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古城營房興建始末
□孫濤
唐武德六年(623年),高密縣城遷到今高密市區(qū),。縣城東接長陵,,西連金岸嶺,南望平安嶺,,城北則為夷安澤(后為百脈湖),。城西北二里,百脈湖與金岸嶺交會高地,,為漢代夷安城所在地,,東漢應劭曾在《漢書》夷安縣下注“故萊之夷維邑”,唐初高密縣城亦曾短暫寄治于此,。宋代時城名“義(夷)城堡”,,民間則更多稱其為“古城”,,“古城晚照”為古高密八景之一,。20世紀初《山東古跡名勝大觀》載當時古城“東北兩方土基尚存”。
清光緒年間高密古城營房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德國人修建膠濟鐵路至高密,,遇李金榜、孫文等人率眾抗德阻路,。鐵路修成后,,鄉(xiāng)民仍不時對鐵路進行破壞。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德國人藉以護路為名,,擬在高密建營房駐兵。營房原計劃建在城東長陵,,此處靠近鐵路,,地勢空曠,便于駐兵管理,,德國人已經(jīng)在這里插上了標識,。但長陵歷來為高密各大家族墓地所在地,一旦建設,,遷墳倒地,,勢必會民怨紛紛,政局不穩(wěn)。時任高密縣令的徐際鴻與德國人力爭,,經(jīng)協(xié)商將營房改置在縣城西北之古城,。
營房由德方出資,雇傭中國百姓進行建設,,同年建成,。大門內設有一座三層碉堡,其余器械室,、宿舍,、餐廳、馬廄,、醫(yī)務室,、花園等一應俱全。營房內保留了大量的空地,,用于士兵的日常訓練,。營房建成后,多位德國駐華高層官員曾來此視察,,如阿達爾貝特親王,、奧斯卡·馮·特魯普爾總督、馮·赫爾岑多夫上將,、鮑迪森上將等,。而歷任高密縣令到任后,對德方在縣城邊駐兵無可奈何,,只能與其維護好關系,,以防生亂。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山東巡撫楊士驤與德國人交涉,,訂立撤兵善后條約,并以40萬元贖回膠州,、高密兩處營房,。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山東提學使羅正鈞發(fā)公文給候補道余則達,,讓其以高密古城購回的德國營房籌辦學堂,,并撥銀一萬兩。學堂初名膠高實業(yè)補習普通學堂,,兩年后改為山東官立中等工業(yè)學堂,,余則達擔任學堂監(jiān)督,從全省各州縣招生,。1912年,,學校遷入濟南,,與濟南中等工業(yè)學堂合并,成立山東高等工業(yè)學堂,,后又合入山東大學,。古城營房舊址改為海右法政學校,濰縣人酆洗元任校長,。1914年,,此處被日軍占領,加蓋了門樓和影壁墻,,改為高密守備隊,、高密警備隊等,營房內建筑改為第四中隊兵舍,、銃縫靴工場等,。1922年,膠州灣回歸,,日軍從古城營房撤離,。1928年,高密因響應北伐,,遭到直魯聯(lián)軍張宗昌麾下顧震部炮轟,,古城營房部分房屋亦被炸毀。20世紀30年代,,山東省政府曾出資對其進行修葺,。20世紀80年代,高密縣政府在古城營房舊址上創(chuàng)辦了古城中學,,至今仍是高密市重點中學之一,。
責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