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家住龍都街道邱家莊社區(qū)的王桂芳下了夜班,,從集市上買回了粽葉,,一頭扎進了廚房,。婆婆正在煮糯米,剛從龍都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休班回家的女兒在忙著洗刷,,兒子也從青島工程職業(yè)學院放假回來,,一家人坐在一起包粽子,??粗验L大成人的一雙兒女,王桂芳露出了久違的笑容,,想想過去,,心里充滿了酸楚……
天降厄運 恒心孝親
2006年9月6日那天,,對王桂芳來說是一生中最痛苦的一天,她的愛人不幸遭遇車禍離世,。那一年,,她才32歲,女兒剛剛6歲,,兒子僅僅7個月大,,原本幸福的家庭一下子坍塌了。
驚聞噩耗后,,年邁的公婆精神崩潰,,公公很快生活不能自理。他們就只有這一個兒子,,從小就當作命根子,。
面對悲慟欲絕的公婆和一雙幼小的兒女,王桂芳強忍悲痛,,咬牙挑起養(yǎng)家糊口的重擔,。在公公的床前,她跟公公婆婆許下承諾:“爸媽,,你們放心,,我不會改嫁,我會一直照顧你們和孩子,。”為了這個承諾,,她堅守了18年,而且一直在繼續(xù)堅守,!
2015年公公高燒不退,、病情惡化被送進醫(yī)院。因吃不進飯,,只能插胃管,。起初由護工負責喂飯,一天50塊錢,。這對日薪僅有100塊錢的王桂芳而言,,不是個小數(shù)目,勉強支撐的家每添一筆支出都是負擔,。為了省下這筆錢,,王桂芳決心自己學,如何喂,、喂什么都是講究,,她跟著護工一點一點地學,親手料理公公的起居,。插胃管很遭罪,,那時候老人手還能動,,稍不留神就自己把插好的胃管拔出來。王桂芳不忍公公受罪,,把飯打成流食喂,,以便于引導老爺子恢復自主吞咽能力,早日免受插胃管之苦,。
公公出院后,,王桂芳擔心老人得褥瘡,又購置海綿墊,、褥瘡墊,,婆媳倆不定時幫助老人翻身、叩背,。叩背也有講究,,手要虛著拍,她也學會了,,一小時就得來一遍,。婆婆有事時,她就自己抱起公公幫他翻身,,換洗床單內衣,。直到2024年5月去世,也沒得過一次褥瘡,。
癱瘓多年的公公臨終前,,竟奇跡般地抬手要找人。孫子上前握住老爺子的手,,老爺子把手一側,,徑直伸向王桂芳,緊緊握住兒媳的手,,流下兩行濁淚,。
帶病操勞 傾情護理
2021年,是王桂芳最無助的一年,。王桂芳自己得了重感冒,,一家五口蝸居在家中,婆婆也感冒發(fā)燒,,上吐下瀉,,難受得不能下床。王桂芳和女兒兩個人把婆婆送往醫(yī)院,,忙前忙后到凌晨一點,。最讓她擔心的事還是發(fā)生了,公公也被感染了,看著公公腹瀉不止,,床單都換不及,王桂芳感覺特別無助,。
她帶病日夜操勞著,,忙前忙后,每隔一會兒,,就要抬頭看看公公的血氧儀,,氧飽和一低,她就緊張,。旁人都勸她休息會兒,,她搖搖頭,不敢睡,,心里不踏實,。喂飯喂藥亦是如此,老人吞咽困難,,王桂芳用勺子慢慢輕喂,,有時公公飯量少了些許,她就會感到不安,。她主動找大夫申請給公公加“能量”,,插胃管,大夫調侃道:“你都門兒清了,,能當大夫了,。”
公公一天大小便就要用掉一整包的尿不濕和護理墊,王桂芳衣不解帶地照顧,。護士長來查房,,勸她找人換班或找個護工,都被她婉拒了,,她不想給別人添麻煩,,覺得自己累點,能省點就省點,。
同病房的病人開始都以為她是老人的親閨女,,后來再得知她是兒媳后,都嘆服地說老人有福,、兒媳孝順,。
羸弱肩膀 撐起希望
盡管家遇飛來橫禍,但是王桂芳沒有向厄運屈服,,堅強地用她羸弱的肩膀撐起了家庭,,撐起了生活的希望。
為了減輕家里負擔,王桂芳除了家庭就是工作,,每天兩點一線,,更不舍得歇一個班。從王桂芳的微信可以看到,,每天的步數(shù)保持在三萬步左右,。
善良的王桂芳在家中養(yǎng)了許多綠植,她愛極了枝繁葉茂,、綠意盎然的蓬勃之景,。她熱心腸,人緣好,,手藝佳,,曾在朋友介紹的工廠得到老板青睞,專門教她手藝,。
王桂芳的微信名叫“夢”,。她是個普通人,她也有自己的夢想,,她抗爭著生活,,向往著美好,夢想著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讓家庭美滿幸福,,盼望著女兒工作順利,、兒子學業(yè)有成,全家人都順順利利,、平平安安,。
“桂花雖如苔米小,芳香亦可飄萬家”,。王桂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孝”和“愛”的傳統(tǒng)美德,,演繹著點點滴滴孝老愛親的動人故事,感動著她身邊的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
通訊員:邵長江 李葉
責任編輯:平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