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別恩師 重在情誼不在宴席
□濰坊融媒評論員 薛靜
據央視網報道,,近期,,有高校學生向記者反映,畢業(yè)前請導師和同學吃飯,飯菜,、酒水和禮物人均花費幾百上千元。據稱,,畢業(yè)“謝師宴”在一些院校是“師門傳統(tǒng)”“每年都有”,,給學生們造成了經濟壓力。
“謝師宴”不是近些年才有的新鮮事物,,古代就有,,考中的舉子拜恩師會同門,那是很像樣的儀式或者稱之為禮節(jié),。作為一種表達感激之情的方式,,其初衷無疑是美好的。在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中,,尊師重道一直以來備受推崇,。畢業(yè)之際,尤其是從高校畢業(yè),,學生用一場宴席來感謝導師多年來的悉心教導,,與同學共同慶祝即將踏上新起點,這本身無可厚非,。
但是如今不少受訪者吐槽,,由于“謝師宴”也是“師門傳統(tǒng)”,導師帶的學生沒人敢不去,。“謝師宴”的實質性內容,,就是打圈敬酒說些吉祥話。而且每年畢業(yè)都會舉辦,,如果不參加會被同學在背后議論和指責,,買鮮花、酒水和禮物,,人均花費至少幾百元,,有的甚至上千元。當宴請變成一場高規(guī)格,、超出個人承受能力甚至是強制性的“師門傳統(tǒng)”時,,就不再純粹和真摯了。
必須要看到的現實是,,學生們的家庭條件不一,,經濟能力各不相同,。有人拿出上萬元面不改色,也有人為了一個月幾百元去勤工儉學,。對于不少人而言,,拿出上千元開銷辦宴席,是一種經濟負擔,,還會引發(fā)攀比炫耀之風,,既影響學生的正常生活,也會對健康的師生關系產生異化,。一些“謝師宴”追求豪華氣派的場面,,相互攀比檔次與牌面,這就成了“面子工程”,,哪能留下美好記憶,。
謝師的“謝”,并不是一定要通過“宴”來實現,。在這個社會價值日益多元化的時代,,人們對感謝的表達方式越來越多樣化,一句飽含真誠的問候,,一次有意義的集體活動,,甚至是畢業(yè)后一直堅持老師倡導的為人之道,都是對老師感恩之情的表達,。
于高校和老師而言,,謝絕以經濟實力表達感激之情的“謝師宴”,是建立更加健康師生關系的必須之舉,。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學術研究的快樂,,進而實現人生理想,才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價值所在,。
責任編輯:平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