù)介紹,,“九龍翻身”全樂章共有九個節(jié)奏型,從一個節(jié)奏型轉到另一個節(jié)奏型稱“翻”,,故為“九龍翻身”,。它以復雜多變的九種節(jié)奏型,循環(huán)穿插演奏,,急緩交錯,,變化無窮。“踩著鼓點,,舞龍的村民們踏著節(jié)拍,,擎著竹竿,時而橫臥,,時而豎立,,時而斜舉,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跳,、搖等多種姿勢,,舞動著飛龍蜿蜒、翻騰”,,何象普說,。
“我們一般是兩條龍同時起舞,但現(xiàn)在是農忙時候,,村民們一時半會兒組織不起來,,所以只能先練一條龍。等春節(jié)時兩條龍一起舞動,,場面會更加震撼,。”村黨支部書記齊善堂告訴記者,,何家村歷來注重文化傳承,“九龍翻身”曾是村里多年流傳的文化曲目,,上世紀70年代前,,逢年過節(jié)都會表演。后來由于歷史原因,,該文化曲目被“擱置”多年,。“2018年,村里的老人們提出,,能不能把‘九龍翻身’重新排練起來,。得到大家一致認可后,‘九龍翻身’便正式排演起來,。”
作為村里為數(shù)不多的“傳承人”,,何象普對村里的這一文化曲目可謂“用情”頗深。他表示,,舞龍這一民俗活動在當?shù)匾呀?jīng)消失了幾十年,,大家忙于工作、忙于學習,,漸漸淡忘了這一傳統(tǒng)習俗,。“從老一輩就聽說,舞龍在我們村已有幾百年歷史,,象征著送福氣,、送吉利、送彩頭,,深受大家的歡迎與喜愛,,老少都能參與其中,是一項極具民間特色的民俗活動,。每年的節(jié)日,,只要龍舞起來,全村老幼齊上陣,,熱鬧程度和過年一般,。”邊說著,何象普更加起勁地敲起了鼓,,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
伴隨著鏗鏘有力的鑼鼓,在龍珠的引導下,,彩龍或翻騰,,或飛躍,或盤卷,,或穿插,,時而翻騰飛躍,時而圍繞成圓,,輪番上演龍打滾,、龍點頭等動作。排練中,,舞龍隊員們技藝嫻熟,、動作剛勁,表演靈活,、熱情奔放,。
作為隊員之一,村民齊好勛舞動得格外賣力,。“現(xiàn)在老一輩已經(jīng)舞不動了,,我們年輕人接過了接力棒,不賣力可不行,!”他介紹說,,舞龍技術主要有形、技,、法,、情四大要素,“形”是指包含圓,、連,、順和靈等四種形態(tài)的姿勢;“技”是指人與龍體,、龍珠與龍體,,以及音樂與龍體之間的配合;“法”是指包含舞法,、步法,、握法和鼓樂等四種動作的方法;“情”是指人與龍之間所表現(xiàn)出的喜怒哀樂等情感神韻,。“在舞法上,,各地風格不一,特色鮮明,。舞龍過程中,,不論表演哪種花樣動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手持龍具,,隨鼓樂伴奏,通過人體的運動和姿勢的變化完成龍的戲,、穿,、騰,、躍、翻,、滾,、纏,充分展示龍的精,、氣,、神、韻等內容”,。
隨著表演的進行,,現(xiàn)場觀看的村民忍不住拍手叫好,處處洋溢著催人奮進,、熱烈澎湃的喜慶氛圍,。
“每年元宵節(jié)、春節(jié)等節(jié)日,,我們都有舞龍表演,。平時,我們會進行正常排演,,活躍村民的生活,。”齊善堂表示,“九龍翻身”在本地深受群眾和各種慶典活動的青睞,,在敲法上充分發(fā)揮了本地區(qū)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敲出了前所未有的效果,“它也給農村群眾文化生活帶來了生機,,注入了活力,,我們將繼續(xù)排演好,把文化傳承好,。”
依托文化,,鄉(xiāng)村產(chǎn)業(yè)振興大有可為
何家村地處壽光東北,全村2400余口人,,蔬菜大棚860多個,,主要種植油瓜和小黃瓜,蔬菜日均產(chǎn)量達10萬公斤,,其產(chǎn)出的小黃瓜專供國內市場,,油瓜則主要出口俄羅斯等國家。
“近年來,,為提升村莊面貌,,改善村民出行條件,我們多渠道籌措資金700余萬元,硬化了村內90條街巷,,并修建了新反水坡,,戶戶通面積近5萬平方米,反水坡近萬米,。在戶戶通打通村民出行‘最后100米’后,,又整修了排水溝5000米,徹底改變了村容村貌,。”齊善堂告訴記者,村民們不僅能舞龍,,也是莊稼地里的“一把好手”,。近年來,針對蔬菜大棚發(fā)展的新形勢,、新需求,,在村兩委帶領下,村里進行了第十代大棚改造,,實現(xiàn)了高標準智能化管理,。
“近年來,在外打工的年輕人紛紛回村建棚,,甚至周邊村莊的土地也被我村年輕人承包了,,光新建的高標準大棚就有50個。”齊善堂表示,,如今,,該村已有高標準大棚近100個,平均每天蔬菜交易量達10萬公斤,。富起來的村民翻建房屋,、購置車輛,生活質量不斷提升,,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富裕,。前段時間,該村還對2300多平方米的文化廣場進行了升級改造,。“鑼鼓隊,、舞龍隊、鬧海民俗隊,、現(xiàn)代舞蹈隊,,村內文化活動形式多樣,和美鄉(xiāng)村建設提檔升級,,全村大踏步走在鄉(xiāng)村振興的道路上,。”
來源: 濰坊市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孫華倩
通訊員:尹一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