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公歷每年7月6日至8日,當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即為小暑。
今年7月6日是小暑,,此時節(jié),,陽光熾烈,草木郁蔥,,清荷搖曳,,瓜果飄香,蟬鳴蛙叫此起彼伏,,世間萬物的熱烈與燦爛,,此時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暑近濕如蒸,,熱近燥如烘
小暑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十一個節(jié)氣,,也是夏季的第五個節(jié)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小暑,,六月節(jié),。《說文》曰,,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小暑一般在農歷六月,,因此也叫“六月節(jié)”,。六月初為小暑,,六月中為大暑,。古人認為小暑時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有達到極熱的程度,,因此稱“小暑”,。
實際上,,小暑時節(jié)往往已是熱浪滾滾,。究竟有多熱呢?唐代詩人韓愈說:“如坐深甑遭蒸炊,。”甑(zèng)是古代蒸飯的一種瓦器,,在詩人心中,炎炎夏日,,人們猶如坐在飯鍋上的瓦盆里遭受熱氣熏蒸,,與今天人們常說的“桑拿天”有異曲同工之妙。
古人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鷹始擊。古人認為,,春生夏長皆得益于風的溫厚,,小暑時節(jié)天氣的溫熱達到了極致,,所以此時已經難有涼風,一出門,,風起處皆如熱浪襲來,;《詩經·七月》中描述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這里的“八月”即夏歷六月的小暑時節(jié),,由于天氣炎熱,蟋蟀離開田野,,躲到庭院的墻角下以避暑熱,;在小暑節(jié)氣,老鷹也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喜歡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敏感的動物們,,都在暑熱時節(jié)尋找清涼的方法。
諺語有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大暑究竟誰更熱?天氣預報節(jié)目主持人宋英杰觀察發(fā)現(xiàn),,小暑大暑之間經常是沒大沒小,,有些年份是“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有些年份是“小暑熱得透,,大暑涼悠悠”;還有一些年份是“小暑連大暑,,有米懶得煮”,。但總體而言,小暑和大暑熱度之強弱,,只在毫厘之間,,可以說“大暑很大,但小暑不小”,。
“暑近濕如蒸,,熱近燥如烘。”進入小暑,,我國多數(shù)地區(qū)的氣溫會持續(xù)升高,,有些地方逐步進入雨季,有些地方陸續(xù)遭遇伏旱,,于是出現(xiàn)了“小暑一場,,大水汪汪”“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等截然不同的農諺。小暑期間,,華北,、東北地區(qū)進入多雨季節(jié),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往往是“一出一入”,,即出梅,、入伏,梅雨季節(jié)逐漸結束,,悶熱的三伏天即將到來,。
“中醫(yī)認為,‘暑’是六邪‘風,、寒,、暑、濕,、燥,、火’之一,很容易引起疾病,。”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針灸診療中心主任醫(yī)師劉璐介紹,,此時要順應自然節(jié)氣的變化,預防暑熱濕氣的侵擾,,調節(jié)生活起居和飲食,,保持陰陽平衡,注意健脾胃,、助運化,、祛濕邪,以緩解暑熱帶來的不適,,保持身心健康。
頭伏吃餃子,,小暑曬伏忙
民諺說“夏至三庚數(shù)頭伏”,。今年從夏至日起,數(shù)到的第三個“庚日”是7月15日,,意味著這一天正式入伏,,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就要到了。舊時民間度過伏天的辦法,,就是吃清涼消暑的食品,。在中國北方地區(qū),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頭伏吃餃子是傳統(tǒng)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等食物在傳統(tǒng)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小暑時節(jié),,一些地方還有吃藕的習俗,。藕與“偶”同音,因此人們食用藕來祝愿婚姻美滿,。同時,,藕和蓮花一樣,都能在污泥中生長而不受污染,,故而也被視為清廉高潔的象征,。劉璐介紹,藕味甘性寒,,營養(yǎng)豐富,,具有清熱涼血、健脾開胃等功效,,適合夏天食用,。鮮藕以小火煨爛,切片后加適量蜂蜜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虛失眠。
