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余上沅,、聞一多、顧毓琇,、梁實秋、張嘉鑄,。
趙太侔在紐約曼哈頓學習戲劇,在這里同余上沅,、熊佛西,、張嘉鑄等留學生一起開啟了戲劇理想。他們籌劃排演了一場英文版的中國戲《楊貴妃》,,趙太侔擔任舞美,,演出非常轟動,尤為出彩的是趙太侔的舞臺布景和燈光設計,,令西方觀眾耳目一新,。趙太侔又參與了梁實秋、顧毓琇等在波士頓排演的《琵琶記》的舞美設計,,同樣大獲成功,。
觀看演出受到震撼 決定學習戲劇課程
1919年11月,趙太侔考取了留美官費生,,來到美國紐約曼哈頓,,開始在美國的留學生涯。在哥倫比亞大學,,偶然間他看到了戲劇系的一場演出課程,,現(xiàn)場演員真情投入,觀眾如癡如醉,。他被驚到了,,看到了戲劇強大的宣傳教育功能。
他完全靠興趣來選課,,馬上就決定學習戲劇課程,。他師從著名教授馬修斯,學習戲劇文學,,又跟著名的舞臺美術(shù)家龔地師學習布景藝術(shù),。他的勤奮得到了老師的認可,他被認為是學生中的佼佼者,。熊佛西在1925年寫給王統(tǒng)照的信件中評價趙太侔:“他對于戲劇是下過苦功夫的,,與一般的普通談戲劇的人實在不同,他很冷靜沉著,,不隨便開口,,但是一開口必定有充分的道理,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趙先生受之無愧,。”
上世紀20年代的紐約,有都市的繁華也有文化的聚集,,令人想不到的是,,一群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在此開啟了自己的戲劇理想,。
其中,,趙太侔和余上沅、熊佛西,、張嘉鑄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戲劇,,攻讀戲劇文學、劇場藝術(shù),、美術(shù)批評等專業(yè),。而聞一多在紐約藝術(shù)學院學美術(shù)、舞臺布置和服裝設計,。余上沅的住所成了這群留學生激揚夢想的“國際公寓”,,在這里開始了純粹為藝術(shù)而存在的生活。
紐約排演《楊貴妃》 舞美設計大放異彩
那時的趙太侔等學生,,長發(fā)披肩,,打著花領結(jié),,經(jīng)常在酒宴中探討戲劇,。學習戲劇,除了學習院校的理論,,更多的是實地觀摩,,而紐約匯集了眾多的劇場、劇院,。比如百老匯劇場,、文波小劇院,讓他們可以觀摩大量的現(xiàn)代和古典戲劇,。劇場里精彩紛呈,,然而也花費不菲。經(jīng)濟上捉襟見肘的他們只好去購買低價戲票,,到最高層的座位區(qū)去看戲,,有時候只能站著。雖然艱苦,,但可以看到整個西方一流的戲劇舞臺表演,,還是非常值得。
住所旁邊的中華酒樓成了這群戲癡相聚的地方,,他們一邊吃餛飩,,喝著五加皮,,一邊談論著戲劇表演??吹枚嗔?,說得多了,免不了想親自下手操作,。這樣就有了聞一多和熊佛西編導的獨幕劇,,又有了趙太侔、余上沅,、聞一多等人合作演出的《牛郎織女》,,沒想到演出非常轟動,給了他們極大的激勵,。
躊躇滿志之間,,一群人籌劃著要排演一場英文版的中國戲《楊貴妃》,這場戲取材于中國經(jīng)典戲曲劇目《長生殿》,。
如何以西方的舞臺表演中國的戲曲呢,?趙太侔、聞一多,、余上沅,、張嘉鑄這些人費盡了腦筋。余上沅擔當改編,,他出人意料地選取了京劇極具特色的寫意手法,,讓中國傳統(tǒng)戲曲走進了話劇,而后聞一多翻譯成英文,,趙太侔擔任舞美,。
