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承恩墓碑,。
《濰縣志稿》載侯學中,、侯學正兄弟,。
楊殿選烈士挽詞,。
固堤不光商貿(mào)發(fā)達,,歷史上也是人文薈萃,,各類人物層出不窮,。有的口口相傳,,留在了百姓記憶里,;有的變成文字,,走進方志古籍中。其中有廉潔奉公的巡檢,,有因孝友而載入方志的農(nóng)家兄弟,,抗日戰(zhàn)爭時期則出了抗日英烈楊殿選。
萬承恩
為官八載猶窘困
貧不能歸遂安家
萬承恩,,字錫光,,清代江西省南昌府南昌縣人,乾隆年間出任固堤巡檢司巡檢,,是固堤村萬氏一族的二世祖,。
乾隆九年(1744),萬承恩接到任命,,立馬北上赴任,。他們一路風塵仆仆,,曉行夜宿,于次年到達濰縣,。萬承恩在固堤巡檢位子上一干就是八年,。巡檢一職雖然官不大,權力還是不小的,,但凡放松一下自律意識,,便可賺個盆滿缽滿??扇f承恩為官八載,,十分廉潔,又加之眷屬多,,以致于致仕后連返回故里的盤纏也沒攢下,,他便在固堤安了家。固堤村從此有了萬氏一族,。
萬承恩被清廷敕授為登仕佐郎,,元配陳氏封九品孺人。萬承恩父母均以子貴,,其父萬定誥封登仕佐郎,,母劉氏誥封九品孺人。光緒二十一年(1895)十月,,萬承恩裔孫萬鶴齡為其立碑,,碑陽備述萬承恩行狀,并將萬氏一至六世傳承世系刻于碑陰,。今萬氏墓碑及部分青磚舊居尚存,。
程澤
生前緝盜恤黎首
身后百姓同治喪
程澤,字岑野,,原籍安徽歙縣,。清嘉慶二十年(1815)出任固堤巡檢司巡檢。
程澤年輕時就學習并掌握了鹽務方面的政策法令,,可直到年紀很大了才得到巡檢這一差事,。他剛到任時,固堤商貿(mào)發(fā)達,,但也滋生了不少小偷,。程澤工于伺察,常在市肆人稠的地方擇機抓捕,,且出手必得,,久之,盜賊大懾,,固堤遂逐漸平安,。有一次,,他去縣里辦事,夜里出來溜達一圈,,竟也抓獲了一名蟊賊,。可見他幾乎把抓賊當成了副業(yè),,而且算是“火眼金睛”,,十拿九穩(wěn)。
程澤為官清正廉潔,,俸祿之外一塵不染,。平時鮮與殷商富戶交往,且尤恨貪官,。由于他性格耿直,,得罪過不少富商巨賈和貪官污吏。程澤還十分體恤民情,,固堤離海較近,,歷史上潮患頻發(fā),造成大片鹽堿地無法耕種,,于是他帶頭輸資,,建廟鎮(zhèn)海,百姓都十分感激他的功德,。
程澤無家無室,,獨自一人在固堤做官,,平時身邊只有一個仆人陪伴著他,。他為官十年,去世時,,竟然清貧到無錢入殮,。固堤百姓聞訊后自發(fā)為其治喪,并葬在了當?shù)?,男女老幼負土成墳,,歲時伏臘致祭不絕。由此看來,,程澤早已把固堤當成了自己的家鄉(xiāng),,而固堤百姓也沒拿他當外人。
侯學中 侯學正 兄弟孝友成佳話 理堂作傳揚美名
《濰縣志稿》還記錄了固堤村一對因孝友而聞名的農(nóng)家兄弟,。普通百姓被載入方志,,其行必異于常人。據(jù)載,,兄名侯學中,,字文和;弟名侯學正,,字具瞻,。由于年齡相差較大,所以弟弟就像對待父親那樣侍奉哥哥,,而哥哥也像對待孩子那樣照顧弟弟,。
由于家貧,弟兄倆就在固堤街上做點買賣貼補家用,,原則上只要人家給錢就賣,。雖如此,但學正每次都請示學中:“哥,,這個價可以賣嗎,?”學中答:“可以。”然后再賣掉,。一問一答間,,體現(xiàn)了弟弟對哥哥的尊重。旁邊有商販偷偷笑話哥倆,,但他們依然如故,,往復不倦。
