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大車子的莊稼漢,。
那時的兒童時代游戲不少,,花樣繁多,。玩冰轱輪、打瓦等,,場面熱鬧。這些游戲鍛煉得孩子們更機敏,、靈活,,賦予了孩子冒險精神,。大人們推大車子十分講究技巧,還得有力氣,,孩子們有樣學樣,,便有了“推大車子”的游戲,自制游戲工具,,四個孩子輪流玩,,在游戲中模仿大人推大車時的口令。
兒童游戲花樣繁多
組隊玩耍得到鍛煉
兒童時代的游戲多姿多彩,,花樣繁多,。校園里那棵老槐樹下,孩子們就玩了不少游戲,,如彈玻璃球,、踢沙袋、藏貓貓,、砍扁豆豆,、跳房、趕球,,跳繩等,。藏露棍——每人弄一根槐樹枝,藏在樹周圍,,如果找到了,,那樹枝上有幾片樹葉就在背上捶打幾下。下雪后也有打雪仗的,、滾雪球的,、堆雪人的……熱鬧非常,有時候也玩老鷹抓小雞等,。
冬天小伙伴們一起去拾糞,,可以玩冰轱輪,兩個人用糞叉子在灣里鏟個冰轱輪,,在轱輪兩邊用繩子串起來,,背著糞籃子,兩人一起推轱輪,,比誰的轱輪大,、誰跑得快,常常玩得滿頭大汗,。
晚上做完作業(yè)或者放假期間,,孩子們會在土堆上玩占山為王,游戲分兩組人馬,土堆上邊的人喊著:“雉雞翎,,耍貓熊,。貓熊開,把你的隊伍發(fā)過來,!”你攻我守,,搶占制高點為勝。
打瓦的游戲用具是片狀石頭或磚塊,,打王八坐官兒,,角色有大王、保紳衙役,、牛子以及大王,、保紳的座——供他們坐著執(zhí)政,有時挨打的牛子也設座,。每個職位都有一塊立著的石頭,,叫支頭,每人拿一片石頭,,平甩出去打倒支頭,。支頭是立起來的,比如一塊磚立起來,,各種角色分前后排列,,越是權力大的支頭距離越遠,打倒的難度就大,。人人都想打倒大王或保紳,,若想打這些官的支頭,卻不小心打了官座的支頭,,那出擊者就要當座,,和牛子座一樣,趴在地上讓大王或保紳坐著發(fā)號施令,,衙役前邊有一個支頭是挨打的,叫牛子,,是都不愿碰到的倒霉支頭,,如果別人把好的職位都打光,那留給最后的人就是牛子和牛子座,。打了座的人就得趴在地上讓人坐,。大王一說“開打”,兩個衙役便打一會兒,,捶打牛子的脊梁,。若是人多,就設置雙層衙,前兩個衙役先打,,打一會兒,,大王就會說“拉過來”,這時就由后邊兩個衙役拉過來捶打,,大王說“拉過去”,,后邊兩個衙役又把牛子推到前邊,讓前邊兩個衙役繼續(xù)捶打,,看差不多了,,大王就跟兩個保紳商量:“怎么樣?饒了他吧,?”保紳同意就說聲“好”,,再玩下一輪。在游戲中,,孩子們明白有權不可濫用,,當了大王有打人的權力,如果你不輕易饒人,,下一輪別人也不輕饒你,。下一輪最底層的牛子可優(yōu)先出擊,可以先打官座的支頭,。打不著才輪到后邊的人,。從低等往高等排,機會均等,,等級森嚴,,公平合理。
這些游戲充滿了機敏,、靈活,、冒險精神和智慧。棋類游戲就更多了,,五杠,、四蹦、下三,、堵癟屎牛等等,,有20余種。這是祖宗的創(chuàng)造,,是留給孩子們珍貴的禮物,。
拉大車子考驗體力 孩子游戲里學口令
在諸城,曾經世世代代使用過大車子這種運輸工具,,也叫二把手車,,條件好的家庭都有,。使用范圍到底有多大不得而知,但在濰坊,、臨沂地區(qū)使用很普遍,。