說干就干,1924年中秋節(jié)前后,,趙太侔這些編創(chuàng)人員開始組織排練,,華僑們紛紛慷慨解囊捐助,而國際學社也為他們提供禮堂作為場地,。這群人一天到晚聚集在一處,,排練、總結(jié),、改進,,全身心地投入到劇目中了。為了一句臺詞,、一件道具,,他們來回修改。兩個月不知不覺過去了,。學以致用的趙太侔和聞一多,,在排練之余就去做舞臺布景,,還自己制作服裝。余上沅說:“這一出《楊貴妃》的戲幾乎占據(jù)了我們大半的生活,,我們有時也為演戲而吵嘴,,但是直到大家高呼‘開窗子,天氣不錯’,,方才罷休,,然而真的是樂在其中啊。”
正好紐約在舉辦一場國際戲劇演出活動,。中國留學生們就推出了這場《楊貴妃》,,參與了演出。他們的贊助人約翰·洛克菲勒及其家屬也前來觀看,,演出當晚,,《楊貴妃》劇里的羽衣華裳、新奇的東方故事,、到位的人物塑造,、別致的布景設計,讓美國人大開眼界,。而取自中國傳統(tǒng)寫意手法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美國人也是從未見過。演出結(jié)束,,觀眾喝彩,、鼓掌。洛克菲勒家族成員和劇組成員見面并給予了好評,,當?shù)氐膱蠹堅诖稳湛橇宋恼隆?/p>
雖然只是一次實驗性的演出,,但來之不易。趙太侔和余上沅全力付出,,帶領著一群留學生編寫劇本,設計舞臺,,制作服裝,,設計劇情,有院校學到的理論,,也有劇院觀摩的體會,,更可貴的是加入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思想。尤為出彩的是趙太侔的舞臺布景和燈光設計,,他采用了象征主義的手法,,讓觀眾耳目一新。這也是中國舞臺藝術(shù)的重大進步,。
熱血青年暢想國劇 雙城演出獲得成功
此后,,在美國波士頓,,梁實秋、顧毓琇這些中國留學生受到啟發(fā),,決定排演《琵琶記》,。《琵琶記》取自中國傳統(tǒng)戲曲,,原有24出戲,,顧毓琇精心截取編成三部戲劇,把戲曲語言改為白話,,然后由梁實秋翻譯成英文,。因缺乏負責道具和布景的專業(yè)人士,在梁實秋的請求下,,趙太侔從紐約來到波士頓,,僅僅幾天的時間,兩人就完成了道具和布景的制作設計,。演出現(xiàn)場盛況空前,,結(jié)束后掌聲雷動。
一場中國戲劇的“雙城記”在美國成功上演,,《楊貴妃》《琵琶記》把中國戲劇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把中國傳統(tǒng)感天動地的故事帶到了美國,掀起了一次中國文化的浪潮,,讓美國人看到了中國“話劇”的樣子,。
《楊貴妃》是中國傳統(tǒng)的戲曲劇目,能夠來到美國演出,,且是以英文的形式,,開了中國戲劇之先河。雖然演出還非常稚嫩,,但也是中國戲曲在美國的首次亮相,。1930年,梅蘭芳帶著中國京劇來到美國,,讓中國戲曲聲名大噪,。這兩次演出各具意義。
這次并非專業(yè)演員的演出征服了西方人,,可能來源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西方戲劇是寫實的追求,高度的真實,,舞臺上的各類道具,、建筑嚴格遵守著真實的原則,也是對于舞臺藝術(shù)布景的限制和禁錮,。而這場演出讓他們看到了驚人的一幕,,中國戲曲里不僅有舞臺的真實,,還有更多生活的真實。很多道具和景物可以虛擬存在,,而時空可以大膽地穿梭,,這樣的藝術(shù)更加有意境之美,給了他們巨大的視覺沖擊,。
演出的勝利讓這些中國留學生狂喜,,以至于當晚又喝了個半醉,三更時分還在“國際公寓”里暢聊,。
責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