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靠近果梗(瓜把)部位,,味道常常發(fā)苦,所以人們吃黃瓜時通常會切去兩端,。但是,,也有觀點說黃瓜的苦味兒源于它所含的葫蘆素C,,而葫蘆素C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功能的作用,,常吃能抗腫瘤,。那么,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館員阮光鋒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現(xiàn)有研究認為葫蘆素具有抗癌,、抗炎等藥理作用,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經(jīng)常食用靠近果梗部位的黃瓜,。
阮光鋒解釋說,,黃瓜的苦味兒主要是由一類稱為苦味素或葫蘆素的物質(zhì)引起的。其中,,葫蘆素C在黃瓜所含葫蘆素中占比較高,。通常,黃瓜葉里的葫蘆素C含量最高,,其次是果梗部位,,再其次是黃瓜皮,而果肉中間的部位含量最少,,幾乎沒有,,所以一般沒有苦味。
有部分研究認為,,葫蘆素可以阻止肝細胞脂肪變性,,抑制肝纖維增生,從而預防原發(fā)性肝癌,。目前,,葫蘆素B已經(jīng)被開發(fā)成為抗肝癌藥物—— 葫蘆素片,具有抗腫瘤,、增強免疫力,、保肝作用。
而葫蘆素C,,雖然與葫蘆素B具有相似結(jié)構(gòu),,但目前科學界對它的研究還比較少。目前已知的是,,葫蘆素C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黃瓜在生長過程中抵抗部分病蟲害的侵入,。
但是,,大量服用葫蘆素C,可能導致人體中毒,,出現(xiàn)惡心,、嘔吐等癥狀。因此,,如果是不小心吃了黃瓜頂端或尾部,,除了味覺上的不適,一般不會有什么安全問題,,但是迷信吃苦黃瓜能抗腫瘤,,那就大錯特錯了。(記者李建)
責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