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日報社濰坊融媒訊 在2024濰坊風箏嘉年華暨第41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到來之際,,傳統(tǒng)風箏藝人忙著扎制,幕后工作者也投入到緊張的工作當中,。今年56歲的李德慶,就是其中一位,。作為一名礬制老師傅,,李德慶與風箏會結緣數十載,濰坊的風箏也在他的手中越飄越遠,。
李德慶在礬制絹,。
礬制一般用于紙張和絹的處理。經過礬制后的絹,,耐久性和穩(wěn)定性更持久,,繪制圖案時不滲色、不散色,,備受濰坊傳統(tǒng)風箏藝人喜愛,。3月29日,記者來到寒亭區(qū)高里街道西南陽村,,李德慶正在自家院里忙碌著,。
一條長50米的絹,在工具的保護下支撐起來,。李德慶調好膠后,,與工人手持長刀,邊走邊抹平絹,,兩人一前一后配合默契,。由于溫度適宜,絹很快就被風干,。
“我們上午9點就開始忙活了,,一天要干三四百米,下午4點才能結束,。”李德慶說,,礬制是一項看天氣工作的活兒,遇到惡劣天氣時只能停工,。最近幾天天氣晴朗,,這也為他們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為了抓住有利天氣,,李德慶和工人爭分奪秒,,只為盡早交貨。
李德慶從事的礬制工作承自于他的爺爺。經爺爺礬制后的絹,,軟硬適中,,十分耐用,成了風箏藝人的搶手貨,。李德慶常常給爺爺打下手,,耳濡目染下,學會了礬制,。后來,,隨著風箏會影響的不斷擴大,聯(lián)系他們的風箏藝人越來越多,,常常忙到一家人齊上陣,。1990年,李德慶正式接手,,將爺爺的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李德慶礬制的絹,經過風箏藝人的妙手巧繪,,成了眾多風箏愛好者的收藏品,。他也因為這門手藝成了大家眼中的“香餑餑”。
眼下,,風箏會日益臨近,,又到了李德慶最忙碌的時候。“就盼著風箏會開幕,。雖然我做的工作微不足道,,但是能看著濰坊的風箏與來自五湖四海的風箏同場競技,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只要干得動,,就一直堅持干下去。”李德慶說,。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郭超/文圖
責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