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日報社濰坊融媒訊 “眼下,正是小麥澆灌返青水的關鍵階段,。這幾天,我們每天要用水肥一體化設施完成‘以水帶肥’約27公頃,。”3月30日一大早,寒亭區(qū)高里街道一空橋村黨支部書記張萍便和幾個社員來到全國優(yōu)質麥種植示范基地項目的連片麥田里查看滴灌的出水流量,。
不遠處,,一塊塊阡陌縱橫的農田錯落有致,一條條滴灌帶牽引著水流直達田間地頭,。張萍介紹,,在春季農業(yè)生產的關鍵時刻,一空橋惠民合作社的社員們分頭忙碌,,對拖拉機,、收割機等農業(yè)機械進行維修、調試和保養(yǎng),,確保各類農機具以良好的狀態(tài)投入到春耕生產中,。
隨著天氣回暖,在寒亭區(qū)的田野上,,旋耕土地,、播種施肥、搶墑覆膜,、送技上門……人潮涌動,熱火朝天,,一幅幅生動的春耕畫卷正徐徐展開,。
“現在小麥已經返青了,在澆好返青水的同時,,結合施肥,、控旺,做好小麥莖基腐病,、紋枯病的防治,。”在馮家花園村的麥田里,街道農業(yè)辦工作人員李曉梅正在通過看苗,、看根判斷小麥當前長勢,,手把手指導農戶做好小麥管理工作。
連日來,,廣大農技人員開設“田間課堂”,,根據各村地情、苗情不同,因地制宜進行技術指導,、現場解決生產問題,,為穩(wěn)產保供提供技術支撐。
“我今年流轉了7.2公頃耕地,,種植的是‘濟麥22’,。從整地到播種,農技專家一直跟蹤指導,,今天專家又來地里指導,,相信,今年小麥肯定能有個好收成,。”種糧大戶馮傳德笑著說,。
去年,高里街道實施了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項目,,并制定出臺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制度,,促進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
走進后王家莊子村的高標準農田,,一壟壟耕地分布整齊,一條條新建的機耕路延伸到田間地頭,,一條條平整寬闊的灌溉溝渠順暢通水……“以往澇不能排,,稍微下點雨農田就會被淹。如今,,我們這田里有了排水溝,,路還好走了,現在咱種地的條件也越來越好了,。”說起高標準農田,,后王家莊子村黨支部書記管延忠一臉喜色。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劉曉杰/文圖
責任編輯:平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