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大學校門,,1924年由千名畢業(yè)生捐資修建,,造型為中國傳統(tǒng)三間三疊式牌樓。
1926年清華國學院部分導師合影,。前排右起:趙元任,、梁啟超、王國維,、李濟,。
吳金鼎考入齊魯大學,選修歷史,、經濟,,從成績上看,歷史是他的弱項,,卻是興趣所在,。如愿拿到齊魯大學文理學院畢業(yè)證后,他留校擔任助教,。不久又考上清華國學研究院進修考古,。其間母校師資緊缺,于是他未等畢業(yè)即返回齊魯大學,。
考入齊魯大學
選修歷史經濟
1917年,,吳金鼎德育中學畢業(yè),這時是安丘教會中學的鼎盛時期,,有5個班200多人,。齊魯大學1918年招生,吳金鼎被錄取,。1980年,,有研究者在山東大學齊魯醫(yī)學院檔案館里驚喜地發(fā)現了一份1918年的《齊大招考分數簿》,記載著新生吳金鼎的成績:三角69,、中史65,、國文97、作文80,、植物79,、物理60,、圖畫45、英文74,。
窺斑見豹,,這份入學成績單反映了吳金鼎此前的學業(yè)水平,說明在小學和中學接受到的教會學校教育,,夯實了他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近代文化的雙重基礎,。分數簿上還有兩名安丘籍同學。
吳金鼎的姥姥未等外孫考上大學就病逝了,,她是對吳金鼎影響最大的人,。
經過一年的預科學習,吳金鼎選擇專修齊大文理學院政治歷史系,,從考大學的成績單看,,吳金鼎學得最好的是國文、英文,,中史剛及格,。可他在校期間卻選擇了歷史學和經濟學,。
為什么呢,?當然還是興趣原因,被愛收藏的姥姥耳濡目染所致,。
吳金鼎學業(yè)非常優(yōu)秀,。1923年冬,他如愿拿到齊魯大學文理學院(所學專業(yè)屬于文理學院)的畢業(yè)證,。至此,,吳金鼎小學、中學,、大學的學業(yè)都是在教會學校完成,,故對教會學校有深厚感情。他后來在清華國學院修業(yè)期間,,寧愿肄業(yè)都要聽從召喚,,回到最需要他的齊大,也是基于這種感情,。
吳金鼎留任助教后,,月工資50元大洋。每周上16課時,,講授社會學,、統(tǒng)計學和經濟學。
很多人可能有疑問,,吳金鼎學的歷史學專業(yè),,講這個似乎不對路,。然而齊魯大學原文學院院長楊懋春卻證實,吳金鼎可塑性很強,,齊魯大學成立初期,,教社會學者為美籍教授巴克爾(Parker)及中國人吳金鼎。顯然,,吳金鼎大學期間選修課程也成績不俗,。
國學研究院全班36人 只他一人學考古
1925年,以美國退還部分庚子賠款設立的清華學堂成立大學部,,并增設高深學術機構——國學研究院,。國學研究院不唯文憑聘用頂尖大師,作為應屆大學畢業(yè)生及學問已有根底者的進修之地,,旨在滿足國人對于西方文化的精深研究,,用于今后的國計民生。
吳金鼎在1926年考入第二屆國學研究院班,,并選擇了最冷門的考古專業(yè),師從“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李濟只比吳金鼎大5歲,,1922年已從哈佛大學拿到博士學位回國。他14歲考入清華學堂,,學習8年,。1918年官費留學美國。兩年獲碩士學位,,同年轉入哈佛大學攻讀人類學專業(yè),,成為當時哈佛大學人類學研究院唯一的外國留學生。歸國后李濟在南開大學教學時結識了國際級地質學家丁文江,,成為摯友,。清華成立國學研究院,作為籌備處顧問的丁文江,,意識到清華未來的光輝前景,,遂建議李濟一邊去研究院任教,一邊做研究工作,。他把李濟的情況介紹給老友梁啟超,,二人共同出面向清華大學校長曹云祥推薦,一聽李濟的經歷和名聲,,曹云祥當即決定聘用他,。于是,時年29歲的李濟,,以講師的身份出任研究院導師,。
1925年6月15日,,清華校長曹云祥正式宣布研究院教職員名單:
教授: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陳寅恪。
講師:李濟,。
助教:陸維釗(同年9月辭職,,由趙萬里接任)、梁廷燦,、章明煌,。
主任:吳宓。
事務員:衛(wèi)士生,。
助理員:周光午,。
吳金鼎這屆共有學生36人,唯他一人跟隨李濟學考古,??脊艑I(yè)也是他這屆才有,由原“普通人類學”改名而來,。
據1927年《國學論叢》第一卷第一號載,,1926年李濟給清華國學研究院學生講的是“普通人類學”和“人體測量”。指導學科為“中國人種考”,,有八個要目,,除了中國人之鼻形、頭形之遺傳,,多涉及北方民族漢化程序,、族譜興廢與人種變遷、各省城墻和廢城建筑年月考,、金之沿革等,,的確改稱考古學妥貼。吳金鼎的畢業(yè)論文選題為《中國人種考》,,發(fā)表時修訂為《山東人體質之研究》,,表明治學路徑與李濟的一脈相承。
總的來說,,李濟所講的考古與我們理解的挖古董,、收藏古董相去甚遠。
吳金鼎看上去就是個木訥君子,,整天抱著本厚厚的外文書在啃,。陳寅恪就是這時候夸贊他的英文好極了。
母校致函請求支持 不等畢業(yè)便返山東
隨著研究院四大導師王囯維去世,、57歲的梁啟超逝于協(xié)和醫(yī)院,,趙元任出國,,在僅剩陳寅恪的情況下,國學研究院于1929年停辦,。
屈指算來,,研究院總共存續(xù)4年,先后培養(yǎng)畢業(yè)生74人,,他們后來都很耀眼,,成為各領域的精英。但眾多杰出畢業(yè)生中,,只有吳金鼎一個山東人,。
1927年初夏,吳金鼎忽然接到母校致函,,稱眼下齊大師資緊缺,,望速歸支持。此時清華第二屆研究院班即將畢業(yè),,很快即可拿到非常珍貴的畢業(yè)證,。可素懷感恩之心的吳金鼎沒有猶豫,,僅帶著一絲淡淡的遺憾就回齊魯大學任教了。故當年6月7日清華研究院教務會議審查并確認發(fā)畢業(yè)證的名單中,,盡管導師李濟也在場,卻是沒有吳金鼎,。
雖然遺憾,,但也有所得?;貧w山東,,讓他有機會領略齊魯大地豐富的文物古跡。這段生活,,他在整理出版研究院期間的論文《山東人體質之研究》的引言有記,,迻錄如下:“作者肄業(yè)于清華大學研究院……歸魯后任教于齊魯大學,逐日疲于校課,,幾無余暇作課外之研究,。所幸于學期之內尚有長短若干假期,稍得從事工作,。”
責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