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日報社濰坊融媒訊 同是歷經漫漫時光洗禮的古樹,,長在滿目蔥蘢的群山之中會多幾分“仙氣”,長在人來人往的市井之中則聚集更多的“人情”,,安丘市金冢子鎮(zhèn)前雙廟村古槐就屬于后者,。清朝初年,,它隨遷徙村民扎根于此,與村子相伴相惜,、彼此守望,,已共同度過了350余載。
前雙廟村地形開闊,,這株國槐位于村子正中央十字路的交會處,。看到它的第一眼,,即為它頑強的生命力所折服:3米多粗的樹干向北傾斜,,透過生長形成的樹洞往里看,其內早已中空,,部分樹皮干枯脫落,,大部分樹枝已經干枯,但東側一根樹枝還是長出了茂密的新枝和新葉,,上演著枯木逢春的傳奇,。樹干上已經褪色的“福”字和隨風飄揚的紅綢,代表著村民對于它的關愛和崇敬,。
古槐樹干上的樹洞
76歲的張其海是村里的老黨支部書記,,在村里生活了大半輩子,年幼時在樹下嬉鬧,,青年時在樹下乘涼,,如今還是常到這里坐坐。“這株國槐的年紀和我們村一樣大,。”張其海說,,前雙廟村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清初。當時,,祖輩因官場變動攜妻子及三個兒子舉家從諸城南門里遷居到了安丘,,建村時栽下了這株國槐。因長在水溝旁邊,,所以即便后來樹干空了也一直長勢茂盛,,樹上經常有喜鵲、斑鳩等鳥兒棲息,。在張其海年幼時,,粗壯的樹根經雨水沖刷裸露出來,,他和小伙伴經常踩著樹根爬上樹玩耍,在這里留下了美好的童年記憶,。
這株古槐陪伴著前雙廟村一代代人長大,,村民對它也有著特殊的感情,還以其枝干的繁茂與否來預測村子分支的興衰,。雖然這是人為強加于它的唯心之說,,但也正是因為一代代口口相傳,村民給予了它更多的關愛,,看到有人攀折樹枝或者上樹捉鳥都會進行勸阻,。
如今,家家戶戶住上了白墻紅瓦的寬敞新居,,平坦的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幸福的日子越過越好,村子變了模樣,,古樹也老了,。“以為它要堅持不下去了,終于又發(fā)芽了,!”再次站到了樹下,,張其海像小時候一樣張開雙臂環(huán)抱這株古槐,感慨著歲月唏噓,。
張其海如兒時一樣環(huán)抱古槐,。
時光流逝,有些東西變了,,有些一如當年,,比如這株屹立不倒的國槐,比如樹旁那盤吱吱呀呀的石碾,。
古樹旁有一盤石碾,,在村子改造中保存了下來。
古樹不言卻記錄歷史,。安丘市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生態(tài)修復科科長朱兆友介紹,,這株古槐樹冠9米、胸徑3.5米,,已被列入二級古樹進行保護,。前期,他們邀請古樹專家對其進行了“會診”,,下步將根據“會診”情況深翻土壤并進行改良,,促進根系修復,并對中空樹干進行殺菌,、防腐處理,對斷裂、干枯樹干進行清理,,同時采取物理,、生物、化學方式綜合防治病蟲害,,盡最大努力幫助古樹恢復生機,。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周曉晴/文圖 崔晏碩 譚靜/視頻
責任編輯:平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