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適烈士紀念碑,。
張適事跡陳列館。
張同嘉闊別十年回到家鄉(xiāng),,家人才知道張適的身份,。在昌樂,“張適烈士故居”被保留下來,,銘記烈士的故事,,是為了更好地緬懷。守護紀念碑,、建設(shè)事跡陳列館,,烈士家鄉(xiāng)的親人們以不同的方式賡續(xù)紅色血脈,、傳承和弘揚革命精神,將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重走烈士戰(zhàn)斗之地 各地參觀重溫歷史
1953年,,離鄉(xiāng)十年的張同嘉第一次回昌樂探親,那時家里人才知道張適是共產(chǎn)黨員,,已犧牲,。1957年,張同嘉給中共昌樂縣委去函,,介紹父親的情況,,并提供父親戰(zhàn)友馮仲云、楊一辰等人的聯(lián)系方式,,請縣委調(diào)查,。昌樂縣委查證后發(fā)放了烈士證明和650元撫恤金。
張同嘉1987年離休后,,不遺余力地尋找父親的戰(zhàn)友,,到父親生前戰(zhàn)斗過的地方,到綏化市,、哈爾濱市,、沈陽市等地收集刊載張適烈士事跡的報刊、書籍等資料,,把發(fā)現(xiàn)的新資料送給相關(guān)部門,,以供研究。
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張同嘉之子張寧出生于1964年,,1982年參軍,成為一名海軍航空兵,。當(dāng)年轉(zhuǎn)業(yè)回地方時,,有民航機場、市公安局,、鐵路公安局三個單位可選,,他毫無猶疑地選擇鐵路公安局,“我爺爺當(dāng)年就是沿著呼海線干革命的,,我對鐵路有一種天生的親切感,,也想親身感受一下鐵路線的工作。”張寧說,。
父親張同嘉重走爺爺工作過的地方時,,張寧因為工作無法全程陪同,但只要有時間,、有機會,,他都會到跟爺爺相關(guān)的地方瞻仰,,追尋足跡,重溫那段歷史,。2014年到哈爾濱出差,,張寧特意到東北烈士紀念館參觀。這棟建筑在日偽時期是偽哈爾濱警察廳,,地下室曾囚禁過諸多共產(chǎn)黨員,,張寧走進去,“看到那里的刑具,,就像刀扎心臟一樣,,這里曾是我爺爺受刑的地方,我爺爺被刑訊了五個多月,,打得全身沒有一塊好地方”,。在滿洲省委紀念館,張寧看到“張有才”這個名字時非常激動,。
今年7月初,,他參觀廣州起義紀念館,他說,,如果不去,,心里總有事情,“心心念念不忘記”,,他打算退休后探訪各紅色紀念地,,緬懷先烈。
故居古槐蒼勁 紀念碑莊嚴肅穆
東圈村,,位于昌樂縣城東南部,,桂河從村中蜿蜒穿過,依河而建的桂河公園成為村莊一景,。綠樹濃陰的夏日,,蟬鳴聲聲,7月11日,,拾步公園,,沿高高的臺階而上,迎面看到的是一處宅院的舊址,,半米高的地基之上,,分畦種植著各種蔬菜,旁邊還有一棵古槐,、一個磨盤、一座院門,,標識牌上寫著“張適烈士故居”幾個字,。
張適的重孫張建波說,,老宅所處位置是東圈村的老村,門洞是老宅的大門口,,那盤石磨以前是張家人磨面用的,。
張適在這里度過了少年時代,從這里走上革命的道路,,他的孩子們也都是出生在這個院子里,。院內(nèi)的明初古槐樹干斑駁,枝葉蒼勁茂盛,。資料顯示,,這棵國槐樹高6米,胸圍3.1米,,冠幅4.5米,,是三級保護古樹。與古槐相對的是一座新建的涼亭,。
歲月無聲,,豐碑為證。張適烈士紀念碑位于東圈村東北角,,四株松樹立在圍欄四角處,,高大蒼勁。朱劉街道實施“紅色記憶工程”,,對紀念碑的基礎(chǔ)設(shè)施進行提升完善,,平常由張適之孫張正德守護烈士紀念碑,他將院落打理得井然有序,。
