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六尺巷說起
□濰坊融媒評論員 叢秉政
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有一條全長約100米,、寬2米的窄巷子,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間,巷道兩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著“禮讓”二字。這條鵝卵石鋪就的小巷,就是著名的“六尺巷”。
最早聽說“六尺巷”的故事,,是我十二歲時聽奶奶講的,至今記憶猶新,。清康熙年間,,桐城這條小巷子的兩側分別住著張、吳兩家,,張家是時任文華殿大學士(相當于宰相)張英的家人,,吳家也是當地一個非富即貴的大戶。兩家宅子之間原本有空隙,,有一年吳家在擴修房屋的時候越過了中線,,這個舉動讓張家不愿意了,與吳家在宅基地的問題上發(fā)生了爭執(zhí),,互不相讓,。雙方將官司打到了桐城縣衙,這讓縣官犯了難,,不敢輕易斷案,。于是張家人寫信到京城向張英求援。張英獲悉事情來由后,,馬上寫了一首詩寄回老家:“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見到此信一下子便想通了,主動將自家院墻往后退讓了三尺,。吳家見狀不好意思了,也往后讓出三尺,,于是這里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六尺巷的故事因此流傳開來,,張英的寬容曠達受到人們稱頌。“六尺巷”也成為大度做人,、克己處事的修身楷模和鄰里之間相互禮讓,、和睦相處的典范。
在新時代,,針對基層矛盾種類多,、化解難度大等問題,桐城市人民法院將六尺巷典故中蘊含的“謙和禮讓,、知進退,、和為貴”精神注入糾紛化解,推出“六尺巷六步走”調解工作法,,即:聽取訴求,,全面了解案情;辨別是非,,精準釋法明理,;勸解疏導,消除對立情緒,;借力調處,,多元聯動解紛;互諒互讓,,達到利益平衡,;握手言和,實現事心雙解,。“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被寫入2023年全國兩會《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
“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堅持與時俱進,內涵和外延進一步擴大,,走出了一條源頭治理,、多元共治、和諧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善治之路,,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在基層社會治理工作中,要堅持黨對基層治理的全面領導,,構建市(縣區(qū)),、鎮(zhèn)(街道)、村(社區(qū))“三級書記一起抓”的基層治理責任體系,,不斷擴大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以社區(qū)黨組織為“軸心”,匯聚共建單位,、駐區(qū)企業(yè),、群團組織等力量,,共同組建區(qū)域化黨建聯盟,開展組織聯建,、黨員聯管,、資源聯享、服務聯抓,、治理聯動“五聯”活動,。將六尺巷文化中“和為貴”的處世理念、“謙和禮讓”的做人美德深度融入村規(guī)民約,、居民公約中,,規(guī)范群眾行為舉止,讓干事創(chuàng)業(yè),、做人處世有尺可依,、進退有據,從源頭預防和減少矛盾糾紛,。全面推行群眾說事制度,,由黨員干部、“兩代表一委員”,、“五老”人員,、群眾代表、法律明白人等組成 “群眾說事會”,,聚焦發(fā)展大事,、民生實事、鄰里瑣事,,急事馬上說,、緩事定期說,確保事事有人辦,。要進一步完善矛盾糾紛源頭預防,、排查預警、多元化解機制,,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tài),,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
責任編輯:平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