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日報社濰坊融媒訊 近來,受老一輩人青睞的傳統(tǒng)打金技藝又在市場上流行起來,。在青州古城經(jīng)營一家打金鋪的“90后”趙嘉強,,乘著這股東風,迎來行業(yè)的“春天”,。為讓這項技藝發(fā)揚光大,,趙嘉強借助抖音平臺,贏得諸多顧客的認可和稱贊,。3月21日,,記者采訪了趙嘉強,了解這位打金匠的匠心故事,。
趙嘉強正在為郭女士打金手鐲。
訂單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三四倍
走到趙嘉強的打金鋪前,,就會聽到“叮叮叮”略帶節(jié)奏的敲打聲,。趙嘉強的店面不大,一張簡易的木質操作臺,,鑷,、刀、鉗,、鋸,、針等工具,幾乎是他的全部“裝備”,。
臨朐縣的郭女士從抖音上得知青州有一位打金匠,,當天上午專程趕來,希望把佩戴的金手鐲重新打造成心儀的款式,。構思,、熔金、錘打,、鋸切,、焊接,、拋光、鑲嵌……原本造型普通的金手鐲在趙嘉強的加工下,,變成了一個開口金手鐲,,上面還刻印著郭女士與丈夫的姓氏。
制作細節(jié)
“顧客只要帶圖來,,或者說出自己的想法,,我就能根據(jù)他們提供的原材料進行制作。像古法,、素圈,、吉言手鐲等都是最近比較流行的款式。”趙嘉強說,,由于是改良金飾,,顧客要求有所不同,制作工時短則一兩個小時,,長則四五個小時,,需要提前預約排隊。
“現(xiàn)在接到的訂單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三四倍,,我中午幾乎不休息,。”趙嘉強說,傳統(tǒng)打金得以興起,,與消費者的需求有關,。這類消費群體以年輕人為主,他們對金飾有更高的個性化需求,。工業(yè)化成品千篇一律,,手工打出來的金飾則更能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顧客還能現(xiàn)場目睹金飾蛻變的全過程,,增加了儀式感,。
趙嘉強正在打金。
辭去工作專心做一名打金匠
趙嘉強走上這條路,,源于舅舅的啟蒙,。他的舅舅曾經(jīng)是一名打金匠。20世紀90年代,,年幼的趙嘉強經(jīng)常目睹舅舅支起攤子打金飾,。
大學畢業(yè)后,趙嘉強進入一家餐飲公司,,工作之余開始學習金飾手工制作,。“一開始就是一個愛好。”趙嘉強說,把親手打出來的金飾送給家人,,看著他們開心,,自己也非常開心。
一枚戒指,、一個手鐲,、一條項鏈……趙嘉強的親戚們漸漸了解到他的手藝,并把舊金飾拿來讓他打造成新樣式,。經(jīng)過大家口耳相傳,,越來越多人找到趙嘉強定制金飾。
在妻子的支持下,,趙嘉強決定辭去工作,,專心做一名打金匠。2022年,,他帶著對未來的憧憬,,離開家鄉(xiāng)去外地系統(tǒng)學習,與金飾的故事也正式開始,。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炯妓囈粋€月就掌握了,,但要學深學精還需要長年累月的經(jīng)驗積累。”趙嘉強說,。打金匠最重要的特質就是坐得住,,一件精美的金飾要靠眼力、手力以及耐心才能完成,。從基礎的原料焊接,,到獨立完成顧客指定的復雜款式,在無數(shù)次焊,、敲、打,、磨中,,趙嘉強的打金技藝日益精純。
趙嘉強制作的樣品
贏得諸多顧客認可
像趙嘉強這樣的“90后”打金匠并不多見,。經(jīng)過和妻子商量,,趙嘉強把打金過程發(fā)到抖音上,效果立竿見影,。很多顧客看到視頻后,,主動來找趙嘉強定制金飾。憑借熟練的打金技藝,他贏得了諸多顧客的認可和稱贊,,甚至有來自北京,、廣東、貴州等地的顧客前來定制首飾,。
傳承而不守舊,,創(chuàng)新而不忘本。趙嘉強的作品在繼承傳統(tǒng)手藝的基礎上,,還融入了簡約,、時尚等現(xiàn)代元素。
一年四季,,趙嘉強的打金鋪響個不停,,敲打金屬的響聲交織成美妙的樂曲,在時空里流淌,。趙嘉強意識到,,傳統(tǒng)打金技藝終于迎來了“春天”。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郭超/文圖
責任編輯:龐珂
一審:龐珂 二審:李倩 三審:李中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