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茅盾出席短篇小說座談會(左三為劉錫誠,,左四為茅盾)。
劉錫誠和《文藝報》的同事,,左起:閻綱,、唐達成、劉錫誠,。
在《人民文學》《文藝報》工作期間,,劉錫誠在文壇最核心的兩家刊物擔任編輯,與大批知名老作家建立了聯(lián)系,,還扶持了一批新人作家和文學批評家,,他與同事們推進了文學界革故鼎新、邁向新時期的艱辛歷程,。劉錫誠成長為優(yōu)秀的文學評論家,,在20世紀80年代的文壇享有盛譽。
心系文學投身評論工作 組織文壇多次大討論
劉錫誠在新華社做過編輯、翻譯,,當過駐上海蹲點記者組組長,、駐北大清華蹲點記者組組長,頭腦清醒,,行事謹小慎微,,工作兢兢業(yè)業(yè)。但他的心始終在文學,,提出調離申請,,重新投身文藝界。
《人民文學》于1976年1月復刊,。1977年7月7日,,劉錫誠到《人民文學》雜志社報到,被任命為評論組組長,,組員有閻綱和吳泰昌,,他們三人被稱為當時文學評論界“三駕馬車”。劉錫誠動議開個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座談會,,以座談會形式請老作家出來,,沖破藩籬解放思想。座談會于1977年10月在京召開,,茅盾,、沙汀、劉白羽,、周立波,、張光年、馬烽,、王朝聞,、茹志鵑、王愿堅等參加,。討論的問題有:如何克服簡單化,;如何深入生活,防止“主題先行”,;如何真實地反映生活等,。《人民文學》率先發(fā)出了文藝冰河解凍的信息,。1978年,,劉錫誠從《人民文學》轉到復刊的《文藝報》。
1980年3月15日,,劉錫誠提議以《文藝報》編輯部的名義召開農村題材創(chuàng)作座談會,,劉紹棠,、浩然等人出席。浩然是劉錫誠的老朋友,,他于1960年下放到劉錫誠的老家昌樂縣勞動8個月,,此后寫出的《金光大道》《艷陽天》及一批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短篇小說,離不開那段生活積累和情感體驗,。聽了浩然的發(fā)言,,劉錫誠對他在農民問題上的責任感和同情感深深認同,會后發(fā)表了《文學,,要關心九億農民》一文。
中國作協(xié)原副主席高洪波用足球作比,,回憶《文藝報》這段經歷:“我們這支甲級勁旅的正副教練是馮牧與孔羅蓀,,在1978年思想解放的大潮中,他們二位是率隊出征的闖將,。在他們的帶領下,,前鋒有劉錫誠和閻綱,還有吳泰昌與雷達,,四個前鋒,,加上兩名中場組織者,一位是筆名沐陽的謝永旺,,一位是巴金研究專家陳丹晨,,后衛(wèi)有鐘藝兵、楊天喜,、何孔周,,以及當時尚未改正結論的唐達成、唐因,。我和李炳銀,,算是最年輕的替補隊員。”“我們?yōu)橐徊坑忠徊侩娪暗慕饨?,一篇又一篇小說的再生,,一個又一個理論禁區(qū)的突破而興奮?!段乃噲蟆吠蕚冊谖绮蜁r爭論,,直至忘記了吃飯,又在無數(shù)座談會上疾呼,,組織一次次進攻,,策劃一波波射門,掀起文壇一次又一次大討論,,真是一個狂飆突進的年代,。”
為組稿跑遍各地文壇 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評論家
初到《人民文學》,劉錫誠就立即進入角色,馬不停蹄地開始組稿工作,。
僅僅7月16日到21日,,劉錫誠就先后到茅盾、周立波,、曹靖華,、孫犁的家里約稿;剛到《文藝報》,,就到廣州連續(xù)拜訪歐陽山,、秦牧等。劉錫誠幾乎跑遍了全國各地文壇,,每到一處,,都拜訪當?shù)刂骷遥匍_座談會,,考察當?shù)匚膲瘎酉?,發(fā)現(xiàn)新人新作。由此,,他與全國作家建立了廣泛的聯(lián)系,。
一天,雷達在審閱讀者來稿時,,發(fā)現(xiàn)一篇題為《秀麗的楠竹和挺拔的白楊》的文章寫得不錯,,作者是山東泰安一中教師宋遂良?!段乃噲蟆吩谂e辦短篇小說讀書班時,,邀其參加。宋遂良是湖南人,,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后,,被分配到泰安一中當教員。劉錫誠后來拜托山東師范大學副校長田仲濟,,把他調到了山師,。宋遂良后來成為知名評論家。