中醫(yī)認為,,春夏養(yǎng)陽,,三伏天也是養(yǎng)生進補的重要時機。例如,,魯南和蘇北地區(qū)有在小暑“吃暑羊”的習俗,。在當?shù)厝丝磥恚斐匝蛉?、喝羊湯屬?ldquo;以熱制熱”,,不僅可以散寒排汗、祛除濕氣,,還能滋補身體,。同時,“羊”與“陽”諧音,,古人認為夏季陽氣喪失較多,,喝羊湯能夠增加陽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伏天一碗羊肉湯,,不用神醫(yī)開藥方”,,從當?shù)孛裰{中可見人們對吃暑羊的喜愛。
在古代,,小暑節(jié)氣還有“食新”的習俗,。這一天,農人會把新收的稻谷碾成米,,將新米煮成香噴噴的米飯,,家家戶戶都要吃新米、嘗新酒,;還有些地方把新收割的小麥炒熟,,磨成面粉用開水沖后加糖拌著吃,叫作“炒面”,,人們用這些方式表達五谷豐登的喜悅和對大自然饋贈的感恩,。
“濕氣較重的時節(jié),濕邪易困脾胃,,影響消化功能,,因此需健脾胃、助運化,、祛濕邪,,飲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膩,、生冷食物,以防傷脾胃,。”劉璐介紹,,此時可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多喝綠豆湯,、冬瓜湯,、蓮子湯等清熱解暑的湯水,保持體內水分平衡,,防止暑熱傷津,。同時,飲食要注意衛(wèi)生,、有所節(jié)制,,避免過飽,,以減輕腸胃負擔,。
小暑期間,民間還有曬書畫,、曬衣的習俗,。民諺云:“六月六,,人曬衣裳龍曬袍”。農歷六月初六稱為“天貺(kuàng)節(jié)”,,即“天賜之節(jié)”,。由于濕熱易導致衣物、書籍,、木質家具霉變,,尤其南方經過月余的梅雨季節(jié),空氣長時間處于濕度較高的狀態(tài),,所以一到晴天,,人們紛紛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物晾到外面接受陽光的暴曬,以去潮,、去濕,、防霉防蛀。因此,,有的地方稱之為“曬衣節(jié)”或“曬伏”,。劉璐提醒,濕熱交蒸還易致濕疹,、痱子等皮膚病,,此時也要保持皮膚清潔,注意防暑祛濕,。
隱伏避盛暑,,心靜自然涼
俗話說“小暑過,每日熱三分,。”小暑到了,,一年中最熱的時段也近在眼前。如何消暑,、應對苦夏,,從古至今,都是個大課題,。
古人說:隱伏避盛暑,。古人消暑能力有限,避暑的上策就是減少外出,,正所謂“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有的到山林間,、到溪流邊,、到亭子里躲避烈日,做一個濃蔭中的隱士,“鳥語竹陰密,,雨聲荷葉香”,;或是“小暑啜瓜瓤,粗葛衣裳,,炎蒸窗牖氣初剛”,,穿著樸素的粗葛衣裳,啃甘甜多汁的西瓜消暑,;或是約上二三好友一起喝茶寫詩,,“一碗分來百越春,玉溪小暑卻宜人”,;也有人“雪藕冰桃情自適,,無煩珍重碧筒嘗”,雪白的嫩藕和冰鎮(zhèn)的桃子涼意襲人,,用荷葉為杯盞,,以柄為管吸飲,“酒味雜蓮氣,,香冷勝于水”,,舒爽愜意。
在古人花樣百出的消暑方式中,,白居易的方式可謂別具一格,。他在《苦熱題恒寂師禪室》中說:“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墒嵌U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在另一首《消暑》詩中,,他說:“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在白居易看來,,心靜則燥熱退,燥熱退則遍體生涼,,這便是“心靜自然涼”最好的詮釋了,,這樣的消暑之法至今仍被許多人推崇。
“中醫(yī)認為,,夏季屬火,,對應于心,夏季養(yǎng)生也以心靜為宜,。”劉璐介紹,,在中醫(yī)看來,,一切生命活動都是五臟六腑氣血運行的集中表現(xiàn),而這一切又以心為主宰,,所以有“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之說。自古以來,,平心靜氣都被視作養(yǎng)心的上乘方法,。暑熱容易導致心神不寧,此時可以通過靜心養(yǎng)神的方法,,如聽音樂,、靜坐冥想等,保持心神寧靜,,避免情緒波動過大,。
每到入伏,各大中醫(yī)院里貼三伏貼的人們都會排起長隊,。“中醫(yī)講究‘冬病夏治’,。”劉璐介紹,“冬病”是指在冬天容易發(fā)作或容易加重的疾病,,將這些冬天好發(fā)的疾病于未發(fā)病而陽氣旺盛的夏季進行治療和調養(yǎng),,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醫(yī)認為,,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也是大自然陽氣最為旺盛的時段。此時,,人體的陽氣旺盛且腠理疏松,,經絡氣血運行也比較通暢,這時候進行三伏貼,、三伏灸等治療,,有利于藥物吸收、滲透,,是驅除體內伏寒的最佳時機,。
“不過,三伏貼不是‘萬能貼’,。”劉璐提醒,,它適用于冬天容易發(fā)作的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慢阻肺,、過敏性鼻炎以及其他一些中醫(yī)判斷屬于陽虛的人群,這類人群平時大多手腳冰涼,、怕冷怕風,,此時冬病夏治具有“起沉疴、復陽氣、通脈絡”的良好功效,。
溫風緩吹,,小暑已至,轉眼2024年已悄然過半,。光陰似箭,,切莫辜負,愿你我精神飽滿地迎接下半年,。(記者 王美華)
責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