我們的先人靠大車子替代了背扛、肩抬等效率低下的勞作,,為生活提供了方便,。據(jù)老人們講,大車子使用到1966年,,到1967就沒有了,,被兩輪的地排車替代。至今,,農村的生產工具有的可以找到,,如耕地的犁、打水的轆轤……但大車子難找,,重要原因是這種大型農具在成立合作社時全部歸了生產隊,,后來不用了,隊里都不留了,,個人沒權收藏,,也就無法保存。
大車子由前后兩人推,,前頭用?;蝌呑永幸蝗藥挖s牲口,,兩人推車子,,缺一不可。
大車子在農村用途很廣,,可以在頂上安上棚子或罩上席子,,做娶親、迎送客人的轎車,;農用時,,送糞肥用秫秸薄帳子鋪在兩邊,裝滿后再搭上帳子,,防止漏糞,;推秫秸時,裝車后呈八字型,,直達到后車把后頭,。最難推的是麥子,,一是裝得太高,,不易掌握平衡;二是后面推車的人只能從車中間的大轱輪縫隙中看到一點路,這種車,,前邊的推車人叫前車戶,,后邊叫后車戶。
推前車戶的人要會喊口令,,必須講清楚車前面的地形,,以便讓后車戶及時把握,根據(jù)情況靈活處理,。比如,,遇到下坡,左邊偏低就喊“下崖古,,慢大溜兒,,里腳里坡。留著,、留著……”后車戶一邊應著,,一邊用勁撐著套在兩只手腕上的“粘住”套扣,兩根“粘住”就會從兩邊夾住車輪,,達到剎車的目的,,同時根據(jù)前車戶的提示,注意左腳下的地形,。“粘住”是兩根插在大車輪的兩邊的木柄,,前方后圓,靠后的一頭用繩子掛在兩只舊鞋上,,套在后車戶的手腕上,,需要剎車時,兩腕用力往外撐,,粘住就會夾緊車輪以減速,。
如果前邊有片淤泥,車輪會陷進泥里,,或者走溝底,,兩條腿伸不直,前車戶就事先喊:“兩蜷腿喲,。”后邊的人就“啊啊”地答應著,,一唱一合,像號子,。麥車垛得高的時候,,前車戶要高聲喊,否則后邊的人隔著麥車聽不見口令,,會出麻煩的,。有的小路兩邊是小溝,,中間成魚脊狀,前車戶就喊:“單挑,!”提醒后車戶兒別失了腳,。
推大車子要有襻,套在脖子上承擔車的重量,,對于人的脖子來說,,有時是超負荷的。特別是后車戶,,重量太大,,每個村都會見到脖子后鼓起一個饅頭狀肉瘤的人,這都是被襻壓的,,叫“襻疙瘩”,。他們是出過大力的人,那是苦累辛酸的證明,。莊戶人驕傲的資本不多,,能推大車子是一種榮耀,人們還常以不能推大車子為恥,,常說:“‘創(chuàng)’不上支襻還算個男子漢,?”
從推大車子這一農活里衍生出一種游戲,也叫“推大車子”,。筆者與小伙伴們到嶺上割草時,,順便到嶺溝里割一些葛藤,回家擰了做成拉繩(秋后也用地瓜秧子做),。前邊一人把拉繩套在脖子上用兩肩拉,,當“牛”或“大騾子”,后邊兩人背對背挎起胳膊,,把拉繩掛在后頭的“車戶”腰間,,這樣一套“大車”的規(guī)模就全了。前邊幫牛的拿樹條子幫拉車的趕“騾子”,,嘴里不時地喊著:“駕,,咿,唔嚎唔嚎……”當“騾子”的人就使勁拉,,后頭兩個駕車的人根據(jù)地形一呼一應地喊著:“下崖古,,慢大溜……”“留著、留著噢……”一輛車四個人玩,,有時組合幾輛,,拉車、推車,、幫牛的角色輪換著玩兒,,在月色好的晚上常常玩出一身汗,,盡興方罷。
這種游戲不知傳了多少代,,筆者這一代雖然學會了推大車子的一套口令,但到了能推車的年齡,,大車子已退出了歷史舞臺,。時代已與那種沉重的體力勞動告別了,游戲也就失傳了,。
本期圖片由馬新義提供(署名除外)
責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