張一弓的小說《犯人李銅鐘的故事》在《收獲》1980年第1期發(fā)表,,劉錫誠讀罷深受震動,,痛哭不已。由于第二天出差,,不能動筆寫評論,,便火急火燎地從機場打電話,請閻綱寫了題為《“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的評論,。閻綱把李銅鐘說成是共產主義事業(yè)的“殉道者”,,成了當代評論的經典名句,。1980年底和1981年初,這篇小說參加《文藝報》主辦的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評獎,,引發(fā)了爭議,,編輯部仗義執(zhí)言為張一弓辯解。劉錫誠后來也寫了一篇《在堅實的道路上——張一弓論》的長文,。
20世紀80年代初的《文藝報》有一個頗值得稱道的傳統(tǒng):從來稿中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評論家,。劉錫誠主持或參與舉辦了幾期“讀書班”,組織劉思謙,、吳宗蕙,、謝望新、潘旭瀾等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參加,,這批中青年評論力量在新時期成績斐然,。閻綱和謝望新把“讀書班”美其名曰“《文藝報》的黃埔軍校”。
工作之余大量創(chuàng)作
撰寫評論記錄文壇
在繁忙的編輯工作之余,,劉錫誠寫下大量評論文字,出版了《小說創(chuàng)作漫評》《小說與現(xiàn)實》《作家的愛與知》《河邊文譚》等多部文學評論集,。作家陳遼在初識劉錫誠時,,對他的印象是:“聰明、能干,、敏感,、熱情,善于抓關鍵點,、講話邏輯性強,。”有此素養(yǎng)和才識,劉錫誠的評論文章,,一氣呵成,,文筆練達,思路清晰,,觀點明確,,內容充實。
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在全國工作重心轉向現(xiàn)代化建設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度嗣裎膶W》1979年第7期發(fā)表后,在震動中國文壇的同時,,引發(fā)了社會的集中關注和廣泛討論,,蔣子龍被推上爭議風口。馮牧提出要撰寫一篇評論,,劉錫誠奉命寫出《喬光樸是一個典型》:“小說的主要成就在于為我們塑造了喬光樸這樣一個在新時期現(xiàn)代化建設中煥發(fā)出革命青春的闖將的典型形象……《喬廠長上任記》是正當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開始的時候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里具有重要意義的一篇力作,。”由于《文藝報》組織在京學者和評論家仗義執(zhí)言,,使蔣子龍不但擺脫了困境,而且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蔣子龍說:“我是從寒冷的冬天來到春天的溫暖里,。”
《收獲》1980年第1期發(fā)表了諶容的《人到中年》。劉錫誠在1979年底拜訪諶容時,,已從她那里讀到校樣,,立即寫了評論文章《為中年干杯——讀諶容的〈人到中年〉有感》。這是評論《人到中年》的第一篇文章,。劉錫誠在文中肯定了小說反映的“中年人才問題”的重要性,,他說:“由于社會上對他們的困難關心不夠,對人才不重視,,甚至存在著窒息人才的種種愚昧行為,,以及某些不正常的政治生活給知識分子造成了精神苦悶和自我禁錮。”后來諶容回憶說:“正是在《人到中年》產生影響不久之后,,我的待遇得到改善,,被調入北京市作協(xié)做駐會作家,補發(fā)工資,,還當選了北京市作協(xié)理事,。”
劉錫誠的文學批評,把社會歷史批評,、哲學批評與美學批評熔為一爐,,堅持革命現(xiàn)實主義和批判現(xiàn)實主義相結合的原則,求深,、求新,、求真。他認為:“評論要有獨立的品格和地位,,既不是‘哨兵’,,不是站在創(chuàng)作的頭上發(fā)號施令、指手畫腳,,也絕不是寄生的‘木耳’,,不是創(chuàng)作的附庸。”他對已經知名的作家不虛夸,、不獻媚,,對尚未成名的新人不貶低、不打擊,,反而急切地發(fā)掘提攜有潛力的作家,。
劉錫誠以親歷者的身份,寫了《在文壇邊緣上》《文壇舊事》等回憶錄,,翔實客觀地記錄了新時期文學發(fā)展的樣貌和特征,,對于文學史的補充甚至某種意義上的重構具有顯而易見的價值,。
責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