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通常與高等生物有關。不過,,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科學家日前開展的一項研究發(fā)現:盡管缺乏神經元,、突觸和神經系統,但當數百萬只細菌聚集于同一表面時,,它們能夠形成類似于記憶的東西,比如何時一起游動、何時形成生物膜等,,而且細菌至少可以將這些“記憶”傳給自己的“曾孫”。進一步分析顯示,,看似平淡無奇的鐵是細菌形成此種“記憶”的幕后功臣,。相關論文刊載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那么,,細菌真能形成“記憶”并傳給后代嗎,?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fā)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付鈺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嚴格來說,,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科學家開展的這項研究所闡述的細菌‘記憶’并非生物學意義上的記憶,,而是細菌基于鐵元素濃度變化而產生的對外界刺激的反應,。這使細菌在復雜環(huán)境下更好地生存與繁殖。”
“最新研究對我們應對細菌耐藥性有啟發(fā)意義,,比如我們可以人為調節(jié)鐵的濃度,,從而減少細菌對感染部位的附著,降低細菌對抗生素的耐受,,方便免疫系統清除病原細菌并加強抗生素的療效,。”付鈺進一步強調。
鐵是幕后功臣之一
包括人類在內的高等動物擁有記憶能力,,這種能力能讓高等動物不斷適應環(huán)境的改變,,快速作出正確的反應。研究顯示,,這種記憶能力源于神經組織,。神經組織在接受外界刺激后會形成神經沖動,神經沖動對于特定刺激形成條件反射,,并能在今后遇到同樣刺激時作出相應的反應,。
付鈺介紹:“細菌雖然沒有大腦,不能像高等動物那樣記憶信息,,但在某種意義上,,它們確實具有‘記憶’機制。這種機制主要體現在它們對環(huán)境變化的適應性,,以及對遺傳信息和化學物質的傳遞上,。”
細菌可以從環(huán)境中收集信息。如果它們經常遇到這種環(huán)境,,它們能存儲信息,,并在以后快速訪問這些信息,這對它們有利,。
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科學家蘇維克·巴塔查里亞領導的團隊開展的這項最新研究發(fā)現,,細菌不僅可以形成“記憶”,還可將“記憶”傳給自己的后代,。
科學家此前觀察到,,有過群聚運動(眾多細菌在鞭毛驅動下進行的快速運動)經驗的細菌會更愿意且更有能力成群結隊地運動。巴塔查里亞等人希望厘清這一現象的內在原因,。為此,,他們設計了一種實驗裝置,可監(jiān)測由超過1萬個大腸桿菌細胞組成的群聚運動。一系列分析結果顯示,,這些大腸桿菌可以將形成群聚運動的“記憶”保留至少四代,,也就是傳給自己的“曾孫”,直到第七代才會完全消失,。
那么,,這種“記憶”是通過什么方式保留和傳遞的呢?答案指向了鐵,。鐵是地球上最豐富的元素之一。在氧氣出現于早期地球的大氣中之前,,鐵在早期生命的許多細胞過程中發(fā)揮了關鍵作用,,對生命的進化至關重要。
巴塔查里亞解釋道,,大腸桿菌的上述“記憶”機制源于大腸桿菌細胞內鐵元素含量的變化,。他們的觀測結果顯示,不同細菌含有不同水平的鐵,,這對于其細胞代謝非常重要,。鐵元素含量較低的大腸桿菌更容易成群結隊運動。而那些細胞內鐵含量較高的細菌則往往傾向原地不動,,形成生物膜,。這些大腸桿菌的后代,會繼承其“父輩”細胞內的物質,,從而繼承了群聚運動的“記憶”,。
研究人員推測,當鐵含量較低時,,細菌會快速集結,,形成快速運動的群體,在環(huán)境中尋找鐵,。當鐵含量高時,,細菌可以原地附著并形成生物膜。
他們的最新研究還發(fā)現,,人為升高或降低大腸桿菌細胞內鐵元素的含量,,可以縮短或延長“記憶”保存的時間。
付鈺認為,,鐵作為生命活動中重要的元素,,在細菌各種生化反應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此,,鐵濃度的變化可以調控細菌應對外界環(huán)境的方式,,其實并不令人意外。
助力應對抗生素耐藥性
巴塔查里亞表示,細菌知道何時形成群聚運動,、何時形成生物膜的“記憶”,。這一特點或許也在其感染人類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這些發(fā)現對于細菌感染的治療和預防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應對抗生素耐藥性。巴塔查里亞強調,,鐵濃度絕對是治療細菌感染的靶標之一,,因為鐵是決定細菌毒性的重要因素。
付鈺解釋說:“當鐵元素濃度較高時,,大腸桿菌傾向于停止運動形成生物膜,,生物膜的形成可以提高細菌的耐藥性。而當大腸桿菌體內的鐵濃度較低時,,細菌對抗生素的耐受性較差,。這些都對我們應對細菌耐藥有啟發(fā)意義,比如我們可以通過改變鐵的濃度使細菌難以形成生物膜,,并降低其對抗生素的耐受性,,從而高效地治療感染。”
“微生物所表現出的‘記憶’可能基于各種機制,,但歸根結底,,所有這些都是微生物在長期進化中形成的對外界環(huán)境變化的快速反應。小細菌擁有大智慧,,無數有意思的現象等待科學家們一一解析,。”付鈺總結道。(記者 劉 霞)
責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