張適烈士紀念碑是1958年3月6日由昌樂縣委所立,,碑身、碑銘均由昌樂縣委撰文,、題寫,,碑文由昌樂一中退休教師、西圈村人張鏡清書寫,。紀念碑整體高3.06米,,前側(cè)刻有“烈士張適同志紀念碑”,左側(cè)刻有“為革命而生,、為革命而死,,雖死猶生”,右側(cè)刻有“共誓繼承先烈遺志,,向革命事業(yè)前進”,,皆由東圈村張永勝刻寫,碑身文字的拓印目前陳列在張適事跡陳列館,。
建張適事跡陳列館
持續(xù)開展紅色教育
張適事跡陳列館位于老爺車主題公園內(nèi),,由老爺車主題公園董事長張永龍出資打造,。張永龍說,村內(nèi)有張適烈士紀念碑,,每年烈士紀念日或清明節(jié)一到,,附近村民、學(xué)校的學(xué)生會來給烈士掃墓,、獻花,。為了能讓更多人知道張適烈士的事跡,賡續(xù)紅色血脈,,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2017年他在打造老爺車主題公園時,決定把張適事跡陳列館列入規(guī)劃中,。
建館前,,張永龍聯(lián)系到張適的后人,征得其同意和支持,,張同嘉將收集到的70多份烈士相關(guān)資料捐贈給陳列館,。陳列館南側(cè)是高4.8米的張適雕像,面向東方,。張適生前只有一張照片,,如何更好地塑造烈士的形象?雕塑制作單位在青島平度市,,工人每制作一次泥模,,張永龍都要跑一趟現(xiàn)場,提修改意見,,拍照發(fā)給張同嘉老人,,直到看到第七版泥模,張同嘉點頭同意了,,張永龍才通知雕刻石頭像,。前后兩個多月的時間,張永龍先后六次前往平度,,每次單程110公里,。頭像的問題解決了,雕像中的烈士該穿什么樣的服裝,?“他是做地下工作的,,日常服裝一定是很普通的,而且常常需要偽裝,。”張永龍思前想后,,決定用廣州起義時的服裝,以展現(xiàn)烈士的軍人英姿。
從夏天到冬天,,陳列館建設(shè)過程中,,只要有時間,張永龍都會到現(xiàn)場,,從建筑質(zhì)量把關(guān),到館內(nèi)設(shè)計,、展陳,,親力親為。“我們敬仰英雄,,烈士事跡陳列館是最好的載體”,。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2017年底,,張適事跡陳列館建成開館,2022年,,張適烈士的后人四五十人一起前來祭拜,。館內(nèi)存有一封2022年張同嘉寫給張永龍的信,表達對張永龍的感激之情:“……令我敬佩和感激,,你辦的這件大事很有意義,,它將成為宣傳紅色基因的重要場地,讓老一代共產(chǎn)黨人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代代相傳下去,。”張同嘉說,,建館一事“了去了后半生的心愿”。
致敬革命烈士,,弘揚紅色文化,。多年以來,張適事跡陳列館已經(jīng)成為紅色文化教育基地,。而今,,張永龍打算進一步挖掘紅色資源,將張適事跡陳列館與軍事教育研學(xué)體驗館打造成濰坊的紅色研學(xué),、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持續(xù)開展紅色教育。東圈村也將依托紅色文化資源,,乘著鄉(xiāng)村文化振興的東風(fēng),,邁出新步伐。
從張適到張同嘉,、張寧,,傳承的是革命軍人熱血報國的忠誠;從張適到張建波、張永龍,,傳承的是新時代奮斗者敢為人先的勇氣,。精神不息、薪火永續(xù),,這份熱情與堅守將跨過一代又一代的時光,,照亮后人的路。
本期圖片由齊英華提供(署名除外)
本期參考資料:《遼寧黨史人物傳》《中共沈陽黨史人物傳》《山東黨史人物傳》《中共哈爾濱黨史人物》《哈爾濱黨史資料》《滿洲省委烈士傳》《中共哈爾濱歷史》《鐵窗丹心》《綏化英杰》《遼寧英烈》《沈陽英烈》《炎黃春秋》《黨史縱橫》《張適日記》等,。
責(zé)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