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會集》李文藻抄本,。
《海岱會集》李文藻抄本自序,。
嘉靖《青州府志》海岱七子詩歌。
青州府的海岱詩社發(fā)端于明嘉靖年間,,由致仕回鄉(xiāng)或賦閑在家的官員文人組成,。海岱諸子遠離朝堂,獨抒性情,,給當時以文學復古為導向的文壇注入了新的血液,。詩歌整體呈現(xiàn)出幽獨嫻靜、清新淡雅的情調(diào)風韻,,逐漸發(fā)展為青州文壇一大盛會。作品存于《海岱會集》中,,后收錄至《文淵閣四庫全書》,。
文人集會北郭禪林
海岱詩社由此產(chǎn)生
《四庫全書總目·海岱會集》中記載:“嘉靖乙未、丙申間,,(陳)經(jīng)以禮部侍郎丁憂里居,,(藍)田除名閑往,(劉)淵甫未仕,,(劉)澄甫等五人并致仕,乃結(jié)社于北郭禪林,。”嘉靖十四年(1535),、十五年(1536),在禮部侍郎任上的陳經(jīng)因母喪丁憂在青州老家,,與幾位意氣相投的文人好友劉澄甫,、劉淵甫,、藍田、石存禮,、馮裕、黃卿,、楊應奎吟詩唱和,,由于結(jié)社集會地青州地處渤海、泰山之間,,故詩社名為“海岱詩社”,,因具體結(jié)社的地點在青州府益都城北郭禪林,又被稱為“益都北郭禪林詩社”,。
明代大儒王陽明認為,為學不可離群索居,,不可一曝十寒,,不可獨學而無友。固守一地,,專從一師難以長進,,最好的方式是聚會講習,師友相觀而善,,從而誘掖講勸,,砥礪切磋,,使道德仁義之習日親日進,,世利紛嘩之染日遠日疏,,才能充分發(fā)揮教育的社會功能,。所以,明代文人結(jié)社蔚為大觀,,不僅數(shù)量巨、規(guī)模大,,而且類別多,。
清末著名學者、書畫家田步蟾有云:“青州為海岱奧區(qū),,山川磅礴之氣實鐘秀靈。漢唐以降,,俊彥代興,,逮至明季,士大夫多以才藻氣節(jié)相高,,以故交游唱答感述懷,陶寫性情,,類多瑰奇?zhèn)愔病?rdquo;這段話一說青州人杰地靈位置優(yōu)越,,二說青州詩人富有才氣,其詩歌瑰奇?zhèn)?,具有真情實感,,高度概括明代青州詩壇的詩風面貌并給予高度評價,也將海岱詩社諸子的詩風面貌囊括其中,。
詩社的設立往往是一個地區(qū)文化繁盛的標志,,據(jù)馮裕《長至日海岱會集序》載,,海岱詩社正式成立的時間是嘉靖乙未年的長至日,即嘉靖十四年(1535)農(nóng)歷十一月十九,。這一時期文學唱和,、詩文交流活動盛行,催發(fā)了青州府文壇一大盛會——海岱詩社的誕生,,海岱諸子遠離朝堂,,嘯傲林間,獨抒性情,,給當時以文學復古為導向的文壇注入了新的血液。詩歌整體呈現(xiàn)出幽獨嫻靜,、清新淡雅的情調(diào)風韻,,這與詩人們的思想與心態(tài)密切相關。
復旦大學教授,、古典文學家郭紹虞先生在《明代的文人集團》一文中考證當時文人結(jié)社總數(shù)達176個,,李玉栓博士則在他的《明代文人結(jié)社考》一書中,稽考出多達900余個,。郭李二人考證雖數(shù)量懸殊且今已闕如,從留存的詩歌及其影響來看,,海岱詩社乃明中期文學組織之翹楚,。
成員多為官員文人
意氣相投互相切磋
海岱詩社以致仕回鄉(xiāng)或賦閑在家的官員文人組成,在性質(zhì)上屬于耆舊會(“耆舊”指德高望重者,,語出《漢書·蕭育傳》),,作品以吟詠山水,、沉浸田園、詠史懷古,、憂嘆民生為主要內(nèi)容,他們悠游林泉,、詩酒唱和,,純粹以休閑自樂為目的,唯抒發(fā)心緒幽情,。詩社八子中除藍田外皆為青州人,,他們有幾個共同特點:
大都為世家子弟,有良好的家學淵源,,個個飽讀詩書以科舉致仕,,除劉淵甫為舉人外其余都是進士及第,、學養(yǎng)深厚;他們大都剛正不阿,、為官清廉,,甚至不肯屈于權貴而遭貶謫,往往胸懷壯志又難以施展,。相似的出身,、經(jīng)歷、遭遇使他們惺惺相惜,,從而促成了海岱詩社這一名垂青史的文學盛會,。海岱諸子都不求詩名,藝術上抒寫性情,,率真嫻雅是其主要特征。