兄弟二人都搶著干重活累活,。一次,,兩人往家里挑莊稼。最后剩了一捆,,學中搶先一步背上了肩,,學正一把拉住說:“哥哥年紀大了,最后這捆讓我來背,!”學中不給,,說:“我還行,不要與我爭,!”兩人你搶我奪,,長時間相持不下,田里一塊干活的鄰居感嘆道:“這樣爭下去,,你們家也甭回了,。還是我來背吧!”說罷強行從兄弟二人手中奪過背在肩上,,和他們一起回了家,。
侯氏兄弟雖然偶爾做點買賣,但向來童叟無欺,,以誠待人,。只要定好了價格,,即使市面上突然都漲了價,他們也不再漲,。學中為人和藹可親,。學正少年時比較拘謹,還失過學,,但他通過刻苦自學,,后來連五經(jīng)也全弄懂了。
邑人韓夢周,,號理堂,,清中期進士,曾做過安徽來安縣令,,人稱理堂先生,。他有感于侯氏兄弟之為人,于是為他們寫了小傳,。該小傳后被編入《濰縣志稿》,。
楊殿選 抗日未捷身先死 留得英名勵后人
楊殿選是固堤村楊氏族人,生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青年時期,,因生活所迫,先是參加了馮玉祥的西北軍教導團,,部隊整編時到了國民黨軍裴昌會部,,后在江西同中央紅軍作戰(zhàn)中被俘。被俘后他接受了紅軍教育,,釋放回家后,,便經(jīng)常向人們宣傳紅軍的主張。
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前,,濰縣組織民眾進行軍事訓練,,楊殿選被聘為指導,。經(jīng)他訓練的固堤民眾武裝在全縣檢閱時一舉奪魁,。當時群眾傳唱“固堤露了臉,多虧楊殿選……”1937年冬,,他利用指導身份從縣長厲文禮處領到部分槍支,,又通過其他方式取得槍支數(shù)十支,組成了“固堤抗日鋼槍隊”,。濰縣淪陷后,,當濰縣代縣長郭莘野帶著流亡政府和縣立中學師生到達濰北一帶時,楊殿選的鋼槍隊參與了保駕護航,。
1938年春,,楊殿選率隊參加了八路軍魯東抗日游擊隊第七支隊,,任中隊長。七支隊挺進膠東途中,,在黃縣發(fā)生戰(zhàn)斗,,他率領隊伍沖鋒在前,俘獲黃縣雜牌武裝50余人,,繳槍100余支,。此戰(zhàn)過后,楊殿選被批準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東進部隊完成任務回師途中,,在掖縣受到當?shù)孛孕艌F體“紅槍會”阻攔,為說服受騙群眾,,擴大共產(chǎn)黨和八路軍的影響,,部隊首長反復強調(diào)“不打第一槍”,并命令他率隊在前,。行至土樓村時,,混入“紅槍會”的反動分子乘機挑動村中群眾出來圍阻。沖突一觸即發(fā)之際,,他嚴令戰(zhàn)士遵守紀律,,同時率隊撤至村外,并親自向群眾說明借路抗日的目的,。正在宣講之時,,十余名“紅槍會”歹徒突然從高粱地沖出,用紅纓槍將他刺死,。
1938年8月20日,,濰縣抗日各界在固堤村舉行隆重公祭大會,沉痛悼念楊殿選烈士,。新中國成立后,,楊殿選遺骨遷葬于濰縣(寒亭)烈士陵園,他的事跡和部分遺物激勵著一代代后人熱愛家國,,奮勇向前,。
責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