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濰坊新聞網 發(fā)布時間:2024-02-23 11:16:27
野草一樣瘋長
◎薛靜
關于作者和讀者的關系,,錢鐘書有句名言,,“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要認識那只下蛋的母雞呢,?”作為一名純粹的讀者,以前恨不得將錢老這句話裱起來,,時刻提醒自己只關注作者的書就行,,不要過度關注作者本身。但在看過李娟的一系列書后,,卻有些理解那些“瘋狂”的讀者了,。
毋庸置疑,李娟是個天才作家,。從《羊道三部曲》到《遙遠的向日葵地》再到《冬牧場》,,寂寥的牧場也好,濃烈的向日葵也好,,每一行每一頁,,都是熱烈的、無畏的,、自由的,、灑脫的。李娟用鋒利的文字撕開了我們對新疆的想象,,把一片古老而蒼涼的土地直直地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直到這本《記一忘二三》,,李娟忽然成為了那個坐在堂館中聽書的旁觀者,冷靜得不像話,。
《記一忘二三》大概是最靠近真實李娟的一本書,,其實很像她的非正式自傳。這本書寫到了她的童年,、她與母親的關系,、她與寫作的淵源、她與天地萬物的相互依偎,。讀者從這本書中看到她的人生足跡,,如同荒漠中的野草,一生向陽,,拼命成長,。
讀者很難下定論,去給李娟的童年做一個總結,,說那是“不幸的”,。自幼成為留守兒童,遭受了校園暴力,,十多年后只身一人去新疆投奔母親,,母親卻所嫁非人。顛沛流離的生活,,就像一張粗礪的砂紙,把她的敏感全部磨平,,只留下遲鈍的神經,。過于敏感的人是無法在戈壁上生存的。但老天還是給她留了一扇窗,,閱讀為她制造了一片海,,給她掛上了一輪明月,于是李娟在這片海洋中永久定居,。
對于曾經遭受的校園暴力,,李娟寫“被欺負的日子拉長了我的學生時代。被人欺負這種事,,最大的恐懼并非源于傷害本身,,而源于從傷口中漸漸滋生的宿命感。”十幾年后,,她坦白自己無法化解內心的黑暗,,可已經不再去糾結這種黑暗。被困在過去的人無法走向未來,,她選擇讓這些傷痛成為人生的一部分,。
對于友誼,,李娟寫道:“我失去過很多朋友,但從不覺得可惜,。既然漸漸發(fā)現(xiàn)了分歧,,有了爭吵,有了誤解,,再交往也是無益,。更重要的是,緣分盡了,,他們加于我的力量漸漸弱了,。他們抓不住我,便被我拋棄,。”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她總是通透的。
對于相依為命的外婆離世,,李娟一直無法真正釋懷,。她寫道:“直到失去她十年后,我才深切體會到她曾經孤獨捱過的痛苦,。我對她的無視,,對她的漠然,對她所有的不耐煩,,一滴不漏地統(tǒng)統(tǒng)回來了,,統(tǒng)統(tǒng)兌入我的病痛之中。好像只有我完全承受了這些,,死去的外婆才能稍微離我近一點,。”這段話也是此書的最后一頁最后一段。野草可以在最險惡的環(huán)境中生存,,但生存同樣需要雨露,。翻開書,讀者看到的是李娟寫生活的零碎間隙,。合上書,,讀者想到的是成為李娟的朋友,得是一個多么奇妙的人,。
做她的讀者也很好,,與她萍水相逢,在某個下午,、某個冬夜被她的文字打動,。我們的緣分在某天開啟,可能也會在某天結束。都不要緊,。緣分到了,,我們相遇,緣分盡了,,我們分別,。這世間如此遼闊,能有一瞬間成為一株野草,,就是最值得銘記的事情,。
責任編輯:平小娜
濰坊日報社主辦 網站備案號:魯ICP備10207392號-1 魯公網安備 37070502000004號 新聞許可證編號:37120180034
新聞熱線:0536-8196500 廣告熱線:0536-8196033 郵箱:[email protected] 濰坊國際風箏會
版權所有:濰坊日報社(濰坊報業(yè)集團) 濰坊新聞網絡傳媒有限公司 ? 2007-2021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 “涉互聯(lián)網算法推薦”專項舉報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