《四庫全書總目·海岱會集提要》如是說:“蓋山間林下,,自適性情,,不復以文壇名譽為事,故不隨風氣為轉(zhuǎn)移,。而其詩皆清雅可觀,,無三楊臺閣(永樂、弘治時期的楊榮,、楊溥、楊士奇為代表的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臺閣體詩歌)之習,,亦無七子(弘治,、正德時期出現(xiàn)的以李夢陽,、何景明等七人為代表的復古詩派,,他們反對臺閣體,主張擬古,,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摹擬之弊,。而八人皆閑散之身,,自吟詠外,別無余事,;故互相推敲,,自少疵類。其斐然可誦,,良亦有由矣。”就連清代詩人,、詩歌理論家王漁洋也贊頌稱其“各體皆入格”,。對景言情、即事屬辭,,自適其意,、直抒性情,創(chuàng)作出“質(zhì)而葩,,逸而典,清新而暢,,不矯不艷,,異乎今君子詩矣”。海岱詩社諸子一定程度上成為“公安派”的先響,,在明代文學史上有一定地位,。
共同的文學觀念、地域情結(jié)及審美情趣,,使他們意氣相投,,一方面陶冶了他們的性情,豐富了個人的生活,;另一方面以文會友,,詩友間切磋詩藝,,既提高了個人的水平,,又促進了詩壇的興盛,。海岱詩社的詩歌集中反映了海岱諸子們復雜的心態(tài),如政治高壓下的避禍心態(tài),、寄寓山水與及時行樂的心態(tài),、世事變幻無常的思想、尋求異代知音的心態(tài)等,。他們詩意地棲居,,佳詞麗句頻出,或觥籌交錯,、笙歌宴飲,;或捻須吟哦,怡情樂志,;或偃息林泉,,醉嘯山林。
每月一次輪流做東
規(guī)定作品不得外傳
海岱詩社有組織的活動主要集中在嘉靖十四年(1535)和嘉靖十五年(1536),,但他們的詩文創(chuàng)作和活動余波一直延續(xù)到了嘉靖二十一年(1542),。立于青州駝山峰頂、由楊應奎書丹的《重修駝山昊天宮記》石碑,,記載了陳經(jīng),、馮裕、楊應奎等人在嘉靖二十一年的一場文會活動,。海岱詩社正式與非正式的活動前后持續(xù)了30多年,。
據(jù)《海岱會集》序言中“社約”記載,海岱諸子集會有一定的時間和規(guī)矩:集會每月一次,,輪流做東,,每次聚會每個人必須擬賦題一道,每人須作古今體詩十首,。其間適逢四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分別為:上巳節(jié)、端午節(jié),、乞巧節(jié),、重陽節(jié),這四次集會規(guī)模重大,,馮裕,、劉澄甫、黃卿,、劉淵甫,、楊應奎曾分別作序文以紀念。
此外,社約還規(guī)定:“會友各備私課簿一冊,、公課簿一冊,,大小格式不同,轉(zhuǎn)相抄錄,,不許將會內(nèi)詩詞傳播,,違者有罰。”意思是說,,每次聚會自備紙張,,以備抄錄之用。社員們不準將所作詩歌外傳,,只能內(nèi)部交流,凡有違背者必受懲罰,。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詩社的傳播范圍,,減弱了其影響力。
《海岱會集》十二卷傳世
除馮琦收錄還有手抄版本
海岱詩社創(chuàng)作的作品現(xiàn)存于《海岱會集》中,,此詩集共十二卷,,后被清代編纂的《文淵閣四庫全書》收錄。其詩包括古樂府2卷,,五言古詩2卷,,七言古詩1卷,五言律詩3卷,,五言排律1卷,,七言律詩1卷,五言絕句1卷,,七言絕句1卷,,計詩749首。其編輯名氏原本未載,,幸虧卷首萬歷己亥魏允貞《序》,,稱友人馮用韞以《海岱會集》自遠寄至,“用韞”乃馮裕曾孫馮琦的字,,他是萬歷五年(1577)進士,,官至禮部尚書,且著作等身,,有《宗伯集》81卷存世,,現(xiàn)藏哈佛大學漢和圖書館。王漁洋的《古夫于亭雜錄》也有記載馮琦輯錄《海岱會集》,。也正是馮琦慧心拾掇輟珠遺珍,,才讓后人得以欣賞到近500年前這些詩人的斐然詩才。
目前常見版本還有清代乾隆時期著名藏書家,、目錄學家李文藻(號南澗)的手抄版,。李文藻“性好聚書,,每入肆見異書,輒典衣取債致之,,又從友朋借抄,,藏書數(shù)萬卷”。他在《海岱會集跋》中說:“文藻十五六時,,即聞有《海岱會集》一書,,訪遍舊家不可得。年來,,耳聞書賈劉雪友有寫本而不肯假觀,,為買一裘始許錄副。時值深冬,,寒甚,,呵凍手抄,于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二月十五日蕆(chǎn)事,。”可見,,對于海岱諸子的詩篇傳播,南澗先生也有一份功勞,。
責任編輯:王惠
一審:王惠 二審:王葉妮 三審:韓鎮(zhèn)