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
范予遂把主要精力放在從事議會道路的活動中,,夢想實現孫中山的憲政和三民主義,。為挽救國民黨免遭滅頂,他提出了兩條建議,。1949年12月,范予遂在北京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他負責山東民革的建立,,積極投身民主協(xié)商,,參政議政,。他受到黨的重視和肯定,,是社會各界公認的民主黨派代表性人士,。
投身議會政治建設 提供民主人士名單
從辭去山東省黨部主任委員,到1949年上海解放,,這5年時間,,范予遂把主要精力放在從事議會道路的活動中,。他夢想按照西方議會的模式來實現孫中山的憲政和三民主義,,因此力主取消一黨專政,實行各黨派在和平,、民主,、自由,、平等條件下的議會競選,,由取得議會代表多數的黨組織政府,。未參加政府的黨派則以在野的地位,,對政府實行監(jiān)督。
范予遂希望國民黨執(zhí)政,但這只能以取得人民的信賴為前提,,而不能采取封建獨裁鎮(zhèn)壓的手段,?;谶@一主導思想,,他曾在報刊上發(fā)表過一些文章,,編著過兩本小冊子:一本《國民參政會》,,一本《中國憲法》。此外,,1945年上書蔣介石,;1946年為美國總統(tǒng)特使馬歇爾提供國民黨內部的所謂“民主人士”名單,,參與制定憲法,參加國大代表和立法委員的競選等,。
為馬歇爾提供名單,,是在馬歇爾和司徒雷登聲明“調解國共軍事沖突失敗”之后不久。一天,,李振翩向范予遂和羅貢華,、宋宜山,、張匯文,、武和軒等說,,馬歇爾希望他們提供一個國民黨內較開明、講民主,、愛自由的人士名單。他們當即商量了一個20余人的名單,,名單中有顧孟余,、王世杰,、邵力子,、周炳琳,、錢端升、張治中,、杭立武等。
積極參與各大競選 幻想實現議會政治
范予遂之所以公然不顧共產黨和全國人民的反對,,積極參加國大代表和立法委員的競選以及參與制定國民黨的憲法,,是因為他認為在當時的情況下,,要蔣介石放棄反共不打內戰(zhàn)是不可能的,。但他斷定總有打不下去的時候,,那時就可以利用議會的力量,,迫使蔣介石下野,再由副總統(tǒng)取代其與共產黨談判,,成立聯合政府,,實現國內和平,。因此在實行憲法的選舉中,,范予遂積極奔走,全力爭取與反對CC等死硬分子的派別實行聯合,,與死硬分子爭奪國大代表和立法委員的席位。
1948年國民黨副總統(tǒng)的選舉,,在第二輪兩名候選人孫科,、李宗仁中,,范予遂積極串聯支持李宗仁,。結果李宗仁當選。在立法院院長的選舉中,,有些友人勸范予遂參加競選,,被范予遂婉拒。他積極推薦童冠賢競選,,童冠賢不負期望當選,。當時范予遂感到非常滿意,認為這是自己在議會活動中的勝利開端,。
力求和平談判 與國民黨反動派決裂
1948年,對國民黨蔣介石反動派來說是暴風驟雨之年。遼沈,、淮海、平津戰(zhàn)役,相繼遭到慘敗,。其賴以發(fā)動反共反人民戰(zhàn)爭的賭注——幾百萬大軍,到年底已折損大半,,且所謂嫡系精銳也所剩無幾。南京雖有長江之險,,但已陷于一片混亂,。蔣介石一方面決定把國民黨中央和政府機關遷往廣州,一方面還妄圖再用一次緩兵之計,。
對范予遂來說,,這是他生平又一重要的抉擇時刻,。淮海戰(zhàn)役后,,他認為再打下去國民黨必定徹底垮臺,。為挽救國民黨,范予遂曾打過兩個如意算盤:一是上書蔣介石,,建議他要求駐華美軍協(xié)助防守長江,,以保住江南半壁江山,,作為對等談判的支柱,。二是建議蔣介石立即下野,,由李宗仁出任總統(tǒng),,宣布停戰(zhàn)議和,。
第一個建議沒能實現,;第二個建議因當時多方面對蔣介石施壓,蔣介石終于在1月21日宣告引退,,由李宗仁代理總統(tǒng),。李宗仁于第二天就發(fā)表聲明,表示愿意以毛澤東1月14日聲明的八條作為談判基礎,。李宗仁發(fā)表聲明后,又要范予遂持他給顧孟余的信去香港,,邀顧來南京贊助和談。
顧孟余來南京后,,李宗仁曾約他出任行政院長。范予遂也積極鼓動他出任,。但他堅決辭謝,認為和談不易進行,,也不會成功。
幾經周折,,最后李宗仁派出以張治中為首的國民黨和平談判代表團去北京同共產黨進行談判,,擬定和平協(xié)定,。但最后還是被國民黨拒絕了。
此間,,范予遂決定留下來,與蔣介石徹底決裂,。因此,,趁國民黨政府機關紛紛向廣州撤離,他來到上海躲入馬鶴齡家,,直到上海解放,,他又受邵力子、張治中邀請去了北京,。1949年12月,,范予遂在北京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建立山東民革 積極參政議政
1950年9月,,范予遂受民革中央委派,擔任民革山東省分部籌委會召集人,,負責山東民革組織的建立,。山東當時民革黨員少,,加上工作條件簡陋,,組織發(fā)展十分困難。他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和使命感,,帶領籌委會一班人,依靠各級黨委,,廣泛聯系原國民黨軍政人員,,以中上層為主,物色和吸收了一批擁護共產黨的領導,、思想進步、工作勤奮,、符合條件的黨員,。由最初山東僅幾名黨員,,發(fā)展到1954年產生第一屆委員會時的近200人,,到1957年6月全省已達540余人,并相繼建立了青島,、濰坊,、泰安、聊城等地的民革組織,,為進一步開展工作提供了組織保證。
范予遂先后擔任山東省民革第一,、二、五屆主任委員,,二、五,、六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山東省政協(xié)第一,、四、五屆副主席以及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山東省人民政府委員等職,。他在民革長期擔任駐會領導職務,,帶領全省各級民革組織積極履行參政黨的職能;他十分尊重共產黨的領導,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貫徹民革工作方針,,在加強自我教育的同時,,做好為社會服務工作,,受到黨的重視和肯定,,是社會各界公認的民主黨派代表性人士,。
20世紀50年代初,范予遂多次代表組織或以個人的名義,,在報紙和集會上發(fā)表文章和講話,,抗議美帝侵朝和侵略我國領空的行徑,擁護周恩來致聯大的抗議和控訴,。他在擔任全國和省政協(xié)委員期間,,積極履行參政議政職能,,充分發(fā)表意見和建議,,經常提出頗有見地的提案,。他還不顧年邁體弱,,積極撰寫文史資料,。
此外,,他十分熱心對臺宣傳聯誼工作,經常寫信給在臺灣的老同事,、老朋友,介紹祖國的新面貌,;他還利用撰寫廣播稿和有關文章,、接待來訪等方式,進行聯誼工作,,即便身體多有不便,仍念念不忘祖國統(tǒng)一,,希望臺灣的諸老友為祖國統(tǒng)一貢獻力量,。
范予遂于1983年10月11日在濟南逝世,享年90歲,。
本期圖片為資料圖片
本期參考資料:《九十回顧》
責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